丁 剑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2200)
近几年,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畜牧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猪病的频发和难以治疗也越来越明显,疾病非典型化,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经常发生,给养猪业的发展及养殖效益的提高造成很大障碍。本文就猪病频发的原因作一分析。
传染病是养猪业最大的威胁,现在典型的猪瘟病例几乎看不见,单发的传染病很少发生,几种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如猪瘟、蓝耳病混合感染,或蓝耳病、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等,很难正确诊断,找不到原发病,大大增加防治的难度。同时,病毒性疫病发病率增加,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居高不下。非典型性病例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厌食、皮肤黏膜发绀、出血斑点等,而且多表现亚临床症状或反复发作。另外,隐性带毒和免疫空白也是传染性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
乱用药物(如抗生素和激素)、盲目的联合用药、治疗不彻底等都会引起猪病的频发和久治不愈。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适量应用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的药物,但长期过量应用,会扰乱体内激素分泌,降低机体免疫力,不利于疾病防治。而治疗不彻底会使病原菌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生长繁殖,逐步产生耐药性甚至变异。发烧是猪因感染病原微生物及炎症所致,而解热药只能起到退烧的治标作用,所以,长时间大量使用解热药还可引起猪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只有高烧的猪才可用退热药,并配合抗生素应用,且不能连续大量应用。因此,合理使用药物,预防病原耐药性的产生,选择治疗药物疗效要确切,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疗程要恰当,合理使用纯中药、免疫增强剂,才能保证治疗效果,真正起到治疗的作用。
免疫接种是控制猪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途径,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和科学操作规范是养猪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养猪业需要严加控制的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常用的疫苗是猪瘟疫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但有些农户免疫时经常不按程序,使得即使做过一次免疫也达不到免疫效果。防疫操作不规范也是预防失败的主要原因,比如疫苗保存不当、使用过期或已经失效的疫苗、不用规定的稀释液、不更换注射针头或不消毒等。
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可能仅仅是一个动作没做好、一个观念没转变过来都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在防制传染上,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认为打过疫苗的猪就不会生病了,就疏于防患。但疫苗只是使易感猪变得不易感,但这不是使易感猪变得不易感的唯一方法,更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许多病原广泛污染猪群,并以大量隐性感染形式存在的很多猪场。当然,更有些人会使用便宜的原料、药物等。伪劣兽药,不仅不能防病、治病,还能引起毒副作用,延误最佳防病、治病时机。
饲养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猪群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影响猪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饲养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除了用药、防疫外,饲养方式、营养、环境卫生、消毒等更是十分重要。环境卫生不完善,粪便处理不科学,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不力,这样饲养环境差的猪场中,猪病的发病率往往会居高不下。饲料问题,如营养物质消化率低、营养浓度低、营养含量不平衡等,不仅造成猪群生产性能差,生产成本高,并且影响猪只的抗病能力,引发代谢疾病和传染病及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症免疫程序不合理。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无严格的防疫消毒隔离制度,缺乏必要的消毒设备,再加上饲养环境差,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疫病的发生。
所以,现在猪的单一病不多,往往是并发或继发病,单靠看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很难确诊,就是实室检查也由于化验不全往往得不出一个全面结论。但鉴于上述原因分析,要想防止猪病的频繁发生,一定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基础免疫和饲养管理,确立所有控制目标和标准管理和生产流程、消毒卫生体系和程序化操作。利用科学合理饲养管理模式和保健模式,调理猪只本身的免疫机能,通过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来增强猪只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猪病发生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