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
(江苏省运河中学东校区 江苏 邳州 221300)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打开学生的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心智。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把课堂提问做为一个重要内容准备,像编剧和导演一样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探索新知、积极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学生的思维取向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来自教师设计和提出的问题的引导和指向。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有梯度性和深度性,又要有思维的情感性和科学态度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经历一个由点及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动态发展过程中,获取多感受、深体会、主动连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问题的层次性在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多有质量的高考题往往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因此作为化学老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例如,在讲《苯》时,提问“以前的科学家是通过燃烧来测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请同学思考一下,如果你现在来做一回科学家,要你来测定一下苯的分子式,请问应该如何测定呢?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呢?”通过这个提问学生基本都能想到来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量来确定苯的分子式,确定完以后,老师进一步发问,“既然分子式是C6H6,那么它属于饱和烃?不饱和烃?根据饱和烃的通式,苯的不饱和度如何?可能有多少双键数?叁键数?环的数目?请你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学生提出一大堆他们认为的结构式,然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大家写出了这么多结构式,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科学家们当初又如何来证明哪个是正确的呢?”大家都肯定的回答“实验!”“那么就请大家再来做一回科学家,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一下苯分子的结构到底是哪个?”老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通过以上三个有层次的提问,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浸在思维训练和活动探究并存的海洋中。
说到提问,人们更容易想到老师问学生答,而且答案比较单一、明确。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曾说: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可为什么有的学校只是做“学答”呢?教师提出的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只有学生思考产生的疑问才是最积极的。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问,更要注意让自己的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可以生疑,可以反问。北宋教育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如教师提问:如何配制100mL 0.1mol·L-1的Na2CO3溶液?教师可有模有样的称好1.06g Na2CO3溶解在100mL的量筒中,这一“隐含问题”的认知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观察思考之后便会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相关问题:普通天平能否精确到1.06g,量筒的使用方法,比较精确的新仪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等等。创设这类情境方法还有很多,如比较法、讨论法、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实验操作法等,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有问可问。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讲氯水的成分时,提问: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够直接养金鱼?(提示:是用氯气消毒过的)那么氯水对鱼的生长肯定不利,那氯水的成分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猜想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并用已给的试剂探索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试剂:新制氯水、AgNO3溶液、稀HNO3、蓝色石蕊试纸、Mg粉、蒸馏水),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迫切想知道氯水中究竟含有什么,可以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利用故事;利用模拟手段;利用实物操作等创设问题情景,在具体的情境中,可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把认知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如在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据报载,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扫卫生间时突然晕倒,家人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半小时后这名家庭主妇停止了呼吸。经化验其血液和胃液,确认是氯气中毒。查找原因发现这名主妇把家用清洁剂、沐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致使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气,导致悲剧发生。那么氯气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此时再进行氯气制取的教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啦!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和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中学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物质都具有相似性,这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法“创造”了条件。
如学生根据课本提示,完成Zn-Cu原电池的实验: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然后设置下列问题串,引导学生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溶解了吗?怎样证明?
(2)铜表面的气体是什么?如何生成的?
(3)铜片上的电子从何而来?
(4)怎样证明装置中产生了电流?电流方向如何?如何证明?
(5)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两金属片上各发生什么反应?
以上问题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相互关联,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很自然就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亚里斯多得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例如:提问“有 Na2CO3、NaCl、Na2SO4、NaOH 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具有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四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经过实际练习和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散。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问”中练思维,“问”中出成绩。
[1] 王后雄.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01)
[2] 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8,(02)
[3] 齐笑海.中学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