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明 代永胜 指导 李书文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五郎庙乡卫生院中医科(汉中723200)
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发生于浅静脉者,称之为浅部静脉炎;发生于深静脉者,称之为深静脉炎;属中医“黄鳅痈”,“恶脉”“脉痹”等范畴。本病多发生于下肢或盆腔内静脉,如下肢浅部静脉,下肢深部静脉或髂股静脉等。最大的危险为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脑梗塞,心肌梗死,故很多医生惧怕有危险,不敢接诊该类患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类患者30例。不仅患者安全,且都彻底治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为我接诊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30~80岁,平均50岁;病程为2个月~10年;其中合并丹毒,足癣1例,湿疹13例,神经性皮炎引起2例,外伤引起腹股沟淋巴结炎致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例,动脉硬化12例,烧伤后小腿溃疡引起静脉炎1例发病2周,急性期18例发病2周以上慢性期12例。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外敷金黄散,穿弹力袜等。急性期:西药抗感染以青霉素或头孢类静脉滴注,尤其合并发热,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者;溶栓以尿激酶置生理盐水中静点;抗凝以丹参或脉络宁静点,同时辅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维脑路通,血塞通片或银杏叶片,中药以萆渗湿汤合四妙丸,萆薢、茯苓、泽泻各15g,滑石、薏苡仁各20g,丹皮12g,黄柏、栀子各10g,连翘、牛膝、丹参、地龙、蒲公英各15g,水煎服,疼痛加乳香没药各5g,10d为1疗程,3d复查1次血常规,出凝血酶原时间,如凝血酶时间大于正常2倍以上,或有出血倾向,则停用尿激酶,结合治疗情况必要时3~6d后进行第二疗程。
慢性期:西药以静脉滴注尿激酶、丹参为主,中药以补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随证加减,用上方如出现条索状凝结加三棱、莪术,兼血虚加鸡血藤、黄芪。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静脉回流通畅,肿胀疼痛消失,患肢行走正常;明显好转:经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减轻,静脉回流明显好转;显效,经治疗后疼痛消失,肿胀略有减轻;未愈:经治疗后,患肢静脉回流无好转,症状体征未改善。
治疗结果 治愈28例,好转1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冯某,男,40岁。左足底见拇指皮肤增厚脱屑16年,左下肢水肿9月入院。查体:舌根黄腻,脉滑数,左下肢沿膝下部位红肿热痛,有渗出液,压之深凹陷,左足大拇指皮肤结痂增厚,有邹折及裂纹,足底内缘皮肤增厚,粗糙脱屑,鱼鳞状,以大拇指伤面及内踝下为著。中医诊为:血栓静脉炎,湿热下注。西药青霉素480万单位或头孢呋辛1.5~2g静滴,1d2次,5%的葡萄糖250mL~500mL加丹参20mL或脉络宁20mL,用尿激酶20万单位加0.9%氯化钠静点250mL~500mL,同时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1d1次,血塞通片0.2g,1d3次。维脑路通片0.3g,1d3次。护理上抬高患肢,穿长筒弹力袜。两个疗程均采用中药萆薢渗湿汤合四妙丸加减。萆薢、茯苓、牛膝、连翘、丹参各15g,泽泻、黄柏、栀子各10g,滑石18g,薏苡仁20g,地龙5g,甘草4g,分次10剂,第2疗程用上方加三棱、莪术各10g,鸡血藤20g,12剂,而愈,至今未复发。
讨 论 静脉血液瘀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栓形成,进一步形成静脉炎,该病多有湿热之邪外侵,致气血瘀滞,脉络滞塞不通,多由久卧,久坐,产后伤气,盆腔手术,外伤,皮肤病(以湿疹、溃疡、神经性皮炎)等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络道,脉络不通,使营血回流受阻,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造成,日久淤血,湿浊也可化为热毒,灼伤脉络。起病急,多见于产后,尤其是剖宫产术后。治疗上该类患者症状大都是舌根黄腻脉滑数,中医辨为湿热下注,除传统西医方法如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外洗敷药,穿弹力袜等。抗感染,凝血及抗血小板,溶栓等疗法。中医方用萆薢渗湿汤合四妙丸加减。方中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泽泻、滑石、黄柏、萆薢利下焦湿热,共同治疗湿热为患之疮疡肿毒,据药理研究,本品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以上要合用有清热除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的作用,用来治疗脚气,湿疹,使用宜于脚趾间湿润,糜烂,瘙痒臭移,行烂蜕皮,下肢红肿,舌质红,苔黄腻的患者。采用上述中药方剂,急性期能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速度和流量,从而改善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浓、粘、凝、聚状况,慢性期为急性期治疗后病势已稳定。此期仍余邪未尽,仍有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治疗上以益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滋阴养液,使瘀阻致脉络肿胀病等症状缓解或消除,是治疗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