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13 12:02钱伟茂邹海明朱月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高职

钱伟茂 , 邹海明 , 朱月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浙江省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自学考试的开放性、灵活性、权威性和效益性等特征,釆用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自学考试机构合作,实行多方合作、开放办学、教考分离的运行机制。2003年平湖市职业中专独立尝试了日语专业的中职与自考专科衔接的工作;2007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部分中职学校合作进行了“3+1”模式的中高职自考衔接试点尝试。2009年,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在浙江省10所高校试点,主要以“3+1”模式为主。截止2011年底,在全省范围已有10所高校和83所中专参加试点,在校生己达3万余人。实践证明,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符合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十年建成职业教育完整体系”的目标,也改变了中职教育单一办学的模式,架设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连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有力地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

一、中高职自考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P27-38)当前,浙江省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沟通和衔接。

(一)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的必要性

2011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衔接的具体目标是“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持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2]。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浙江省中高职自考衔接办学模式的推出,为有效发挥自学考试有利于通向基层和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优势,拓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渠道提供了又一种新途径。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探索了系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制度。也是“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围绕“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技能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更是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这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中高职自考衔接的可行性

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大致经历了初步衔接、快速衔接和优化衔接阶段三个发展时期。每个阶段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然不同,但其着眼点都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给与中职学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使他们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终生受益;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和断头教育的不良声誉[3](P19-21)。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以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任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它具有时间短、费用省、文凭含金量高等优势。因此,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不仅沟通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种不同的办学模式,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而且对于许多中职学生来说,可以更省、更快地取得大专学历;是学生个人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

随着浙江省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试点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也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高职自考衔接”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一种形式表现为对中高职自考衔接认识不足,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知识比普通高中学生底子薄,学习习惯差。参加中高职自考衔接学习在四年内获得自考专科文凭,虽然缩短了取得专科文凭的时间,但是也给学生加重了学习负担和家庭经济压力。到时,中职课程没学好,高职文凭也没取得,劳而无功。因此,部分中高职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另一种形式表现为“以高代中”,简单地认为中高职自考衔接是简单的“中职+高职”教育形式,在学生入学开始,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放弃中职教育大纲中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直接按照高职自考教育大纲组织教学,拔苗助长,导致学生囫囵呑枣,不知所云。最常见情形是教师只要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

第三种表现形式是“简单衔接”,把中高职自考衔接等同于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穿插高职教育,而不是在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按职业能力和学制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省则省,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衔接不充分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标准的前提条件。当前,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缺乏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相同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高职自考教育的培养目标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层次的衔接。中职教育往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原因是中高职自考衔接没能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完全整合。

在课程设置的衔接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沟通上出现偏差,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上存在了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化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不能有效整合,甚至有的专业技能课出现中、高职倒挂现象等等。尤其是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方面,只以高职自考教育大纲要求为依据,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业考试合格率,删减表面上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三)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以培养各类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要旨,突出应用性、操作性、职业性、区域性等特色。但是从浙江省10所试点高校来看,大部分试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趋同现象严重,片面扩张生源数量。表现为不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要素,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取得毕业文凭,只以自学考试教学大纲中全国统考课程越少越好的标准来确定专业设置,从而造成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开设的专业主要以文、经、管为主,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对较少的局面。

(四)中高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中职和高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体系,两者的培养目标只有层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同”。因此,从本质上,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合了两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统一体。只有相同或相似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才能实现全面的衔接沟通。中高职自考衔接带来的中高职教师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相互不了解对方所处层次的课程体系[4](P235);二是中职和高职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不同,导致了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同;三是高职教师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素养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教学辅导、答疑、委托命题等教学环节中脱离实际;四是对于同一门课程往往部分内容是相近相似的,但中、高职的教育必定有区别,中职教师势必会对高职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等等。

(五)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一是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自学机构等三个单位的参与,无论是教学过程管理还是考试报名与学生的学籍管理都会变得很复杂,这就要求各单位能密切配合,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要求。二是由于中、高职双方教师习惯了各自的教学方式,对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办学模式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中高职双方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中职学校[5](P49-55),质量管理停留在终端检验,缺乏必要的实时监控,使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办学质量难于保障。

三、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模式的策略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通过自学考试这个平台,有机地将这两种职业教育联系起来,中职学校、高等院校和自学考试机构全面合作是前提条件,转变观念是重点,教学计划衔接是关键,课程衔接是核心,教学过程衔接是落脚点。

(一)转变观念,完善中高职自考体系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决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要遵照“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职业教育原则,整合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姜大源教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是同一类型教育中不同层次的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而是有两个甚至多个学习地点的非学术领域里的教育,是一种具有新话语体系的教育”。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则实现了同源为职业教育的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有机融合。

因此,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还是各级自学考试机构,各级领导和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这种新的办学模式的认识。充分整合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其办学、考试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实践、技能教学以及相应考试的管理,以赢得“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大政方针下的全面沟通衔接。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构建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为学生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二)准确定位,精心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实现中高职自考的顺利衔接。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依据,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在具体目标的把握上既要强调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又要强调具有高层次、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管理型、高技能型人才,两者必须兼顾。

其次,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自考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自考衔接由于学生一进入高一就要穿插学习高职的部分课程,而学生的学业水平未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且层次参差不齐。因此,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就必须打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式教学模式,依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按照高职自考的教育大纲,改革课程设置模块,科学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其三,改革课程结构。实行基于核心课程的“大选修制”,即“同层课程超市”,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好的课程结构改革尝试。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环节四类调整为公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选修范围,打破课程选修的专业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背景、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在相同的学历层次上跨专业选修。这项改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个性需求的三位统筹。

(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其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因此,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突出“区域性”特点,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专业的设置要紧贴区域行业的特色,根据区域产业特点设置,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设置,使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完全融入到当地市场与企业中。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机制、解决问题,都要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其次,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共同属性,通过广泛的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四)加强教师之间的衔接沟通,全面提高合作质量

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保障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以自学考试为桥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自考衔接,必然会带来中职和高职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双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高职合作院校与自学考试机构要共同研究开发衔接方案,构建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保证其既统一又相互独立,实现课程设置的合理衔接。

为了解决中高职教师之间沟通,提高合作质量,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精心调研,共同确定课程实施计划。中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训课、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双方共同全面、全程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的确定。二是实行中高职教师对接例会制度,加强面对面沟通。中高职教师每学期定期举行3-4次工作例会,每次例会以教学研讨活动、集中备课、对教材整合改编、集中理论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专题征文等形式展开。三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去中职听课、实施教学质量检查等方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四是高职院校中高职自考衔接管理部门及时汇总中高职教师信息,在开学初反馈到双方教师手中,变单向联络为双向互动,实现双方教师无间隙的沟通。

(五)完善组织,建立基于“三方互赢”的教学管理体系

按照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成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自学考试机构共同参与的中高职自考衔接管理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中高职自考衔接的实施工作,成立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督查组,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中高职自考衔接需要的教学管理运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适合中高职自考衔接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围绕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与实践教学运作过程,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与促进,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

2.建立适合中高职自考衔接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完善中高职双方教师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津贴分配暂行办法等措施,建立一系列适合中高职自考衔接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办学模式的顺利推进。

3.建立适合中高职自考衔接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立足于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对质量监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督导体系。同时,通过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自学考试机构三方的深度合作,共同监控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

总之,中高职自学衔接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124851.html,2012-05-30.

[3] 魏 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03(10).

[4] 范建波.中高职自考衔接的实施意义与策略探析[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10).

[5] 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