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爱冬 王艳敏 宋新红 刘兴烈 宋雅芳 黄平东 白东艳 刘春龙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510006;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思维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法两大特征,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表里学说、内外因学说、正邪理论、未病先防思想、病机学说、八纲辨证以及治疗的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三因制宜等方法其实并不仅仅适用于医学领域,这些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应用在教学管理中。一个课堂或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完整的人体,也有“五脏六腑”,也有“气血津液”,也有“内外表里”,也有“阴阳五行”,也需要“阴平阳秘”[1]。这个教学的大系统也需要保养“身体”“未病先防”,当在教学管理中出现了问题时,也需要整体辨证,四诊合参,找到问题所在。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治病求本。这些都可以借鉴中医的思维,将中医的思维发扬光大,走出医学的局限,在其他领域也发挥出传统的思维特色。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首先进行了应用中医思维模式的尝试。
1.1 教学管理思维和中医医学思维具有相似性 中医思维模式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医医疗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宏观上归纳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强调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和表里上下的统一的一种思维方式[2]。而一个班级具有和人体类似的整体结构,处理班级各部门各小组的和谐,处理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处理班级内和班级间的矛盾,搞好班级之间及上下级的和谐,都完全可以采取中医处理患者的思维方式来整体全面把握。这种相似性决定了可以在教学管理中应用中医思维模式[3]。
1.2 用中医思维模式去指导教学管理及处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可行性 中医思维强调宏观整体,突出相互联系,重视和谐平衡[4],它不仅是指导中医医疗实践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借鉴提升工作能力、处理教学事务、进行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方式,所以不光是医生应该具有中医思维模式,中医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把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作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加以突出,提高教学竞争力和班级整体管理能力。
2.1 明确中医思维模式对解决复杂性教学管理问题的作用 现代教学管理中的很多复杂性问题是不能通过线性和简单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的。尤其是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更是不能从微观上来进行简单处理。目前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人格功利性比较强,如果加上家庭教育的误导就很容易造成人格发展缺陷以及人格障碍,进行管理就非常棘手。教育学兼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特色,要注重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理解与行动相结合[5]。中医思维模式既有分析、综合等逻辑推理方法,又有直觉、想象等非逻辑推理方法;有经验方法,又有思辨方法;有对局部的分析,也有对整体的综合。中医重视情志调理,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思维模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追求修身养性,这对于培养师生间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6],可以使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更好地融合。当传统的教学管理思维模式在解决复杂性问题遭遇困境时,中医思维模式可以为解决复杂性教学问题提供丰富的智慧和哲理,提供新的思路。
2.2 中医思维模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借鉴作用中医思维模式表现的就是中医理论中的整体性思维。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决定部分,把整体看成是一个处于无穷变化中的和发展着的整体,这种中医思维模式对教学管理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应用这种思维模式具有连动性、综合性、多向性、独立性、跨越性的方法。1)连动性即“自此思彼”的思维能力,中医思维模式突出教学管理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认为教学过程整体内的多种活动都是有机的、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而且整体与外部也是有机的、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任何局部的一点变化都会引起整体的连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面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连动性思维的完美体现。2)综合性就是中医思维模式认为各教学主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具有统一性,在教学中把教师、学生和学校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重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强度及学生情绪变化,强调外因、内因与不内外因的影响,这种宏观整体的思维方法不但对中医教学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最终使教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的实质,形成新的教学概念和理论体系。3)多向性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包括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余地;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在一个方向受阻时,便马上转向另一个方面,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中医思维方法是多向性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即对于同一种课程的教学,并不是机械地应用相同的方法来讲授,而是从学生不同类型来考虑教学方法,而且对于同一课程又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以供选择,从中选择最优教学方案。一种方法不行时,可以马上采用另外的方法,这种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有利于对学生多向性的培养。4)独立性即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而具有的独见卓识思维能力。思维独立性即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满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在教学中要具有良好的独立性思维能力,不断挑战与创新。5)跨越性即在中医思维模式中的教学思路要有多个思维步骤,但是这些过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省略中间的一些思维步骤而不影响其效果,形成了跨越性思维模式。
3.1 全方位训练教师的传统中国思维模式 1)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要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必须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参加选修、讲座等方式,学习中医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等课程,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树立传统文化思想,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学习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学史类课程,培养教学中的直觉思维和体验思维。2)加强中医理论的教育[7]。有些教师为非中医院校毕业,这类教师中医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讲课、讨论、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也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通过讲座进行交流,帮助其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树立中医思维模式。自学与中医药紧密相关的古代名著导读课程,读中医经典作品,了解中医思维方面的综合知识,这是学习中医思维方法的基本要求。
3.2 在教学管理中提高应用中医思维模式的能力
1)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熟悉中医思维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摆脱陈旧古板的授课方式,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促进中医思维的文化认同与深化,达到中医思维模式的全面应用。2)尝试应用中国思维方式看待与解决教学管理问题。中医是按照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学管理上要了解其文化的渊源对教学管理的影响,进而尝试借鉴和应用中医的基本理论,诸如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从各方面用体现着中医思维方式的新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尝试,并总结经验,及时反馈和整改,不断提高。
4.1 中医特色 将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观的思维模式借鉴到教学管理中,将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整套方法用类比的方式应用于教学管理中,突出了中医院校特有的传统思维特征,具有浓郁的中医特色。
4.2 人文特色 中医医疗属于医学领域,和人文学科具有交叉性。而中医教育属于教育学领域,二者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体验思维、直觉思维特色。
中医学是一门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独具东方民族特色、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其灵魂深处藏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脉搏跳动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生命认识、根本理论、养生智慧和临床技能等。无处不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8]。古人说“学医必先认阴阳”“医也者,顺天应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热条辨·解儿难》)“不谙天理,不可与言医;不解人情,不可与言医”(清·邵登瀛《四时病机·之一》),中医学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发展成熟的,与哲学、社会学、天文学等各学科门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思维培养是中医教育的起点,是发挥中医特色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刻理解中医思维,掌握中医思维的精髓和特色,才能搞好中医教学管理。
但目前中医教学管理的思维结构和教育理念,不再以文、史、哲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结构为主了,而是以西方教育学、西方管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指导原则[9],这些西方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中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而在中医院校则显示不出我们的传统特色。随着中医院校扩招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化大规模教育使教学的管理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况,面对复杂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西方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局限,开始分析和反思还原论,努力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东方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大的趋势[10]。而中医思维模式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可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11]。可以使中医思维模式走出医学的局限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这对于发展发扬中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宣传作用。当然我们的尝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1)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将中医思维模式与现代教学管理相统一是一个难点。2)如何应用中医思维模式解决教学管理问题需要一个探索和优化的过程。3)现代教学管理问题的复杂性为中医思维模式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总之,我们试图将中医的哲学、智慧、思维方法从医学的领域借鉴到教学管理的领域,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在中医文化背景下产生具有自身文化烙印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
[2]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100.
[3]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5-214.
[4]杨蜀琴.中医革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95-105.
[5]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3-222.
[6]秦林才.浅谈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14.
[7]马佐英,何山.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8):116 -118.
[8]赵立.中医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与中医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0):300 -301.
[9]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3-40.
[10]刘芳,王雪峰,杨贵将.用现代系统论审视中医的整体观[J].中医药学刊,2006,24(1):112 -113.
[11]胡西美.中医学与健康教育[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