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燕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高才达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01300)
汗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有自汗、盗汗、战汗、黄汗、但头汗出、半身汗出等,临床比较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的命名,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自汗证治》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即无论白天或睡梦中,凡汗出者,皆可称自汗,而睡着汗出,称为盗汗。从其文意中推断,陈无择认为盗汗实则包含在自汗中。而《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称:“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指出醒时汗出为自汗,寐中汗出为盗汗。高才达主任医师,从医50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通过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的“薪火传承3+3工程”成为高才达主任医师的师承弟子,随侍左右。
对于自汗证、盗汗证的病因病机,现代多认为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若追溯至《内经》,则认为自汗和盗汗的病机均为阴阳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营阴要有卫阳的固守,阳气需赖阴精以滋养。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指出盗汗者,若脉象虚弱细微,乃为阴阳气血皆虚之证,阳气虚而不能固表,阴血虚则不能内守,故发生盗汗,所以盗汗的病机不能仅作单纯阴虚来解释。《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丹溪心法·盗汗》云:“盗汗属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忌用生姜。”《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其他如湿热熏蒸、血瘀令人自汗、盗汗的见解,更进一步充实了汗证辨证论治的内容,故在临床上不能一概而论,应查找病因,辨证施治。
例1:某,男,50岁,2000年11月来诊,患者多年来盗汗不止,面赤口干舌燥,自诉棉被潮湿欲滴,被里由白变黄,每日晾晒仍难解潮气。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诊为盗汗,阴虚火旺证,投以当归六黄汤加浮小麦30g、糯稻根20g,7剂,盗汗明显减少,再进7剂而盗汗止。患者又要求巩固治疗1周,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当归六黄汤是《兰室秘藏》中的一张清虚热的方剂,是治疗阴虚火旺盗汗的常用方,因为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致虚火伏藏于阴分,寐则卫气行阴,助长阴分伏火,两阴相加迫使阴液失守而盗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阴火可制,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其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二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黄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例2:某,男,59岁,2004年12月来诊,患者自诉近数月来自汗不止,动则汗出如雨,夜亦有盗汗,因此也不能正常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汗出时伴有微热,口干舌燥,夜寐不安,舌红少津,脉沉细无力,关脉微浮,诊为自汗、盗汗,阴阳失调、气阴两虚证,遂选用竹叶石膏汤合当归六黄汤加浮小麦30g、糯稻根20g、煅牡蛎20g,服7剂而汗出减少,又进服7剂而汗出不明显,已能正常工作。
按:竹叶石膏汤系《伤寒论》中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常用方。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治疗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之证。高老应用本方治疗自汗不止曾获良效。自汗本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然自汗多属气虚不固,久则可以伤阴,造成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竹叶石膏汤方中竹叶配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益气,麦冬养阴生津为臣,正和气阴双补之效。
例3:某,男,55岁,2010年10月来诊,患者自诉1个月前患脑梗死住院治疗,出院后遗留有左半身汗出,右半身无汗,夜间严重,常浸湿衣被,苦恼不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考虑为半身汗出,营卫不和证,予桂枝汤原方加浮小麦30g,连服14剂,自觉右半身略有汗出,又进服14剂,云右半身汗出如常。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人身体中左为阳,右为阴,而半身汗出是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阳强则不能固护,阴弱则不能内守,卫外不固而津液外泄,故半身汗出。而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类经》有云“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血气”,而桂枝汤正是“仲景群方之冠,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合营,一辛一酸,一开一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合营;炙甘草补中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外可调和阴阳,内能和脾胃,滋阴和阳,使阴平阳秘,营卫调和而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