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铁如 指导:袁长津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410006)
失眠指因入睡困难或易醒、早醒及醒后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工作或生活质量的病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我国的失眠发生率也在30%以上,睡眠障碍已成为威胁各国公众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躯体、生理、心理、精神及药物等。本病旧称“不寐”“不得卧”等,现代中医亦称为“失眠”。袁长津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袁教授长期坚持勤谨临床,潜心钻研,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四十余年,在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深感其对顽固性失眠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综观古今医家对失眠的病机认识,不外乎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营卫失和。其病因虽多种多样,总括之不外乎外感与内伤,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致本病。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由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因外感所致者,实证较多;因内伤所致者,则以虚证为主。袁教授认为,失眠的发生,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病情缠绵,久治不愈,其病机虽涉及心、肝、脾、胃、胆、肾等脏腑功能失衡,但与脾胃不和、痰热中阻关系更为密切。早在《素问·逆调论篇》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金元医家李东垣诊治疾病更重脾胃,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所谓胃不和者,多因饮食所伤或痰浊中阻,从顽固性失眠来说,以后者居多,故中医治疗失眠的祖方,即是《内经》中化痰和胃的半夏秫米汤。有现代学者研究认为,胃肠道含有大量神经细胞,其数量与大脑相近,从胃肠到大脑的神经束比大脑到胃肠的神经束还要多;美国神经生物学家Gershon MD将肠神经系统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认为其功能不仅独立主持着胃肠的功能活动,且与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见,袁教授另辟蹊径,将顽固性失眠的病机责之脾胃不和、痰热中阻,从调中焦、化痰浊着手治疗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是有其现代科学依据的。
临床辨治失眠,一般分虚实两类:虚证,以心脾两虚为主者,予归脾汤加减;以心肾阴虚为主者,予天王补心丹加减;以心胆气虚为主者,予安神定志丸加减。实证:属肝郁化火者,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属痰热中阻者,予温胆汤加减;属血瘀气滞者,予血府逐瘀汤加减。
但从笔者总结袁教授治疗百余例失眠患者的病案中不难看出,现在失眠患者中,因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而导致脾胃失和,痰浊内生,蕴久化热,上扰心神者,确属不少。因此,袁教授在临床一般辨证见痰多,或心悸,胸闷,口腻或干苦,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等证候的顽固性失眠患者,即遵循明代医家周慎斋所言“万病不已、宜从中取”的原则,多选用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组方,以调中化痰和胃、养心安神,则有标本兼治、泛应曲当之妙。
其自拟基本方药为:酸枣仁30g,茯苓15g,法半夏、川芎、陈皮、竹茹各10g,枳实、炙甘草各6g。每日1剂,煎取2次汤药混合后,分2次服,其中必有1次在夜间临睡前1h服下。
临证加减:头晕目眩者,加夜交藤、珍珠母(先煎);内热重者,选加栀子、黄连、知母等;心中烦闷不舒,或口苦咽干明显者,加柴胡、黄芩;惊恐、梦多者,加龙骨、牡蛎;气血虚者,加黄芪、当归;脾虚便溏者,去枳实、竹茹,选加党参、山药、苍术等;内滞饮食者,选加神曲、炒山楂、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等。
病案1:某,男,62岁,2008年11月8日初诊。患失眠已2年之久,加重3个多月,曾求治于多家中、西医医院,疗效均不满意,长期靠服安定维持,现每晚口服安定3~4片,方能睡眠3~4h。患者体型壮实,面白少华,头晕,痰多,胸闷,心烦,喜呕,口苦而干,食欲及大小便尚属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脾胃不和,痰热中阻。治予调中化痰和胃、养心安神基础方加夜交藤、珍珠母各30g,柴胡、黄芩、知母各10g,每日1剂,煎服遵上法。服完7剂后,患者失眠即有明显好转,服安眠药的剂量逐渐减少,2008年11月14日不服安定也可睡眠4h左右。余症均有改善。效不更方,于上方少事加减续服。待到12月6日再次复诊时,患者已有20余天没有服用安眠类西药,每晚已能熟睡约7h左右,余症亦基本消失,舌苔淡黄而薄,脉弦。遂嘱生活中善为调养,停药观察。2009年春节后患者因外感来诊,称失眠一直未发。
病案2:某,女,49岁。2009年5月19日初诊。患失眠多年,多方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时好时坏。现症见:失眠多梦,易惊醒,伴口腔异物感,稍有五心烦热,月经正常,有偏头痛病史,口苦,口干,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辨证属脾胃不和,阴虚痰热。治予调中化痰和胃、养心安神基础方加味,处方如下:法半夏10g,茯苓18g,陈皮 10g,竹茹 6g,炒酸枣仁 25g,川芎 10g,知母10g,炒枳实 6g,夜交藤 20g,麦冬 15g,淡竹叶 10g,炙甘草6g。5月10日二诊:诉睡眠明显好转,但仍易惊醒,口臭,口干,口渴,潮热,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藿香10g,防风 10g,炒山栀 10g,生地黄 20g,川木通 6g,白蔻仁 10g,茯神 15g,石膏 30g,川芎 10g,炒酸枣仁20g,知母10g,甘草6g。服药后欣喜来电告知,口臭消除,失眠诸症亦基本消失,嘱注意生活及饮食调养,勿劳累。后未再因该病来诊。
酸枣仁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的主方,该方主次分明,配伍精当,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酸枣仁中含有皂苷、黄酮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安定神经、抗惊厥、镇痛及降体温、降血压等作用。温胆汤方出《千金要方》,乃治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心烦不寐之效方,两方合用,相得益彰。方中重用酸枣仁,养心安神为君药;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祛痰浊、和脾胃,共为臣药;川芎、枳实活血行气以疏肝,为佐药;甘草和中以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调中化痰和胃、养心安神之效,故临床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往往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