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玉 ,李金海,刘 艳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洪雅县畜牧食品局,四川 洪雅 620360)
奶牛人兽共患病主要包括结核病和布病。
结核病是由分支杆菌属的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结核菌除感染人外,能引起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发病。牛结核和人结核可以相互感染,禽结核也可以感染牛和人类。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分枝杆菌所引起,以在多组织器官形成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结核结节)和钙化结节为特征。在家畜中,牛最易感染结核病,特别是奶牛,其次是水牛和黄牛。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患布病后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痛等,患病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母畜患病后多发生流产、早产、不孕、乳量减少等,公畜患病后发生睾丸炎、附睾炎等。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结核病和布病(简称“两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则将两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的发展,各地奶牛、种牛调运频繁,加之许多地方没有严格按国家标准对牛进行检疫,故各地牛结核、布病疫情时有发生,两病的阳性率呈回升趋势,这不但给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更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遏制奶牛两病疫源扩散,防止两病的发生,不仅关系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奶源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1.1 奶牛结核病的危害 牛结核病对养牛业有巨大的影响。首先对结核病牛采取扑杀的办法进行控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同时,牛结核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极大制约了奶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牛结核病的流行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生物技术产业安全及国际贸易发展。
牛结核病可传给人,引起人结核病。许多国家已从人体中鉴定出牛结核分枝杆菌。1979、1985、1990年3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牛型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占结核病发病总数的3.8%,4.2%和6.4%。国际上由牛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结核的比例为10%以上,而在儿童中分离出的牛结核菌株则占到33%。另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结核病人中约有15%是因饮用结核病患牛的奶而患病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在那些还存在牛结核病问题的国家中,人类始终受到它的威胁,除非着手扑灭牛结核病,否则人类结核病的控制是不会成功的”。
1.2 布病的危害 布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传播,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引起感染,造成以损伤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牛群暴发布病将导致怀孕母牛流产和奶产量降低,更重要的是布病可以导致人发病。人感染该病的主要途径是接触病畜或食用未有效消毒的畜产品。人类布病病例几乎全部由布病阳性动物所致,人感染后反复发作,严重危害畜牧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健康。上世纪80年代我国布病病人临床上多呈轻型表现,典型病例少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布病患者大都为重症病人。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将本病列为职业病。
近年奶牛结核、布鲁氏菌感染率逐年上升,危害了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1 结核病流行现状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疫情加重,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当前全球每年有80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是当今单一致病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超过了爱滋病、疟疾、腹泻等传染病致死人数的总和。据统计,如果不加强对结核病的控制,从2000~2020年,约有10亿新的结核杆菌感染患者,其中将有2亿人发病,3500万人死亡。
我国的牛结核病疫情也不容乐观,全国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500多万人,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约15万人。牛结核病在我国依然是常见的多发性疾病,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了牛结核病的大暴发,1955年检出阳性率达36.4%,以后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结核病阳性率大大降低并控制在较低水平。1985年和1987年两次全国奶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牛结核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83%和5.43%。近年来,结核病患者数量逐年升高及一些零散的牛结核病例的发生表明牛结核病仍呈流行势态。
对江苏省某市奶牛进行的监测,2003~2006奶牛结核阳性率逐年升高,2006年结核阳性率达到了1.54%。对山东两市56个私营奶牛场的荷斯坦奶牛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及结核菌素点眼检查,随机抽样检测了1684头奶牛,检出阳性157头,可疑152头,监测阳性率达9.32%。
近10年来结核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尤其是耐多药结核菌的出现给结核病的治疗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提供了机会。
目前,耐药结核菌已成为全球结核病控制中的难题,对结核菌耐药状况的动态监测已经成为评价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重要指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受结核菌感染人数达20亿,其中5000万人感染了耐药结核菌,结核患者中至少有2/3以上有发生耐多药的危险。我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总耐药率为27.8%。
2.2 布病流行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布病的防治工作,布病的防控取得了巨大成绩。1952~1982年期间我国对3050万头羊、牛、猪和457万份人的血清样品调查表明,家畜和人的布鲁氏菌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1.27%和8.43%,而1982~1990年期间对4920万头牛、羊、猪和788万份人的血清学调查表明,家畜和人的布鲁氏菌感染阳性率分别已降至0.55%和0.75%。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布病感染率逐渐下降的趋势发生了变化,1991~2001年期间,对 220万份人的血清调查显示,布鲁氏菌感染阳性率由90年代初的0.35%上升至90年代后期的3.57%,而且每年人发病的病例增加了3~6倍。监测结果表明,近年布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甘肃省于1990年率先达到布病基本控制和稳定控制区国家标准,但是2005~2006年该省在31个地区共检测牲畜13087头,血清阳性150头,阳性率为1.15%。山西省2006年对全省布病调查结果显示,其奶牛布病阳性率为0.2%,羊布病阳性率为1.97%,有明显上升趋势。2007年对采自8个省区的1467份奶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各省区阳性率在0.0%~15.91%之间,平均阳性率为3.2%。2005年从黑龙江省4个奶牛场的母牛流产胎儿体内分离到6株流产型布氏杆菌,对4个奶牛场的104头流产母牛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85头布氏杆菌血清抗体呈阳性。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对2007~2008年间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0个奶牛场的6163份奶牛血清进行布氏杆菌抗体检测,各场的阳性率在0.0%~22.77%之间,平均阳性率为1.57%。2009年对青海省40县(市)的养殖场、2个种畜场、3个国营牧场,采用试管凝集试验监测牲畜126005头(只),检出阳性畜1304头(只),平均阳性率1.03%,其中监测种公牛10973头,阳性279头,阳性率2.54%;种公羊23575只,阳性295只,阳性率1.25%;奶牛32524头,阳性95头,阳性率0.29%;其他牛18858头,阳性283头,阳性率1.50%;其他羊40075只,阳性352只,阳性率0.88%。南方一些地区牛场也有布病发生,广西于1996~2000年对4个市的168份奶牛血清进行布病检测,结果全部阴性,但该地区2001~2003年对5个市的421份奶牛血清布病检测结果为56份阳性,阳性率达0.58%。2008年对贵州部分地区706份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0.99%。
3.1 组织领导削弱,宣传力度不够 “两病”的防治涉及多个部门,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但原有的防治工作组被撤消或削弱,原有技术人员或退休或转岗,工作重点放在了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上,“两病”的防控有所松懈。
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两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防疫意识比较淡薄,养殖户对“两病”的监测和防控认识不足。
3.2 监测、诊断力度不够 监测经费少,定期检疫和适时监测力度不够,使监测牲畜的数量偏少,未能确实落实监测流调工作,难以准确评估“两病”的现状。从部分监测情况来看,局部地区牛场和养牛户存在(高)感染率,实际的感染情况和危害可能比较严重。
3.3 检疫监管不到位 随着牛羊养殖数量的增加,县际间、村际间牲畜流通、串换频繁,引种检疫不到位,不经检疫即引进等现象时有发生,而限制病牛流通的防疫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疫病扩散传播。
3.4 防控资金落实难 防治经费少,与畜牧业发展不协调。各级政府及畜牧部门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建立畜牧业主产区,奶牛、种牛和种羊的引种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出台了草食动物发展优惠补助政策,大力支持草食动物发展,但由于“两病”防治专项资金不足,对调进奶牛、种牛和种羊的检疫工作无法按国家标准严格执行。因扑杀阳性牛的补偿资金低于市场价,养殖户难以承受扑杀病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拒绝检测、低价转移病畜,致使检出的阳性牛难以及时扑杀,造成疫情隐患。
奶牛“两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人民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奶牛“两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奶牛“两病”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奶牛“两病”的防治必须采取行政与技术相结合的措施,对阳性病牛必须进行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奶牛“两病”防治列入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范畴,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落实经费,明确责任。
由于疫情监测、病牛扑杀、经费落实、鲜奶收购管理等工作涉及农业、卫生、工商、公安、财政等多个部门,故各部门间须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形成防治合力。
4.2 加强监测,净化牛群 各地每年要定期开展奶牛“两病”的监测检疫,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严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凡阳性牛坚决扑杀。
4.3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牛场、牛舍的设计、建造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全场消毒,如检出阳性牛,必须临时增加消毒次数,粪便作堆积发酵处理。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场内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4.4 严防疫情传播 动物防疫监管机构对辖区内的奶牛要进行严格管理,全面实行奶牛健康证(即健康奶牛发给奶牛“两病”监测检疫合格证明)和户口台帐管理,所有奶牛都应登记造册,及时记录奶牛存栏和调运状况。
跨省调运奶牛,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奶牛调运检疫审批和“准调”制度;省内调运的,一律凭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车辆消毒证明和奶牛健康证调运。
奶牛调入后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同时引入牛隔离、观察1~2个月后,并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确定健康无疫病的才能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