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郑东辉,黄月琴,王怀景
(淮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工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对一般本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张晓艳,郑东辉,黄月琴,王怀景
(淮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工系,安徽 淮南 232001)
相比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一般本科类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欠缺明显、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校内外实践平台缺乏等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从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素质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导向、面向就业市场及重视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一般本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般本科类院校;就业难;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般本科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逐渐凸显出来。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发展情况,关乎学校的兴衰成败,因此,这类高校将学生就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2]。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受重点大学毕业生挤压是一般本科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学生本身职业素质能力等诸多内在因素制约着学校的就业率。因此,能否正确分析当前一般本科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及时而充分地就业,既是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普通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难点。
随着高考后各大高校的层层选拔,学生们也随即被分为“三六九等”,成绩优异者晋级重点高校,成绩尚可者进入一般本科类院校,后者在入校后又分为三种情况。一类原本对自己期望值较高的学生因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心有不甘,他们发奋图强,以求经过不懈努力改变现状,努力提高各种求职技能,或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求日后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继续深造;第二类学生选择的学校与自己理想中相差不大,抱着平衡的心态进入学校,给自己的定位不高,更无远大的抱负,马马虎虎度过四年光阴;第三类学生,进校前原本胸怀大志,渴望进入重点高校乃至名校就读,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给自己定位过高或者高考未正常发挥导致希望落空,进入一般类本科院校后,整日长吁短叹,不能将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这三类学生中,通常后两类所占比例甚大,从而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这是导致学生自身职业素质能力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学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这个学校的学风。培养和发展优良学风,是每一所不甘落后的学校始终追求的目标。一般本科类院校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将学历等同于将来的物质回报,获得知识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轻松混得文凭;学习态度不端正,未曾规划自己的将来,貌似对一切都无所谓;学习作风倦怠,他们对学习生活充满厌倦感,对各类学科和各种活动都觉得索然无味,谈到自己的兴趣、理想和前途,有的避而不谈,有的则表现出茫然不知的态度。这些都是不良学风的典型表现,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极为不利。
职业生涯是一个几乎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然而,现今一般本科类院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毕业前并没有思考过自己近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更不用说做一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没有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工作比较盲目、随意,对工作的适应性极差,发生频繁跳槽、或原地踏步的现象。
一般本科类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目前来看,工资薪金的高低是学生择业的主要衡量标准;其次,在工资薪金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的轻松程度与工作的 “优劣”成正比关系;再次,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身的能力,对理想和兴趣的定义认识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远远不够。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不科学。很多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长期的过程,认为就是等同于一般的考级考证,临毕业前抱佛脚,急于求成。殊不知此过程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并举。学生也未曾思考过,在大学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对自己的规划注入新的元素、拥有更深层的认识,以应对社会的发展趋势。
面对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还需从基础方法着手,面向学生的第一任务——课堂教学,开设职业业务能力培训类课程,这种课堂教学并不单单指教室里的教师教书、学生学习,而是含有更加丰富的形式。然而,一般本科类院校教学形式很少以实践为主线或以项目教学为主体,学生缺乏一定的岗位实际工作经验,很少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校并未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
职业素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现今一般本科类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仍旧是主导模式,虽然大都提倡校企合作,但是平台搭建不够完善,吸引相关企业参与的力度远远不够。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并未适时地被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见习,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了解不够,接触企业文化不多,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充足的锻炼。
努力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素质能力是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必经要道,是所有对策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化程度的推进导致大学生的知识面迅速扩大、思维更加复杂,强烈的自我意识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不愿被“填鸭灌输式”的教育所束缚,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做主、自我管理的学习模式,向家庭、学校宣称“我的青春我做主”。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如此便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学生干部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领头人,在学生中起代表性和带头性的作用,是学校、教师开展工作的基础力量和得力助手,对学风建设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对学生干部要放手使用,严格管理,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支团结合作精神强、岗位责任明确、奉献意识强的班委队伍在班级自我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以此为着力点,加大对学生干部成长的栽培,在思想上引导,在精神上鼓励,在行动上支持,使他们能够引导同学科学广泛地开展自我管理。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和适应能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了教师一对一的看管和指导,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地面对学业。没有目标,人就会茫然,不知所措,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一劳永逸,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其自行规划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涯发展路线,以求真正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步入大学,很多同学认为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差距甚远,尤其是一般本科类高校的学生,会产生心有不甘、情绪低落等状态。步入高校尚不能适应环境,可想而知,结束学业以后,学生便更难适应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置于各种事务之中,使学生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改造它。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面对社会生活,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当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矛盾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妥善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环境中。
再次,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及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工作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提高这两项能力要靠个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学校的关怀和帮助。学校要发挥好“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通过教师传达理论原则。校团委、学生会及其他组织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可以打开一些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学生的心扉,扩展学生人际交往范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单纯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门就业指导课程,而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项目来抓,更深层次地发掘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职能作用。
首先,加强对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够付诸有力的实际行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着眼于短期求职和长期发展共赢的问题,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使同学们清楚,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近期求职的成功,还会形成长期收益,人生更有价值意义。因此,一般本科类院校可在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形式中加大宣传,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主动探索和正确认识自我,充分把握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价值取向和目标等,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其次,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一般本科类院校的一些院系部门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关于就业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仅仅一两次的上课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应当加大就业指导的课时量,对于直接关乎学生切身就业前景的一些课程,应利用多种上课方式、多个课时对学生加以培训,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
再次,培养、使用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一般本科类院校往往不重视培训、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师队伍,例如有高校使用毫无经验、未经过任何就业指导课培训的新进辅导员任就业指导课教师,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这样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应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3]。
按照教育部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只有面向市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特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得到展示,才能够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
认清社会形势,把握市场需求。面向市场培养大量训练有素的专职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涌入社会,一般本科类院校只有面向市场、灵活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此外,毕业生就业率早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本途径就是依照市场形势培养适销对路的新型人才。
搭建实践平台,打造创新人才。一般本科类院校首先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摆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纳为必修课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其次,应加强校企合作,稳固就业实习基地。学校每年可依靠就业实习基地承担大量的实习任务,也可邀请实习基地的骨干人员经常来校举办讲座,并且在人力、财力上加大投入,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再次,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学业课题符合市场化需求学生的的论文课题应当与企业课题结合起来,这样的论文更具有新意和实用性,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最终可以达到校企双向受益的原则。
可见,一般本科类院校学生就业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但与其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种种变化,学校要寻找新对策,才能顺应时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一般本科类院校的就业工作者们更应当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中各种问题的重视,踏实应对,为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1]郑锐.探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城市经济,2011,(8):229-230
[2]杨金云.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6):106-107
[3]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5):35-39
The study to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ZHANG Xiao-yan, ZHENG Dong-hui, HUANG Yue-qin, WANG Huai-jing
Compared to significant college students,the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even face more severe employment problems.Squeezed by significant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the main reason.Lack of professional ability,career planning awareness and practical platform are key factors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According to improv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tudents,enhancing awareness of career planning guide,facing job market and building a practical platform,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asure for response to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ordinary college; employment difficulty; measure
G641
A
1009-9530(2012)03-0130-03
2012-02-03
张晓艳(1984-),女,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