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辉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家兔副伤寒亦称兔沙门氏杆菌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及肠炎沙门氏杆菌等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病兔以出现败血症及腹泻、流产和迅速死亡为特征。
沙门氏杆菌为动物体内的常在细菌,当兔营养不良,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如笼舍潮湿、拥挤,气候突变等会使兔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引起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引起传染,不同品种及年龄的兔都易发生本病,以幼龄兔和怀孕母兔易感,其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初生仔兔也有在4~5日龄发病的。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般气候剧变的季节多发。
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
1.1 最急性型 病兔常无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
1.2 急性型 病兔体温达40~41.5℃,食欲废绝,拱背、呆立、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便秘,随即排软粪或水样稀粪。患病孕兔阴道内排脓样黏液,患病24 h内死亡,其死亡率高。
1.3 亚急性和慢性型 为本病的多见病型。病兔精神沉郁、体温40.2~41℃,不食或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流清涕,粪球干硬、无光泽,随后腹泻。有些病例腹部膨胀。患病孕兔阴道内有暗红色或脓样黏液流出,并常于流产后死亡,流产后康复的则不能怀孕产仔。本型病程一般为2~4 d,有的达7d左右。
病变因病程长短而异。急性死亡病例循环系统损伤严重,许多器官的浆膜和黏膜充血或出血,胸腔和腹腔内有较多的血样液体。亚急性和慢性病例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肺水肿、出血,胸膜、腹膜有较多的小出血点,胸及腹腔内有透明的淡红色液体,肝瘀血、肿大。胆囊肿大,肾肿大,似汤圆样。脾脏充血、肿大,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及下颌淋巴结增大和水肿。部分病例的肠黏膜充血和出血,肠黏膜下层常见水肿或溃疡,有些病例见蚓突及数量不等的小结节。病母兔子宫肿大,子宫壁增厚,伴有化脓性子宫炎,其子宫呈乌黑色。部分病例子宫黏膜有溃疡。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细菌学检查和进行血清学鉴定。
搞好饲养管理是防止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注意饲料的营养是杜绝此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消灭兔舍内的老鼠、苍蝇,防止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垫草。病兔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处理。购进的种兔要隔离观察一月才能合群。兔舍及用具要彻底消毒。
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痢菌净对本病有效。治疗本病用药宜早,剂量要足,治疗时间要长,一般要连用4~5d。氟苯尼考,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60~100mg,每日2次,连用4~5d。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肌注,每日2次,连用4~5 d。痢菌净0.5%注射液,肌注,每千克体重 2~3 mL,连用5d。此外,新霉素对本病也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