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朱远刚,徐德军
(重庆市垫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重庆垫江 408300)
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DPV)感染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两脚无力、下痢、口渴、流泪,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大肠杆菌病是一种能以多种病病型表现的疾病,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密切关系,在临床上多以原发或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出现。
(一)发病情况 垫江县某镇养殖户饲养了2 000只种鸭,在小河边(河中的水质较差)、树林中放养,大部份种鸭开始产蛋。10月中下旬陆续有种鸭发病,曾用鸭瘟疫苗免疫注射过,用氟哌酸治疗,效果不明显,先后共死亡220只,死亡率为11%;附近农户圈舍饲喂有鹅,鸡未发病。
(二)临床症状 病初个别种鸭无任何症状,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高热、不吃、口渴、精神沉郁,流泪、两脚麻痹无力,常伏卧不起,不愿下水,羽毛松乱,拉绿色稀粪,头颈肿大,低垂,排水样稀粪或粘糊状稀粪,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坏死。有些病鸭眼,鼻,有血液流出,正在产蛋鸭群发病后产蛋率明显下降,产异常蛋以及部分病鸭腹部下垂等。
(三)病理剖检 颈下皮下出血性胶样浸润,食道黏膜充血、出血,食道有糠麸样物质被覆,剔除后其下有坏死灶,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个别产蛋母鸭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淡黄色或乳黄色纤维素膜;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干酪性渗出物;有的种鸭腹腔有蛋黄样液体和干酪样渗出物,肠道有卡他性出血炎症。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或被覆坏死性假膜;部分母鸭有卵黄性腹膜炎症状,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有的坏死灶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坏死灶被一出血环所包围。少数部分病鸭感染可见卵泡淤血、出血;有的腹腔内积液、破裂、畸形等。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有大量胶冻样或干酪性渗出物。
(四)初步诊断 鸭瘟继发大肠杆菌病,但确诊需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染色镜检。以病鸭的肝、心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散在单个或成堆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
2.细菌分离。无菌取典型病例的肝组织接种肉汤,37℃培养24 h,转接种ss培养基,37℃培养24 h,可见红色、圆形、边缘整齐、湿润的菌落,取典型菌落制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杆菌。将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或伊红美蓝琼脂上,37℃培养16~24 h,大多数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呈红色,或者在伊红美琼脂上为黑色并有金属亮光则可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可进—步做生化、血清学鉴定。
3.生化试验。该菌在三糖铁斜面37℃培养24 h,斜面和底部变黄产气,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卫茅醇,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还原硝酸盐,产生靛基质,枸椽酸利用阴性,细菌有动力。
(五)回归试验 用上述分离的菌株18 h培养液分别腹腔接种小白鼠,每只注射0.5 ml或同体重的健康鸭每羽1~2 ml,并设对照组,被接种的小白鼠或鸭都在24 ~72 h内死亡,并能回收到接种菌,对照组正常,综上所述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是本病致病原。
(六)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不同场分离的菌株,其敏感性有明显不同,但多数的菌株对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氨苄青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敏感,对常用的青霉素、土霉素、金霉素不敏感。
(七)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改善饲养管理,做好鸭舍的环境卫生工作,保持合理放养密度,鸭棚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塘水或河水清洁,饲喂的饮水定期更换、饲料要卫生消毒,特别是当天气骤变时要防止寒风侵袭,导致鸭体质下降而引发本病。全群种鸭进行紧急采取鸭瘟活疫苗肌肉注射2头份/只,同时饮水加喂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氨苄青霉素等粉剂控制种鸭其它疾病的复合性混合感染,进一步疫情得到控制,经过一周时间追访,其全群鸭场疫情得到控制,全部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