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艳 李 超 (山东省龙口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265701)
近年来,在养鸡生产中,一种以鸡群生长发育不良、消瘦、整齐度差,腺胃肿大似乳白色球状,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在鸡群中流行比较普遍,病鸡群的生产水平严重下降,给养鸡场户造成的损失惨重,此病即是鸡的传染性腺胃炎。
2011年11月12日,龙口市某个体养殖户的一栋鸡舍出现鸡只死亡,该栋鸡舍共饲养肉鸡5000余只,发病120余只,死亡27只,到我单位门诊部请求出诊。
病鸡羽毛蓬乱,无精神,翅膀下垂,冠髯苍白,萎缩,可视黏粘膜苍白,嗉囊呈淡褐色,不时呕吐黑褐色米汤样物。采食量和饮水量明显减少。有流泪和肿眼症状,并伴有呼吸道症状,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粪便中有大量未被消化的饲料颗粒,粪中有时出现血液。大群鸡采食时开始挑食,将大颗粒饲料挑出甩掉,只吃粉碎教细或粉末状的饲料,在料桶下可以发现被挑出来的玉米碴、后期大群鸡日采食量有大幅度的下降,部分鸡开始咳嗽、张口呼吸、有罗音,有的鸡甩头欲甩出鼻腔和口中的黏液,鸡群体重严重下降,可比正常体重轻50%。
(1)病鸡腺胃具有特征性病变,病鸡腺胃肿大如球,呈乳白色,仔细观察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腺胃腺体呈不规则突出、变形、肿大、轻轻挤压可挤出乳状液体。(2)切开腺胃可见腺胃壁增厚,水肿,轻轻一按可流出浆液性液体,乳头肿胀出血,乳头界限融合,分离的界限不明显。肌胃萎缩,胸腺、脾脏严重萎缩。肠道表现出粘膜脱离,出血症状。(3)肌胃内径变粗,长度缩短,外观有明显红、白相间的凝固性坏死灶或坏死斑,腺胃、肌胃连接处呈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肌肉壁肿胀。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1)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鸡的饲料,特别注意鸡饲料中粗蛋白质、维生素的供应,并在鸡的饲料中有针对性地适量配制纤维素较高的饲料,以保障鸡的饲料营养平衡。注重配制鸡饲料原料的品质,防范霉菌、毒素的隐性危害。(2)搞好环境卫生,并加强对鸡舍和环境的卫生消毒,鸡群的饲养密度要适宜,注意鸡舍内通风换气,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应激因素。(3)做好鸡群的预防接种,制定出符合当地养鸡疫病流行特点的免疫接种程序,并根据鸡群生长的不同阶段,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在鸡传染性腺胃炎的高发地区,可对全群鸡预防接种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一般10~20日龄的鸡,注射0.3~0.5ml/只。
(1)克抗清每袋兑水125~150kg,供禽自由饮用。(2)鸡清瘟解毒散,每袋1000g拌料200kg。(3)盐酸西咪替丁与鸡清瘟解毒散混合拌料,4~5mg/kg体重,连用3~5d。(4)胃康灵一代拌料150kg,头孢杆力克饮水,连用4d。(5)迪严克(兑水100L)饮水+腺胃炎康(每袋500只鸡)拌料,对重症患鸡配合使用青霉素,5万IU/只饮水,连用5d。(6)腺胃康,每瓶100g拌料100kg混饲,或者每瓶100g兑水300~600kg混饮,喂食1~2h后给药,早晚各1次,连用3~5d。
(1)该病可发生于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上,其中肉鸡5~30日龄均可发病,10~20日龄的肉鸡发病率较高,不同日龄、不同品种、不同雏鸡来源地、不同品种饲料饲养的肉鸡均可发病,发病死亡率一般在3%~30%,单独发病时死亡率较低,在该病后期常继发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其他疾病,造成高死亡率。(2)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生与流行主要有三大诱因:一是饲料诱因,如喂鸡的饲料营养不平衡、粗蛋白过低、维生素缺乏,霉菌、毒素等均是该病发生的诱因。二是鸡患眼炎,据临床观察,鸡患眼炎是本病的重要诱因,凡是患传染性腺胃炎的鸡群均有首先发生眼炎病状的先兆。三是传染病诱因,如临床上常见的鸡痘、鸡肠毒综合征等传染病的病原也是该病发生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