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辉 (云南省泸西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52400)
现代动物饲养场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从事家畜养殖的场所,有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等适应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诸多特点。首先,安全的动物防疫卫生条件和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是现代动物饲养场规划建设与生产经营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其次,现代化的畜牧生产还必须考虑占地规模、场区内外环境、市场与交通运输条件、区域基础设施、生产与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因此场址选择是动物饲养场建设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规划建设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无论是新建,改建或扩建,选址时都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畜群需求、防疫条件、生产流通、组织管理等因素,既要科学选址,又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
主要包括水、饲料、电、供热燃料、交通。
用于建设畜舍、饲料贮存、粪便处理场所、办公场所,条件允许时考虑青绿饲料种植基地。
包括地形和排污,风向,自然隔离条件,与居民区或其他畜牧场等有关单位的距离等,既要合理地使用合适的土地,又要符合辖区政府的规划,还要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防疫条件。
2.1.1 地势地形 场址选择要在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排水良好、向阳背风的地方。其中平原地区由于场地一般较平坦、开阔,所以场址应选择在较周围地段稍高的地方,利于排水;靠近湖泊或河流地区,场地要选择在较高的地方,要防止涨水时畜牧场被水淹没;山区应选择在稍平缓的坡上,坡面向阳,但总坡度不超过25%,要充分的调查分析地质构造情况。
2.1.2 水源水质 要分别了解水源的旱期和汛期的水位,无论是地面水还是地下水均要提取水样送有关部门作化验分析,既要在水量上能满足需要,又要在水质上符合要求。
2.1.3 地质情况 地质要利于动物饲养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出现断层、滑坡、塌方等现象。
2.1.4 气候因素 掌握场址的风向、风力、日照等情况,对畜舍的建筑方位、朝向、间距、排列次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1 地理位置 场址应尽可能地接近饲料产地和加工地,既要交通便利,又不能靠近居民区、交通主干道。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动物饲养场要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m以上;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m以上;动物饲养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m。
2.2.2 水电条件 要有可靠而正常的水、电供应条件,供水和排水要统一考虑,要自备发电机,保证电力的正常供给。
2.2.3 疫情环境 为防止动物饲养场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选址时应避开居民点的污水排出口,不能将场址选在化工厂、屠宰场、制革厂等单位的附近或下风向。
选择场址必须符合本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的用地要求。尽量利用荒地和劣地建场,自觉遵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在开工建设前要获得市政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的批准,最好请畜牧兽医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选址和规划。
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是现代养殖方式与传统散养模式最主要的区别特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从事家畜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在土地资源短缺和防疫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个动物饲养场的场址选择至关重要,不但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兴衰成败,还关系到食品安全与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