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伤寒2例

2012-04-13 04:30吕沛华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菌血症沙门氏菌氧氟沙星

吕沛华

例1 男,肯尼亚人,32岁。间断发热(体温37.5~38.3℃),疲乏无力,伴腹痛,食欲不振2周。体格检查:脉搏65次/min,腹部脐周有轻压痛,肝脾无肿大,未见明显玫瑰疹,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3.6×109/L,肥达反应阳性,大便培养伤寒沙门氏菌阳性。诊断伤寒。考虑患者病情较轻,一般情况尚好,给予门诊治疗,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2周后复查,患者明显好转,大便培养伤寒沙门氏菌阴性。

例2 男,巴基斯坦人,35岁。间断腹痛、纳差、腹胀伴疲乏无力3周。未感明显发热,无腹泻。体检:腹部脐周有轻压痛,未见玫瑰疹。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4.0×109/L。腹部B超见脾轻度肿大,肝无肿大。在外院检查,大便培养伤寒沙门菌阳性,肥达氏反应阳性,诊断伤寒。在瓦乌维和二级医院门诊给予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疗2周后复查,患者明显好转。复查大便阴性。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小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侵入肠黏膜,部分细菌即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浆内繁殖,部分则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而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即原发菌血症期,此阶段患者并无症状,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肾和骨髓后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重菌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产生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出现皮肤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此时相当于病程的第1~2周,毒血症状逐渐加重,血培养和骨髓培养均可获得阳性。病程第2~3周,伤寒杆菌继续随血流散播至全身各脏器与皮肤等处,经胆管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经肾脏随尿液排出,此时粪便和尿液培养也可获阳性。病程第4周开始,人体产生的免疫力逐渐加强,伤寒杆菌从血液与脏器中逐渐消失,疾病最终获得痊愈。发热是伤寒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病情逐渐加重可出现典型临床表现:高热(39~40℃)持续不退,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以腹泻为主,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常有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伤寒常易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和尿培养均可获得伤寒沙门菌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白细胞计数减少为其典型特征,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本组2例伤寒患者,均比典型病例病情较轻,全身毒血症症状不明显,没有典型的持续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除有1例脾轻度肿大外,其他无明显肝脾肿大等典型伤寒的表现,属于不典型伤寒的轻型病例,这与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等有关,如果不做伤寒沙门菌的培养,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本文2例提示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要提高对不典型伤寒的认识,尤其在偏远落后、卫生条件差容易发生疫情的地区,要提高对伤寒及其它一些传染病的认识,尽量避免漏诊和误诊。伤寒的抗菌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本文2例给予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疗均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菌血症沙门氏菌氧氟沙星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预示革兰阴性菌血症的价值评估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清肺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肺部感染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