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与航运人才培养

2012-04-13 02:30孙宏利张丽娜
航海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订单式东北亚专业人才

,孙宏利,张丽娜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 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10月5日下发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1]2006年,国务院将大连确立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国际性航运中心,这不但是对大连在东北区域特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殷切期待。这对大连来说是机遇,更是责任和挑战。大连是连接东北地区海陆交通的枢纽,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经济腾飞的龙头,它肩负着连接市场与资源配置的重要责任。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建立能够增强其辐射和牵动功能,促进信息网络的完善与资金货物的流通,完成口岸与腹地经济的联动,以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这一战略能够增强大连的整体竞争力与经济实力,扩大大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大连建设和发展旅游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资源充足的广阔腹地。同时大连还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外贸港口与转运枢纽。大连拥有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海陆空、铁路以及管道运输方式齐备。此外,大连还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优势、良好的对外开放优势、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以及完善的城市服务体系和环境优势。

在看到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按照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定位,大连还有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适应现代运输需求的港口结构调整进程较慢,集装箱货源生成量不及华北、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港口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老港区设备陈旧;三是临港产业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快;四是港口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港口企业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五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各类人才包括航运复合型人才短缺。[2]

本文重点研究大连建设重要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大连市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提供合理化建议,为大连早日建成东北亚航运中心提供有力的航运人才保障。

二、我国航运人才培养现状

2001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航运业得到更多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加入WTO后,远洋运输业正随着外贸货物的增长而持续稳定的发展,关税的下调也使得船队的建设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更易于船舶技术升级、船队更新加快。同时,由于进口限制减少,更低的市场准入使得国外航运公司对我国航运市场造成一定冲击。我国很多优秀航运人才流入外企,造成一定的人才短缺。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航运业面临着改革重组的巨大挑战,这对我国航运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WTO是我国航运教育进一步飞跃的契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更加便捷,我国将逐步实现在专业学科建设以及人才结构体系完善上的国际化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运业迅猛发展,逐步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优势的专业人才队伍。目前航运人才的增长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稳定期,高学历技术型人才所占比重逐步增加,专业化分区更加明显,人才培养保证体系也得到了国际海事组织与众多船级社的认可。

然而,我国的航运人才培养毕竟起步较晚,相较世界航运强国来说还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有:人才数量不足,虽然我国航运人才数量增速明显,但仍不能满足我国航运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人才分布不均,缺少复合型、综合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更新的速度缓慢,从业人员再教育资源稀缺;跨国经营人才数量不足、素质水平较低;航运人才学历结构偏低等。

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所需要的人才包括两类:一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包括港口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人才、水上交通管理专业人才、船舶工程专业人才、航海技术专业人才、船舶轮机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水上救助工程专业人才等;二是经营管理类人才,主要包括航运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港口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航运信息统计与经济研究专业人才、航运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海事法律专业人才、海上保险专业人才等。当前大连的高端航运人才还不能满足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的要求,硬件设施建设成果显著,而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航运人才的培训机制也不够完善。

三、国外航运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

目前我国的航运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分析和借鉴国外相关人才的培养对我国航运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航运人才培养体系中,航海人才的培养又是整个人才队伍的基石,航海人才素质直接影响整个航运人才队伍的水平。自从航海业诞生之日起,航海人才的培养模式便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而综合性航运人才的培养体系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因此,通过对目前航海人才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对整个航运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帮助。目前,一种校企联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法——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步被认识和采用,并且这种培养模式在航海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加坡和菲律宾都已采用校企联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新加坡航运业发达,具有完善的航海教育体系,注重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里航海教育老师一般为资深的船长或轮机长,很多已经在各大船公司工作10年以上。航海教育一般为3学年制,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实践课大约占12个月。新加坡航海学员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同时学校严格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3]菲律宾在上船实习时有一部分学生会通过合作企业解决上船实习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校可以得到航运企业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条件,形成良性循环。[4]

其他国家中,英国石油的船员培训体系具有独特的高级船员辅助证书系统,此系统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安排培训课程,且其实际操作通常在船上进行,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人为因素,不仅训练船员相关的技术技能,还同时培养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5]

美国提出了一种“水手型船长”的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水手型船长即指经过良好训练的技术型海员。新水手型船长通常在海运学校培训,强调培养纪律意识的半军事化生活方式,通过完善成熟的训练框架与标准合理的考核体系完成培训。[6]

韩国实行培训考试与发证机构分离的培训体系。培训机构需要将考试过程按一定标准详细记录下来,再把合格的学员成绩上报相关政府机关,由其对上报成绩进行核查,通过后才可颁发海员适任证书。这种体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分工明确,培训机构可以随时根据航运业的发展调整培训课程,相关审核的政府机关只需负责监督管理工作。该方法能够很好地保证航海学员的素质。[7]

印度在航海培训方面主要依靠BARBER集团的海事培训中心。此中心能提供基于Kongsberg Norcontrol 模拟器的动力操作和装卸模拟等先进培训课程。目前,印度更加注重培训质量的提升,并已成为本地区航运市场上海员的重要提供者。[8]

四、东北亚航运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

具体来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院校需要与企业签订相关用人协议。这也是订单式培养区别于其他模式的主要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与航运学校进行协商并签订协议,以得到最切合自身需求的定向人才。[9]

(2)培养方案由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航运学校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实际需求和市场展望等共同制定培养的方案与目标,加强针对性培养。

(3)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得到更充足的设施资源与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4)在培训结束时可以通过国家考试来检验培训质量,并通过国家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的通过率来判断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5)在培训结束后,企业需按照协议录用合格的毕业生。这是订单式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方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做好岗位服务。

2.大连海事大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系、物理系、体育工作部、专业学位教育学院、交通运输高级研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教育研究所)等19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49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5000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15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73名,博士生导师(含兼职)195名,聘任二级教授34名,三级教授66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5名、“长江学者”3名、讲座教授65名、客座教授364名。

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完全可以依托大连海事大学的教育资源进行订单式培养。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更好地满足航运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直接按照企业的需求意图“定制”的个性化人才,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一致,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更好地实现了学校与市场间的对接,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实现航运人才持续稳定的输出。[10]

(2)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此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两个方面的资源,共同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上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现场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严格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质量控制、完善激励机制。

(3)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高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进一步加大在办学规模与资金筹措方面的自主权。

(4)订单式培养能够明确双方责任,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分担教育风险。企业不仅仅是接受毕业生,同时也参与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去。

五、适应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加快航运人才培养的建议

综上所述,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从宏观人才培养政策、规划、指导方针等方面可以考虑的几点建议如下。

(1)学习国内外航运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要建立一个适合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人才培养需要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闭门造车是最不可取的,需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航运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组织有关单位对国内外的航运院校进行深入考察, 开展这些院校和我国航运教育模式的对比研究, 积极借鉴其他培养体系的有益经验,以期使我国的航运人才培养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

(2)加强对基层航海教育的政策支持。交通部在2006年颁布的《非航海工科毕业生海员培训管理规定》就体现了国家对航海教育的重视,提出了将非航海专业毕业生培养成海员的新模式。此模式体现了培养观念的转变,更利于航运人才队伍的稳步增长。

(3)适当调整海事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只有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与专业结构,才能更好地实现航运人才的培养。

(4)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培训模式,促进人才创新。要提高我国航运人才的整体素质,需要从国际化大方向着手,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培训模式,推进创新型培养机制,以增强我国航运人才的竞争力。

(5)扩大航运人才培训规模,建立完善的航运人才发展机制。从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对人才的需求看,无论从总量规模上还是从学历层次结构上都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必须还要扩大航运教育培训。一是要在培养航海、轮机等航运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多种专业的相关人才,包括港航企业经营管理、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海事服务等;二是在原有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为国际航运中心提供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进而提高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定期培训,配合航运中心各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再教育工作,这是对高等教育的有力和必要的补充;四是面向社会开展航运相关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推行持证上岗,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人才的专业化和操作规范化。

(6)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航运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成功的关键和保障。如果没有足量的合适的人才,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实施高层次人才战略。在这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加强与大连市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熟悉信息专业技术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二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高薪聘请相关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充实到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队伍建设中来;三是加强继续教育,定期开办各种业务的培训班,提高全体员工素质;四是完善人才流动的机制,保护好人力资源,让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并且考虑到大连目前航运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依托大连海事大学现有的航运培养体系进行拓展和完善是最为经济高效的办法。在宏观人才培养大方向的指引下,大连可以结合大连海事大学的办学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航运人才队伍的建设:

(1)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既满足专业性需要,也要满足复合性需要;

(2)考虑到大连海事大学在航运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可以将其建立为专职负责的人才培养单位,同时负责航运相关科研活动,以期为国家提供更高素质的航运人才;

(3)授课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大实际操作的比重,通过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适合市场需要的定向人才。

(4)借鉴国际化办学的经验,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经验交流,不断改革与创新,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相当影响力的航运人才培养专业学校。

[1] 孙光圻,孙 宏.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总体发展战略[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亚萍,杨 宏.谈新时期我国航运人才的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4(1).

[3] 池弘福,艾万政.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水运,2011(2).

[4] 鲍君忠,李大泽,等.菲律宾、新加坡海员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10(4).

[5] 韩佳霖,鲍君忠.英国 BP 航运集团船员培训体系的借鉴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6] 郑卫红,英 戈.美国二十一世纪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一瞥[J].天津航海,2001(4).

[7] 陈海泉,梁天才.韩国航海教育随感[J].航海教育研究,2001(4).

[8] 吕慧敏.印度努力提高海员培训质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J].航海教育研究,2001(4).

[9] 杨 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3).

[10] 张振平.浅议航海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水运,2007(10).

猜你喜欢
订单式东北亚专业人才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