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营,刘荣光,游会林
腮腺区毛母质瘤1例
张 营,刘荣光,游会林
患者,女,1岁。其母述出生后4个月偶然发现患者左耳垂下一黄豆粒大小肿物,当时未在意,2个月后肿物逐渐长大,近1月来,该肿物生长较快,现肿物如鸽蛋大小。笔者所在医院以“左耳垂下肿物”于2011-01-12收入院。查体见:左耳垂下一肿物,单发,位于皮下突出于皮表,外观不平整,大小约2 cm×3 cm,触之质硬,无毛发生长,界限清楚,与皮下组织无粘连,基底不深,无红肿破溃,轻度压痛,双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张闭口正常,腮腺导管口无明显红肿,分泌良好,无面瘫征。入院诊断:左耳垂下肿物;①腮腺肿瘤?②皮样囊肿?
2011-01-15在局麻+强化下行左耳垂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界限清楚,外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见少量腮腺腺泡组织暴露。剖开肿物见内容物为黄白色粟粒状。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及其周围部分组织。术后病理报告:切除肿瘤组织中有两种细胞组成,即嗜碱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影细胞)组成不规则的条索,肿瘤间质内有异物巨细胞,部分区域见有钙化及骨化。诊断:毛母质瘤。术后患者切口一期愈合,考虑为良性肿瘤,未进一步随访。
毛母质瘤最早由Maherbe在1880年提出,推测其是一种来源于皮脂腺的钙化肿瘤,后经电镜证实其来源于毛球的上皮细胞。1974年WHO正式命名为毛母质瘤,并归于毛源性肿瘤。此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年女性多见,常单发,多发生于头面部,呈淡褐色丘斑和结节,其次在躯干、四肢有时为皮下结节,多呈实性,质硬,无压痛,界限清楚,内部多有特征性“石灰样”物。由于毛母质瘤报道的病例较少,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常需与毛鞘囊肿、皮样囊肿、基底细胞癌、皮肤钙化沉着症等鉴别,主要依靠病理检查。①毛鞘囊肿:毛鞘囊肿壁的碱性细胞和角化,以及有时角化物的钙化均与毛母质瘤相似,但其外周的嗜碱性细胞呈栅状排列,且无影子细胞形成,可资区别;②皮样囊肿:囊肿较硬,系位于真皮或皮下的结节,一般在出生时或5岁以内发生,无自觉症状,病理上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有颗粒层,囊腔内含角质细胞;③基底细胞癌:该病边缘呈珍球状或堤状隆起,病理为基底细胞呈融状隆起性团块,边缘呈栅状排列;④皮肤钙质沉着症:皮下硬化性结节,质硬,可破溃流出白色石灰样物,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深部组织可见大小不等团块状钙化物沉积,呈均质性,HE染色呈深蓝色;钙化物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可见异物巨细胞及淋巴细胞。毛母质细胞瘤的治疗: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激光或冷冻治疗。手术切开并刮除瘤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扩大切除。其预后较好,很少发生恶变。
[2011-08-25收稿,2011-09-20修回]
[本文编辑:宋 敏]
book=744,ebook=44
R739.8
B
255300山东淄博,148医院口腔科(张营,刘荣光,游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