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寒假热证的辨证及针灸治疗体会

2012-04-12 23:37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王燕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20期
关键词:寒证冲脉毫针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王燕平

1 真寒假热证辨证要点

辨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寒、热是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寒证是指机体感受寒邪的实寒证或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虚寒证候,热证是机体感受热邪的实热证或阴液不足,阳气偏盛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寒热证候除实寒、实热、虚寒、虚热外,在临床上还存在阴盛隔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及阳盛隔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内经》“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即指这两类证候。寒热真假是当机体阴阳出现严重的偏盛偏衰时产生的,盛而雄踞于内者为疾病的本质,衰而被拒于外者则是疾病的假象[1]。

对于寒热真假的辨别,历代医家根据对患者症状、体征的仔细观察,提出了不同的辨识方法。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即通过病人是否欲近衣被,以辨别太阳病的真假寒热。总之,患者尽管以假寒或假热之症为主,但总有真热或热寒之象显现,因此,只要医者细心诊察,四诊合参,是可以辨识出真假的。

2 真寒假热证的针灸治疗

寒热辨证是确立治疗原则的一个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提出了治疗寒证、热证的总原则,又适用于指导“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实热证和实寒证的治疗,即热证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寒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在针灸治疗方面,《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了应用针灸治疗寒证、热证的治疗原则及操作方法,即“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进一步解释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现结合实例,详述针灸对真寒假热证的治疗。

现病史:患者,女,45岁,2012年5月22日初诊,主诉:“头痛如裹,伴热气上冲感2个月。”患者平素胆小易惊,情绪变化时常出现呃逆,腰腹部怕冷喜暧,腰部酸软不挺,手足热,冬日覆被而寐时,手脚喜置于被外。2007年查体发现胆囊息肉。1年前因出现进食油腻易致呃逆,小便色黄,在某院中医消化科就诊,诊为“湿热证”,给予消炎利胆片、加味逍遥丸、红花清肝十三味颗粒、十味蒂达胶囊及四妙丸等药物治疗5个月,上述症状时有时无,时轻时重。症状较重时患者则自服清热利湿药物,期间曾到中医肾内科就诊,医生给予右归丸、乌灵胶囊治疗,但患者未服用。2012年春开始出现头痛如裹,自觉有湿热之气自腹中上冲,眼睛昏朦,眼皮沉重,眼角分泌物较多,同时自觉腰部发凉,自服牛黄清心丸,症状无减轻。刻下症:前额、眉棱骨部重痛,按揉额头部,则呃逆频频出现,自觉湿热之气自下腹上冲至喉及面,面热而颧赤,额部汗出,睑重不欲睁,手足热,腰腹部凉,不喜油腻、生冷饮食,大便粘,小便利。舌体偏大,舌质暗红,苔中、后部白腻。寸、关脉滑略数,尺脉沉细。

辨证分析:火性炎上,主升主散,患者刻下症见面热颧赤、额头汗出,自觉湿热之气上冲,手足热,舌质暗红为火热升腾外散之象;寸关脉滑数,数为热证的主脉,滑脉为腠理开泄,津液流通之征;湿性重着、粘滞,患者大便粘,眼皮沉,不欲睁目,苔中、后部腻为脾胃运化失职,体内水湿停滞所致,以此为依据可见,湿、热之象似乎明显。

但除以上湿、热之象外,再根据患者的症状可知,肾阳不足是本病例的本质。

冲脉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与足阳明、足少阴经相并循腹而上行,《素问·骨空论》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下焦肾阳不足所内生的寒邪,可胁迫阳气挟湿沿冲脉上行,故患者自觉湿热之气自腹中上冲,冲气上逆动膈则出现呃逆;额头、眉棱骨为足阳明胃经循行分布部位,冲气沿胃经上逆冲头,则见额头、眉棱骨处重痛。

治疗经过:治疗以温补脾肾,理气降逆为法。首次治疗取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诸穴常规进针、行针、得气。肾俞、三焦俞、关元毫针补法加艾柱灸;阴陵泉毫针补法;上巨虚、下巨虚毫针泻法。在进针及手法操作时,患者均出现呃逆,留针40分钟,期间仍有呃逆,并伴矢气。起针后患者头痛消失,仅微遗沉重感。治疗见效不更方,继遵前法治疗,每周1次,治疗8次后,患者仅在情绪变化时偶见呃逆,其他症状如胆小易惊、腰腹怕凉、湿热之气上冲感等逐渐消失,食油腻食物已不再出现呃逆。舌质暗红有改善,苔薄白略腻,脉较前明显平和。停止治疗,同时嘱患者调摄情绪,慎食生凉油腻,不要擅自服用清热祛湿等凉性药物。

讨论:本病例患者平素腰腹部怕冷喜暧,腰部酸软不挺,为肾中阳气不足,寒气内生之征象;当情绪变化时,常出现呃逆、手脚发热喜凉,为肾虚失于摄纳,阳气为寒气所迫,浮于上、隔于外的表现。当患者因胆囊息肉,进食油腻食物出现呃逆及小便黄就诊时,因接诊医生未识肾虚内寒之本,误诊为湿热证,给予过多寒凉之药,虽可暂时将隔于外之热清除,但同时也进一步损伤了脾肾阳气,造成脾虚失运,湿浊内生,肾中阳气被伤,内生寒邪胁迫阳气外出。《灵枢·逆顺肥瘦》中有记载冲脉“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气冲穴)”并与足阳明、少阴相并而上行,因此,冲脉的功能与肾和胃关系密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故当肾中阳气被寒邪所迫,会经由冲脉上逆,裹挟湿浊之气循胃经上达额头及眉骨处,因而出现额头沉重疼痛,面赤,汗出等假热之象。

在明辨寒热真假的基础上,取适当穴位给予治疗,同时根据《灵枢·海论》所载“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取足阳明胃经穴上巨虚、下巨虚施以泻法,以引冲逆之气下降。由于辨证准确,选穴恰当,故很快见效。

《内经》将治疗有过失归结为医生“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通过以上病例的治疗,可以看到对于真寒假热证的针灸治疗,宜遵循“治病求本”的治疗大法,取穴以补肾扶阳为要,毫针补法配合艾灸,同气相求,以热引热,同时取下肢相关之穴,在培补元阳的同时,引浮散之火归源。

猜你喜欢
寒证冲脉毫针
转录因子Egr2/Egr3在类风湿关节炎寒证中的作用机制
中医名言拾粹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中医名言拾粹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及炎性标志物与寒、热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