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利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校,湖南张家界 427000)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人文、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状态。
生态城市与“两型社会”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小康社会;且二者互为因果——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实现“两型社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方式和手段;“两型社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动力支持[3]。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两型社会”。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张家界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地属全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建设基础较好,生态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生态城市的建设既是张家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也是张家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突破口。张家界作为湖南省的“旅游龙头”与“绿色名片”,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极具潜力,也理应有所作为。
张家界因旅游立市,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武陵源核心景区是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世界级绝版的张家界地貌;建有世界“人与生物圈”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测点;创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5A级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娃娃鱼 (大鲵)、中国鸽子花 (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动植物达81种等等。张家界的生态风景实属世界一流,但城市建设相当落后。2011年,张家界城镇化率为39.15%,比湖南省低5.95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2.12个百分点。张家界城市支撑问题已经成为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点。面对旅游业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张家界的生态城市建设比其他城市更具重要意义且迫在眉睫。
2003年张家界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重大决策,九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张家界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城市创建年度工作要点》及《“两型”社会示范创建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打造“生态张家界”。
(1)加强领导,逐步完善生态创建机制
一是设立各级“生态办”及高规格的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市委书记担任,市长与4大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4个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26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主要成员。每年都要召开1-2次全委会议,进行相关专题调研,组织制定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重点工作,督办解决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将生态创建工作列为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环保实绩考核内容,每年由组织、监察、人事等部门联合考核,下发文件通报。且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投”、 “以奖促治”的方式促进基层生态创建工作。
(2)重视规划,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005年4月开始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确立了42项指标任务,2006年8月,经环保部的专家论证评审,由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目前,37项指标基本达到规划要求。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9.6%,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8%,核心景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全市地表水环境全部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统筹城乡,积极营造生态发展氛围
一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建成张联公路、朱贺公路、市中心汽车站和桑植汽车西站,完成市博物馆主体工程。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产,污水处理率达59.9%。新改建农村公路5492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18万亩,解决10.0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二是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2009年在武陵源区进行农村垃圾治理试点,2010年全市实行“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启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目前,完成47个片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2728处污水分散处理设施,10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194处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新增沼气池9.22万口。三是积极宣传生态文化品牌。自1991年以来,张家界市已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湖南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积极开展“植树节”、“节水周”、“环保日”、“无车日”、“地球一小时”等系列活动,生态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4)绿色创建,大力培育生态经济
全市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截止2011年底,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4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88个;市级生态村271个;省级绿色学校8所、市级绿色学校18所;市级绿色酒店8家和绿色小区4个。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市“三品”认证总数已达8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5个、绿色食品27个、有机食品7个。国家地理商标产品1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6.72万亩,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9.5万亩。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5亿元,带动3000多人直接就业。鑫彤飞、远大住工等10家企业被列入环境友好试点企业,慈利水泥二厂等6家企业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14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3家企业启动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张家界市在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当前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1)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张家界地属“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张家界又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地区,总体经济水平还相当落后。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国际化旅游城市,要提高其参与世界旅游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步伐;作为贫困地区,要赶上全国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就必须加快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和经济实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的限制矛盾突出。比如景区游客容量问题,为了地方尽快脱贫致富,我们希望旅游人数越多越好,但按照资源保护要求,景区的旅游人次必须控制。虽然正在努力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但这种改变是相当缓慢的。
(2)对生态城市创建认识不够,规划管理滞后
由于张家界市城区是在原来的小县城基础上进行建设,规划从属于建设,城市规划编制滞后。不少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规划管理体制混乱。永定区的村镇规划管理的职能设在永定区建设局,城区规划管理由永定城区规划分局管理,造成规划管理机构“一区两局”;武陵源区虽然设置了区规划分局,但主要的业务管理是市建设局,造成规划管理“一市两局”等。三是违法建设现象突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城郊及周边乡镇如阳湖坪、后坪、小河坎等部分区域即将划入城市规划区,不少干部、居民在这些区域买卖旧房、宅基地,农民跟风建设。较偏远林场、工厂、村组集体土地成为私分宅基地、土地非法交易的重灾区。
(3)经济投入不足,城市基础建设落后
2011年,张家界市生产总值298.04亿元,财政总收入26.73亿元,财政资金相当匮乏,许多生态建设项目因经费限制而被取消和延缓,城市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城市缺乏个性。张家界城市建筑风格单调,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居住小区、旅游接待区域、商业购物区域分散在各个城市区域,没有标志性建筑,没有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符号。二是城市功能不全。由于建设资金不足,旧城区改造难度大,很多规划的交通要道没有拉通,体育、文化、会展等设施欠缺。由于缺少停车位,乱停乱摆现象突出。老城区地下管网没有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直排现象普遍。三是中心城区绿量低。2010年张家界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7.57平方米,低于湖南省8.47平方米与全国9.71平方米的标准,城区森林公园、森林植物园、自然保护小区无实质性进展,社区绿化仍是创建中的薄弱环节。四是环保设施不足。目前,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只是集中在城区和景区,已经启动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也只解决了垃圾的收集和转运问题,还没有条件安全填埋和焚烧。我市两级财政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已经负债约3亿元,“十二五”期间仍然需要加大投入,财政面临着巨大压力。
(4)生态创建机制不健全,生态经济发育不充分
投入机制不配套,考核制度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工业园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旅游存在接待设施档次不高、游客逗留时间过短、消费带动力不强等问题。2011年游客人均支出不多,只有1540元,不足春节三亚游客人均日消费2150元,更远低于澳门香港旅游消费水平。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比重偏低,品牌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也不强。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一般都要跨越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五个阶段[1]。张家界发展的优势在旅游,旅游的优势在生态。张家界市应坚守生态建设和自然遗产保护这条命脉之线,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的绿色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城市。
(1)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状况的考核办法
目前,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制定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生态文明市标准体系,对生态文明的具体目标、具体要求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2006年环保部颁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但如何评估,由谁评估,评估的程序、方法、结果的运用如何同生态补偿的标准挂钩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张家界是全国旅游综合改革与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且较早建设生态城市,应对辖区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再评估,实施生态红线区控制,探索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并有利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加快落实生态补偿标准的核定办法
至今,国家尚没有制定全国性的生态补偿制度。张家界市既是全国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三十年来,张家界市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拒绝引进工业污染项目等措施,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全省提供了优质的水源,为全国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但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全国、全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让保护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且可持续的行动。
(3)重点扶持生态建设补偿对象
张家界市属于国家贫困地区,近几年,国家对张家界市及区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加大,但环保类项目多是开发行贷款,需要偿还;即使有资金支持的项目,也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建议国家或省级层面组织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一是国家环保部门对列入规划的项目,按西部开发地区的标准,进行全额投入,不作配套资金的要求;二是对环保设施的运转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三是对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或者生态县 (市),湖南省、国家给予奖励。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时期[4],生态化是一个包含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内容的综合概念,强调生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5]。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是政府部门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参考[6]。张家界要依据《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指导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环境友好企业、绿色酒店、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群众创建活动,以绿色产业带构筑张家界的生态屏障,以产业生态化促进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推进生态建设的社会化,以实现2018年建成生态城市的目标。
政府主导生态城市建设,重在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城市长期发展;优化城市社会结构,提高城市发展质量[7]。
(1)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经济投入,进一步改造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等配套设施和小区功能配套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地下管网、停车场建设与社区功能的完善,推进慈利、桑植县城扩容提质,择优发展中心建制镇,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2)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和完善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大人大和政协对生态建设的监督力度。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污染源头管控,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噪声等生活污染专项治理。建立农用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制度,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
(3)大力推进特色生态工程
山是张家界城市的灵魂,山水相依是张家界的特色风光,绿色是张家界宜居宜游的主要因素。绿地是城市的心脏和动脉[8],张家界要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高标准建设城市绿地,人居森林、农田林网等生态工程。重点建设以低碳交通为主的生态长廊,以澧水风貌带为中心的绿色景观。
(1)积极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方向,旅游产业是张家界的支柱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选择。要充分发挥全市两个5A景区与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人与生物圈”观测站及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的作用,科学规划,分批、分层次地开发生态旅游。
(2)培育发展生态产业
产业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关键[9],张家界加快生态产业发展,重点选择节能环保、科技研发、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建立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加大生态产业园、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建设。促进庭院经济、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文化娱乐、文化创意产业的拓展及会展业的升级与创新。
(3)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张家界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丰富优势,一是要加快构建林业生态体系。保护张家界市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完整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要发展现代旅游林业产业,延伸林业产业链条,追求森林的多样产出最优。如积极发展经济林,集约发展用材林,推动林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深化。大力发展木耳、中草药、山珍特产、珍稀动物养殖等延伸产业。
制度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积极探索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办法,筹建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加大环保投入。在投资项目建设中开征生态补偿费或生态建设费,在公益活动中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大胆尝试碳交易市场的创建。继续完善生态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与相关激励机制等。
借助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全面倡导生态、环保的理念,加大宣传生态创建、文明创建、卫生创建,倡导低碳节能生活理念。加快农村庭院经济与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生态理论植入每一个居民、村民、游客的头脑中,在全社会形成新生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氛围。
[1]徐秀梅,蒋本超,邢蕾蕾.刍议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117-119.
[2]WangRusong,ZhaoJingzhu.Wealth Health and Faith-Sustainability Study in China[M].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6.334.
[3]张建军,罗 静.“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23-24.
[4]李 浩.“生态城市”内涵的本质回归[J].北京规划建设,2011,(2):33-36.
[5]韩小波,韩 丽.城市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J].中国外贸,2012,2(4):257.
[6]韩乃辉,严汉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和实现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1):87-90.
[7]高新才,滕海峰.城市政府视角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重点[J].城市发展研究,2011,(2):6-11.
[8]李 炜,奚旦立,陈季华.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1):4-5.
[9]谢海燕,马忠玉.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2,(2):73-7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