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宁,郝书池
(1.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基于低碳经济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
姜燕宁1,郝书池2
(1.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探讨发展低碳物流对物流行业和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碳经济;物流服务;创新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危机。近年来海啸、地震和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增多,与环境的恶化有很大关系,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但是,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对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求企业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的能耗指标;另一方面要求合理规划,加快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1](p11-15)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2006年,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的5%至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1](p11-1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
(一)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2]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对气候问题、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起重视。物流业作为我国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对发展低碳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物流行业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降低物流业的能耗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物流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为低碳经济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支持。目前,我国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物流成本较高,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约为16%,而美国、日本少于10%,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2]
(二)是衡量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衡量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不再是盈利能力,而且是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的保护。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依赖低碳物流的发展,尤其是对想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低碳物流将成为一个新的门槛。要实现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能不能通过自己高效率的运营,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在实现低碳的同时又成为一个低成本的标杆企业。
对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成本的简单增加,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企业也不要把发展低碳经济当作一种负担,要看到它当中孕育的众多商机,只要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尽早主动介入,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一些企业在低碳方面的行动日趋频繁。万科通过住宅精装修、住宅产业化、绿色住宅等措施,到2020年将在建筑材料制造与运输过程中实现节能30%的目标。淘宝网也已开始着手制定低碳战略,逐步开展建立低碳物流中心、打造低碳总部园区等系列项目。IBM在2008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要让智能充盈于系统与流程之中,通过这种智能化的系统与流程,使产品或服务的研发、制造、销售与资金、能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西门子在2007年结合低碳、绿色等概念首次推出“与环保相关业务组合”的概念,这一业务组合囊括了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能效提升等多个业务领域。
(三)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备条件。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一场席卷全球的“低碳”战争悄然打响,一方面用绿色壁垒逐渐取代传统的关税壁垒,对一些不具备低碳、环保的产品拒绝进入本国市场;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通过ISO14000的环保体系认证,使其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实现最小化,并把它作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物流是连通全球的动脉,而物流业又是能源消耗和排放大户。有统计显示,交通及物流业消耗着社会能源的三分之一,是氮氧化物的第一排放源和悬浮微粒第二排放源,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由此产生。因此,世界很多国家及相关组织对运输及物流领域的环保要求非常苛刻。这对中国物流企业,既是压力,又是挑战,若它们不尽快提高绿色服务能力,一旦走出国门,必然要付出代价,即使一些企业只在本土运作,也不例外。
(四)发展低碳物流,服务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要改变公众传统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改变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推动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的节能减排。要推行低碳生活的方式,首先,改变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其次,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提高资源的重复再利用;再者,改变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最后,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物流行业将承担起为消费者提供享受低碳生活服务的职责和应有的社会责任。2009年,华储物流公司提出建设“宅配体系”,倡导绿色物流、数字物流、爱心物流,建立终端配送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将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化,借此表现物流体系的精确、及时和高效特征,提供一种低碳的服务模式。
(一)发展排放带来的高碳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推进速度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而我国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以“高碳”为特征的“发展排放”,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我国物流领域的碳排放情况,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物流行业的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低,据专家测算只占总量的7%至8%,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标志着我国的物流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p24-25)二是能耗增速快,近年来物流行业能耗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速度,说明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速度快。但是,从国际上的发展规律来看,物流规模的发展与能耗的增加并非总是呈现比例关系,而且到一定时期以后能耗的增长会必然快于物流规模的增长。另外,从物流本身的服务特征来看,如要提高速度,提供冷餐、保鲜等特殊服务,都会提高能源消耗。所以,物流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将格外具有挑战。
(二)能源技术水平的落后。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低碳技术创新,还没有具体的税收、补贴等措施,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二是企业没有发展低碳技术的压力,虽然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强制性措施,如禁止入市等,来给企业带来技术创新的压力。三是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企业有空子可钻,政府执法也缺乏依据,所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也不愿意技术创新。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出于某些原因很难执行到位,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2009年的低碳技术引进资金是300亿美元,这样的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
(三)低碳指标缺乏量化。
企业行为更多的是考虑包括成本和利润的经济效益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一定要带来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为提高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是通过低碳让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是增加收入,虽然低碳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如果收入增加大于成本的增加,还是会带来利润的增加。但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实现低碳物流需要企业提高成本,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来引导,给予一定的补偿。企业到底应该执行什么样的低碳标准,低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效果,这些指标都需要进行量化。因此,更需要从整个社会层面去营造一个低碳的环境。
熊彼得1912年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了 “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人力和物资资源拥有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4](p14)引进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生产方式、开辟一处新的市场、获得一项新的供给来源和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属于创新的范畴。[4](p14)物流服务创新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创新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异化。物流服务创新受到企业竞争环境、供应链物流环境、顾客服务需求及商业模式的变化、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流服务商绩效改进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的驱动。物流服务的创新方向一是对服务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二是通过改善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客户维护来提高执行力。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物流服务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技术层面的创新。
技术层面主要指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国家正在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创新和推广,同时也在投入资金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我国的交通运输工具的综合能源利用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物流是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主要领域,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支持。
1.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在调查物流信息化需求与现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搭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同时,在推进物流信息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通过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减少空驶率、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促进运输合理化;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积极推行准时生产方式,努力实现零库存;提高仓储设施利用率、优化运输路径和搬运装卸系统。
2.发展绿色低碳运输。
运输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消耗能源和资源,是能耗和碳排放最多的环节,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物流,需要着重发展绿色低碳运输。首先,发展绿色低碳运输,更好地提高运输效率,不仅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而且对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作用也是很突出的。其次,发展绿色低碳运输,需要低碳运输工具和先进的运输计划、组织、监控与跟踪系统,从而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5](p107-109)最后,发展绿色低碳运输管理,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为发展绿色低碳运输,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带来更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完善交通设施,大力发展铁路运输。
在我国,交通设施不发达的现实导致了许多低效率的迂回运输、过近运输和对流运输,从而致使物流成本高、能源消耗大和碳排放过量难以改善。目前,我国每百平方公里的铁路网密度和公路网密度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速度有大幅提升,网络密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随着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越织越密,国家货运能力将由此大为增强,从而极大地拉动我国内需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将缩小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外,为了改变我国交通运输条块化的发展格局,中央政府提出要大力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而在该体系中铁路运输是各种运输方式中最节能、最低碳的,比如高铁,其采用电力驱动,人均能耗很少,只相当于航空的四十分之一,汽车的五分之一,基本上没有碳排放,是一种清洁能源的交通方式。应通过创新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列车运行速度、提高信息化水平等途径,促进铁路运输发展,挖掘其节能降耗的巨大潜力。
4.推广绿色包装。
当前,合成塑料包装材料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在供应链物流环节大力推广环保绿色包装。主要的措施包括: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的使用,避免过度包装和昂贵包装;推动生物降解塑料的规模使用,并研发和推广其他环保包装材料;[2]推动逆向物流发展,鼓励包装的回收再利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消费者只购买采用绿色包装的产品,给企业形成压力;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政策;形成规模化的包装生产,降低环保包装材料的生产成本。
5.整合资源,发展低碳物流。
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现有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偏小,较小的经营规模成为现有的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规模化经营是物流企业的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一方面规模经营使得物流企业的平均单位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所以,在当前阶段,需要对物流行业进行规划与重组,增加企业的经营规模,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规模化的经营来降低成本,企业才有发展低碳物流的成本空间,也才有时间和资金投入到低碳物流技术的研发中,才能逐步将低碳物流的发展纳入日程,这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物流亟待解决的问题。
6.加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发展低碳物流。
电子商务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而物流则必须完成实体货物的位移。电子商务可以降低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与损耗,从而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建立起高效、低耗的经济生态环境,从而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受益。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与技术、产业的融合,通过实现商务协同以及经济一体化来创造财富。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发展,就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目前的发展来看,两者的分工明确,但融合不够。通过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更利于减少排放和能源消耗。
(二)规划层面的创新。
规划层面包括宏观与微观。宏观指产业布局,例如发展电站和大功率输电技术,有利于减少电煤运输;大力发展水运和铁路作为物流干线网,也有利于物流的节能减排。[3](p24-25)首先,通过科学的产业布局,优化整合物流流程,充分利用城市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的特点,建立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绿色运输。其次,加强系统的协调管理,建设综合物流体系,我国物流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管理分散,缺乏统一领导,有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行业间恶性竞争,缺乏整体优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用制度来统一管理物流活动;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政府机构,设立统一的物流管理部门,全面规划物流的发展。另外,要合理规划物流节点与物流网络建设,尤其是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运输路线,提高车辆装载率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而发展低碳物流。从微观来说,企业在制定具体的物流解决方案时,需要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环;企业要准确地核算成本和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需要考虑资源的价值以及污染排放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只有在这样的价格制度下才有利于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能够节能减排。
(三)政策层面的创新。
为了解决企业在发展低碳物流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一致的问题,政府需要在政策方面出台新的举措,通过法律、价格、税收等调控手段,促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致起来。[6](p72-73)创新的方向主要有:(1)发挥政策的调控与引导作用,转变政策的形成与作用机制,前瞻性地解决行业发展的转型与提升问题。(2)正确、有效解决当前物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强化、引导和支持创新;促进技术、设施设备的革新,促进信息化、网络化服务、运输组织集约化的发展;解决物流行业的税费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经营环境;健全以物流设施为依托的物流网络;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联动发展的支持。
发展低碳物流,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低碳生活”的需求;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肯定行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前提。今后,物流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主要从技术、规划和政策三个方面来努力创新物流服务,大力发展低碳物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刘解龙,王思思,刘丹侠.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与企业竞争力[J].湖湘论坛,2010,(1).
[2]文晓巍,赵刚.物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可以大有作为[N].人民日报,2010-04-02.
[3]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
[4]刘军,王雁.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路径与战略选择[J].物流技术,2007,(1).
[5]莫翠梅.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运输的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0,(3).
[6]王光辉,李庆全,卢庆龄.论物流行业的服务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
F724
A
1003-8477(2012)01-0083-04
姜燕宁(1977—),女,广州大学讲师,博士生。郝书池(1975—),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博士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K6-11);2010年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0B054)。
责任编辑 郁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