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培育体系建设

2012-04-12 13:16
关键词:理工科科技职业

宋 俊 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石家庄 05004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五年文化发展方向是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文化发展、文化创造的高度重视与高度自觉。国内理工科高校目前的文化意识如何?其在我国文化繁荣进程、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有什么样的承担和作为?如何增强文化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文化培育体系?如何在技术西学的氛围中构建学生的文化自信?结合国内理工科高校实际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理工科高校的文化建设有所助益。

一、国内理工科高校文化自觉与自省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部分理工科特色重点高校在将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作为发展战略目标后,发展了诸多硬件,却往往忽视了文化软环境建设,没有把建设现代大学文化真正纳入到“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规划中,并认真地付诸实施,[1]非重点的理工科高校更是普遍存在着文化自觉意识淡薄的问题。文化自觉意识淡薄、文化自省乏力导致国内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着文化培育体系不健全、文化软环境薄弱、文化精神存在明显冲突等问题,加上理工科高校技术西学的特点,使得许多理工科高校不自觉地存在着一种盲目崇拜西学技术的风气,许多理工科高校满足于躺在二次创新的温床上沾沾自喜,着眼未来的人本大爱观念缺失、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原创力不足、技术创新中的文化支撑不够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多数理工科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不应该只是坐而观之,也不能仅仅只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在活跃校园文化上表演表演完事,搞理工的人文化缺失造成的危害远比搞文科的人文化缺失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因为科学技术领域、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人文精神缺失造成的破坏力更大,甚至有的时候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国家建设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豆腐渣工程、食品安全问题看起来是社会监管缺失的问题,其实在从业人员的教育环节上一开始就存在缺失,培养工程师的大学从意识里就缺乏一种明确的对从业操守的教育与引导,使得一些从大学出来的工程师们缺乏一种行业操守的敬畏感,在工作中无所不为,缺少一种应有的道德底线意识,有的最终成为危害社会的千古罪人。所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理工科高校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契机,理工科高校到了必须强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省的时候了。

二、关于理工科高校文化培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教育部通过评估等方式也促使一些理工科高等学府在大学精神挖掘、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也使得大学文化氛围总体有所提升,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给人一种宥于校园之内、就文化谈文化、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浮泛感,在精神追求上缺乏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在文化氛围培育上缺少一种大时代的底蕴感,在体系建设上缺乏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惑、问题相对接。当然,高校文化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其文化功能也存在着点滴渗透、氛围浸染的长期性特点,并且不能和其教育功能、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相脱离,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文化建设更有其独特性,其文化培育体系的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解掉一些背在思想上的包袱,还需要一种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省意识。

(一)科学技术形态中的文化研究问题

“科学”与“民主”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成为中国大学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和传播为我国建设现代意义的大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使中国现代大学文化成为区别于儒学书院文化的重要文化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以理工科大学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体系的建立与形成为标志,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知识动力和人力资源,“民主”与“科学”更成为中国现代大学体系中地位显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承科学精神和技术传统的重要教育典范。[2]然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在大学中细化成了诸多学科,这诸多学科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精神特点、技术特色、人文内涵,显然仅仅用笼统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传统来概括科学技术形态中的文化内涵未免太大而化之了,不利于把这种科技中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如果理工科大学是精英教育多数学生尚能通过悟性传递下去,而大众教育就比较令人担忧了,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一些学生从老师手里学到的只是技术,有的甚至连技术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人到了工程实践中,进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化工等行业会干出什么就不敢想象了。缺少了科学精神和技术人文传统的技术人员对于社会应该说是可怕的。科学技术形态中的文化研究如科学的精神旨趣、科学的学术品质、科学的社会体制、工程的哲学法则、技术的人文传统等等都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命题,近几年国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比如工程哲学的研究,但是就深度和广度来说离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都还很远。

(二)职业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观念文化是文化生态的核心,是一种隐性文化,具有内在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职业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就业指导教育,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对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理解职业的社会文化意义,增强从业操守的自律感。[3]

建国以来,文化重建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只重视文化方向与文化整体的把握和倡导,忽视各具体领域的文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缺乏具体的文化支撑和操作规范。因此职业服务的意识和规范长期处于虚置状态。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重心逐步实现了从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移。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主要受制于政治力量,那么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经济利益则成为支配各行业的行动准则,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制约力量以及对市场经济的简单操作和片面理解,各职业都倾向于单纯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的核算,因此造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包括从高等学府走出来的大学生职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忽视职业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工作中任意妄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这一任务的落实在高校不应该仅仅只是进“两课”教育的课堂,而更应该和职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加强科技行业文化、职业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传承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与认同,把行业、职业文化精神与行业职业规范化、自律化意识纳入到高校学术研究、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能使中国现代职业文化中的人文关怀、诚信为本、职业平等、职业尊严等理念在大学生中牢固地生根开花,那么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将会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先进的健康的职业文化理念,如是,则离荡涤现今社会生活中充斥的对职业意义的追求过于功利化、单一化以及由此造成的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等现象也就不远了。

(三)文化的科学技术形态化意识问题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二○二○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显著增强的目标。但是,毋庸讳言,目前,我国一些文化行业的文化产品生产在国际市场上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现“小、弱、散”的状况,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在一些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新兴业态中,也大量地呈现出“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4]这有文化含量的原因,也有科技含量的原因,其实更是“文化科技”人才缺乏的原因,因为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说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

在我国,“文化科技”人才的短缺现象还较为严重,“文化产业”还缺乏相应的学科地位,“文化科技”人才没有相应的培养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科技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解决“文化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尽快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文化产业所需,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普通理工科大学进一步重视文化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必修课程的设置、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基地等扩大文化资源,让理工科学生接受不同层面的、不同类型的、不同风格的、不同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尤其是国学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因为文化素养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激荡、相互激励的过程,在多种形式、内容比较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环境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熏陶过程,就是一种文化的内化。只有内化了的文化才能在科技创新中产生灵感的火花,才能产生出真正的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与贴合的创意。

所以“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专门的文化产业学科设置,更需要普通理工科学生与搞人文科学的人在一种文化资源中相互激荡、相互激励、相互熏陶,“文化科技”人才的形成一方面是人文学科的人要有寻找科技支持的意识,同时也更需要搞理工科的人主动把科技运用到人文资源上去的意识,也就是一种文化的科学技术形态化的意识。如果每一个理工科高校的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意识,那么“文化科技”人才将会遍地开花,“加速文化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也就不再是一句浮泛的标语口号,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也就将真正到来。

三、技术西学中的理工科高校文化自信的构建

技术西学是理工科高校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西学中建立起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自信来源于自觉,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自觉,一方面是对科学技术形态中的文化含量的自觉,一方面也是对民族传统、对已经取得的包括文化的、科技的优秀成果的一种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认同。

面对现在全球化的过程,自信的心态应该是一种从容的心态,既有乐于学习世界的、尊重甚至包容他民族发展的一种开放心态,同时也应该有一种能把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技术、产品拿向世界的担当心态,这种敢于拿出去的担当心态也是自我尊重的一种体现。自信就是在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中找到一种平衡,只知尊重自己而不知尊重他人是虚无主义的表现,只知尊重他人而不知尊重自己就是盲目崇拜。

而要想做到尊重自己就首先得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在了解中产生认同,在认同中萌生自尊,所以说尊重来源于认同,认同来源于认知。在国内理工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国学文化荒漠化的现象,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国学方面的必修课,前几年大学语文课程必修与否的争论最后也以多数理工科高校的抵制而告终,就是少数的几门文化选修课也总是被调来调去,越调越少,减负就减文化课几乎在理工科高校中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没有基本的民族认知就不可能有认同,没有民族认同,何来民族自信?

如果科技的学习一开始就能够与国学文化、与民族传统联系起来,能够把科技的元素和国学特色相结合,那么在日后的科技产品创造中才有可能凝练中国特色、中国气韵与中国风格,如是,就不仅是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加速与推进,同时也将会带动中国的科技突破模仿式窠臼走上跨跃式发展的宽广大道。

猜你喜欢
理工科科技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我爱的职业
科技在线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科技在线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