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君,尤新芬,张居伟
(1.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南宁 530006;2.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3.石家庄学院 体育系,石家庄 050036)
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异化研究
刘明君1,尤新芬2,张居伟3
(1.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南宁 530006;2.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3.石家庄学院 体育系,石家庄 050036)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对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异化现象进行研究。认为赛事的目标、内容和结果评价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并对异化的社会根源和个人根源进行剖析。建议提升群众参赛意识,明确赛事价值目标;改进评价方式,创新奖励办法;规范收徒行为,减少传人效应的负面影响。旨在让群众性太极拳赛事回归人的本真生命价值状态和提升人的生存品质,规避太极拳赛事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努力促其人性化的价值回归。
群众性;太极拳赛事;价值;异化
“异化”(alienation)并非马克思首创,但自从马克思引用并发展了异化的概念及理论后,其在文哲领域里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所谓 “异化”是指由主体自身产生出来,又反过来敌视和支配主体的异己化现象。此手稿无疑是青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重要文本,对 “抽象的人的本质”提出了思考,本文将以 “人的本质”为出发点,对我国群众性太极拳赛事取向中的 “异化”现象进行研究。
体育竞赛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以竞技为目的的体育比赛,也包括以大众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比赛[1],群众性太极拳赛事属于后者。群众性太极拳赛事就是一种以大众健身为目的、以比赛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太极拳交流活动,其价值是能够满足群众身心愉悦的需求。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在以大众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范畴,不包括专业运动员参加的武术锦标赛等比赛。具体指我国近十年来开展的各种规模的群众性太极拳赛事,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及乡镇级别的比赛。
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查阅、搜集我国近十年来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对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准备、宣传、开展及社会评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参加比赛的群众进行跟踪调查,选取了
石家庄30位太极拳参赛者作为跟踪调查对象。
3.1.1 组织者社会铸造目标异化
如今,体育全球化迅猛发展,借助品牌体育赛事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例子层出不穷,各级城市纷纷效仿。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精华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太极拳国际知名度的提高,借助太极拳文化举办的各种太极拳比赛层出不穷。其数量逐年增多,赛事规模和级别不断升级,国内和国际影响得到极大提升,对我国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群众性太极拳赛事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因而出现了一些“展示效应”“橱窗效应”的太极拳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是来自外部的政府行政命令而非居民的自发、自愿参与,群众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自动退居从属地位,被动地参与,群众体育也由此呈现出明显的 “被组织”色彩[2]。
3.1.2 参赛者个人价值目标异化
对石家庄30位参赛者的调查显示,其中两名杨氏太极拳传人是为了拿个人金牌和团体金牌,以回馈师恩,光宗耀祖,另外的28位学员比赛则完全是为了完成所在练功点或协会的比赛任务,30位参赛者均表示 “紧张,压力大”。可见,比赛已经沦为了一种功利工具,体育的工具性异化暴露无遗,这是体育本来目的的失落,是对人性的扭曲,其结果只能使体育越来越疏远了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的 “人的世界”和 “现时的人”,远离了人的全面发展[3],远离了人的本质状态。
3.2.1 “传统”名义下的 “非传统”异化
其一,传统太极拳被以创新发展的名义肆意篡改,出现架势、幅度、攻防含义等方方面面的异化,即使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也是形式各异,这固然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感悟力有直接关系,但习练传统的太极拳,理应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不可随心所欲,更不能以教 “传统”太极拳的名义而授 “传统+自创”的拳,也不能拿 “传统+自创”的拳去参加传统太极拳比赛,其结果只会加剧这种 “非传统”异化的传播,只能是在传统的名义下愈加背离传统。
其二,“传统”赛事的组织管理远离传统。传统太极拳有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比赛环境、比赛规则、比赛流程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纵观我国近些年来的群众性太极拳赛事,从广告赞助、场馆布置,到开闭幕式、比赛过程,无不受到西方体育比赛形式的影响,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毫无传统特色。如果说各地方的赛事是酒,那么组织活动就是装酒的瓶,虽然酒不同,但瓶子却是一个模子烧制的。
3.2.2 重 “外”轻 “内”的技术化异化
其一,评判标准的技术化异化。太极拳以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而著称,修心养性是习拳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目的之一,然而太极拳赛事普遍存在只重视外在技术、忽略内心体验的情况。用体操的评判眼光和方法来评判太极拳的现象尤为普遍,特别在团体赛中,服饰的美观统一、步法的整齐、踢腿的高度、音乐的选择、时间的控制成为评判标准的全部,忽视了对运动员心灵愉悦程度的衡量,致使传统太极拳动作朝 “高、难、美”的竞技方向异化。
其二,奖励内容的技术化异化。随着以广东佛山、河南焦作等为代表的国际性太极拳赛事的增多,我国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奖励内容出现明显的技术化异化。其规定,获得相应名次可直接申请某级别的段位。这种奖励对大部分群众参赛者毫无吸引力,本次调查也显示,95%的受访者对晋升段位不感兴趣,而且对段位制极其陌生。可见,群众参赛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参赛,段位奖励在多数情况下形同虚设。
结果评价出现异化,主要体现为重 “分数”意义上的成绩评定,而缺乏 “身心愉悦”的体验评价。对石家庄30位参赛者分别参加的 “2010年第七届永年广府太极年会”和“石家庄市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太极拳比赛”的情况调查显示,各参赛队对比赛分数最为重视,分数和奖牌成为参赛者比赛结果的唯一衡量标准。太极拳应当是自己探索自身与客观事物真实性的途径,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应当放在从认识到必然从而得到自由这个层次上[4]。参赛只不过是习练的一种途径,二者的目的应该是一致而非分化的,应追求深层次的“身心愉悦”而不是数字衡量的成绩。
3.4.1 片面追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太极拳文化传承中异化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为了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八大”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践证明,这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城市出现片面追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象,一些城市在举办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时候,仍然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其次是重政绩,忽略了此类赛事的公益性,本末倒置,违背了群众的意愿,目标出现了偏差,甚至打着 “国际比赛”的牌子,拉大旗作虎皮,异化为严重的形式主义,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比赛形象[5]。还有,部分赛事为了树立和提升城市形象,邀请专业运动队参赛,结果是群众看不懂专业比赛、专业运动队不重视群众比赛,浪费了比赛资源,最终将失去带动经济发展的意义。
3.4.2 从 “隐性自在”的生活状态变为 “显性自为”的生产状态,是其出现异化的个人根源
太极拳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服务于生产生活,不断从生产生活中汲取智慧,经过历代人的努力发展至今,在公园里、社区里,太极拳成为随处可见的一道亮丽风景,其草根性特点显而易见。茶余饭后,打打太极,切磋技艺,是习练者最初的生活常态。在庙会场子上,村民云集时亮亮拳,也不过是单调乡村生活的一种调味剂罢了,这个时期的太极拳习练者是隐性不张扬、自在不刻意的本真生活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 “隐性自在”的生活状态变为“显性自为”的生产状态。其过程是:经济浪潮冲击下,当人们意识到练拳不但能挣钱而且能扬名时,长期存在的 “隐形自在”的生活状态开始瓦解。太极拳传承人从乡村走出来,在大城市开班授拳,按价授拳,宣传包装,扬名获利,太极拳成为名利的生产工具,俨然是一种有着强烈外在需求的 “显性自为”的生产状态了[6]。更甚者,师傅为了攫取经济利益而收徒,徒弟为了拥有传人的名号而拜师,拜师费动辄几千上万,严肃的选材收徒行为异化为金钱交易下的一种游戏。“传人”这一神圣的文化脉络符号沦落为一种炫耀的资格,师傅收徒弟犹如企业招加盟店,徒弟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往往成为其能否成为传人的决定性因素[7]。
严格地讲,太极拳的传承是一种身心教育的传承,其本质是使人身体健康,心灵愉悦,获得美的享受。一旦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超越了其教化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成为其功利性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教育就会完成它的定量化过程并在其经济价值那里达到极致[8]。太极拳也正在经历这种异化过程,这将影响太极拳群众赛事的健康开展。
3.5.1 提升群众参赛意识,明确赛事价值目标
群众积极地参加太极拳比赛不是单纯的社会活动,而是公民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提升。因此,群众性太极拳赛事要坚持非强制性的社会资源动员方式,坚持非营利性的运作目标。剩余资金要来源于社会而回归于社会,充分彰显此类赛事的社会效益。人类社会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才能逐步摆脱社会和个人过多的功利性的制约和影响,使体育的工具性异化向人性化回归[9],从而使太极拳习练者回归生命价值的本真状态,真正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
3.5.2 改进评价方式,创新奖励办法
评价要以群众通过参赛获得的 “身心愉悦”程度为核心指标,要增设 “裁判点评”环节,给群众以公平合理、有理有据的客观评价,保护群众的参赛愿望,提升群众的愉悦体验。奖励办法要依据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特点,根据群众的需求,选择对群众身心健康有益的内容。例如,尝试比赛成绩与医疗保险缴纳额 (个人部分,不包括单位代缴部分)挂钩、与医疗保险报销额度挂钩,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挂钩,真正做到 “群众赛事群众来,群众赛事为群众”。
3.5.3 规范收徒行为,减少传人效应的负面影响
太极拳源于民间,虽然近几年国家命名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人,但迄今为止,传人效应也大都在民间发挥作用,以传人名义参赛的队伍,具有明显的 “锦标主义”色彩,异化了群众性太极拳赛事的价值取向,应慎重看待。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社会上的“传人”情况进行摸底排查,理脉络、辨真伪、登记造册,并出台太极拳传人规范条例,对民间收徒行为予以监督管理;第二,传人参赛应与群众一视同仁,不可利用裁判等人脉资源搞特殊,重身心愉悦体验,轻分数量化行为,给予传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其真正发挥民间太极拳传承的领头羊作用。
[1] 莫再美,何卫东,蒋东升.论休闲体育的竞赛性[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41-142,93.
[2] 汪流,郝亮.偶然中的必然:“回超”现象的发生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34-36.
[3] 王新华,刘波.对中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24(1):59-60.
[4] 杨玉冰.太极拳本体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5] 屈雯喆.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社会学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22-25.
[6] 徐奉臻.从“隐形自在”到“显性自为”[D].长春:吉林大学,2011.
[7] 李建平,李再燕.论我国传统武术在商业时代的文化经济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89-90.
[8] 高伟.论教育世界的异化与救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10-14.
[9] 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体育学刊,2005,12(4):11-13.
Alienation Analysis on the Mass Tai Chi Events
LIU Ming-jun1,YOU Xin-fen2,ZHANG Ju-wei3
(1.School of Sports and Fitness Science,Guangx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2.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3.Department of P.E.,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This paper makes study on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mass Tai chi events by using the Marxist alienation theory.It holds that the objective,content and result evaluation of the events show different degrees of alienation,and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roots of alienation.It suggests to enhance the participat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mass and define the event targets,improve evaluation methods to innovate the incentive means,regulate the access of the descendant,and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descendants.It i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human value of the mass Tai chi events,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by research,and circumventing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ai chi events.
mass;Tai chi events;value;alienation
G803
A
1008-3596(2012)05-0080-03
2012-05-01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子课题 (201103218)
刘明君 (198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和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