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体制环境与绩效分析

2012-04-12 10:56:52郝家春汪如锋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职业化联赛竞技

郝家春,汪如锋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74)

CBA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体制环境与绩效分析

郝家春,汪如锋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74)

CBA联赛职业化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探索,改革是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经过17年的探索实践,CBA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特别是在扩大项目影响、培养人才、调整所有制结构、开发经济价值、丰富发展手段、重塑职业精神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竞技篮球;职业化;体制;绩效;CBA联赛

竞技篮球职业化是篮球运动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化已经成为世界竞技篮球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尤其是美国NBA的成功运作使得其他国家有了参考依据和借鉴模板。然而,竞技篮球职业化毕竟是舶来品,如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篮球职业化成为了我国篮球管理者和决策者面临的新课题。1994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国篮球界根据原国家体委积极进行训练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精神,在北京召开全国篮球训练工作会议,时任中国篮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杨伯镛在会上郑重宣布:1995年全国男篮甲级联赛将实行主客场、跨年度的新赛制,就此标志着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的新赛制诞生。1995年,中国篮协与IMG(国际管理集团)合作引资,首次举办主客场赛制的“八强赛”,受美国NBA称谓启发,个别媒体首次使用“CBA”来对这一全新赛事进行报道。“CBA”首次出现在官方正规文件中是1995年8月印制的 《CBA联赛技术手册》(下文都简称为 《联赛手册》)。在以后多年的宣传和联赛行文规范中,对每届联赛除全称 “XX年度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外,简称全为 “CBA联赛”[1]。CBA是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首字母的简称,它简洁明快,利于宣传且易被受众接受。历经17年的探索发展和产品宣传,CBA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高端体育赛事品牌。2009年《中国体育赛事现状及发展研讨》调查报告显示,在国内16项体育赛事品牌调查中,CBA在赛事认知、赛事关注和赛事喜爱度三项统计排名中均高居榜首。

1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体制环境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构想,并于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正式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体育作为我国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于政治、经济的改革发展有鲜明的依附性和随动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由国家一手包办,既是全额投资者,也是最大受益者,这种举国办体育的模式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单一渠道的投入已经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体育事业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1993年国家体委发布了 《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指出体育改革的总目标是:“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2]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形势下,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庇护下的竞技体育改革显得迫在眉睫。将一些市场前景好、观赏性强的竞技体育项目推向市场,走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就成为决策者思考的问题[3]。1994年足球项目首先开始了职业俱乐部建制,1995年中国篮球也正式开始了职业化的改革探索。相对于NBA由下而上、自然演进的发展模式,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是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探索,旨在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运作手段。职业化改革探索之前,我国竞技篮球作为竞技体育项目之一,它的发展、规划、投资以至运动员的身份认同、就业保障都由国家独办。竞技篮球作为集体项目,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竞技体育项目。随着我国实施奥运战略和各省市实施全运战略,国家把有限的体育发展资金重点投入到奥运金牌项目中去,而各省市也把有限的体育经费划拨到争金夺银的重点项目上,后来大多省市干脆取消了竞技篮球项目设置。由于我国竞技篮球整体水平的低下,在国际大赛中创造优异成绩的概率相对较低,所以奥运战略在我国篮球项目中的效应在短期内较难实现。于是一时间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陷入了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无人喝彩”的局面。可见,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被迫探索。

2 CBA联赛职业化改革的绩效分析

绩效源自效率,但又不同于效率,它有着非常广泛、丰富的内涵。在现代汉语中,绩效被解释为成绩、成效。审视CBA联赛,17年的探索历程印证了改革方向的明确性。这种明确的改革方向基于改革实践中业已取得的客观成绩和效益,这些绩效的取得为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坚定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2.1 扩大了项目影响

在我国,竞技体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它的根本使命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我国的竞技篮球项目也是这样,广泛稳定的群众基础才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根据NBA的发展理念,观众就是职业篮球的生命线,观众意味着市场,有了市场,职业篮球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娱乐和精神需求就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过程也充分印证了观众是项目的生存基础和发展动力。从1995年CBA联赛开展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观众到现场观看CBA联赛,加上电视及其他媒介的传播,每个赛季估计有几亿人次观看、关注CBA。而此前我国男子篮球比赛都是采用赛会制,每年定期、定点举行比赛,由于时间和空间所限,群众的关注度非常低。这种关注度低不是因为群众没有需求,而是没有满足需求的渠道和机会。职业联赛的开展客观上促使俱乐部将竞赛表演送到了群众需要的地方去。2006-2007赛季的电视观众就达到4.2亿人,CCTV的平均收视率为0.54,现场观众达到100万[4]。CBA如此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参加体育锻炼或观赏体育比赛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二,篮球运动富有趣味性、健身性和文化性。第三,中国具有庞大的篮球人口,引用李元伟先生的数据,中国篮球人口有三亿。CBA作为我国竞技篮球的高端资源,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第四,相关CBA联赛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推广。由此可见,CBA职业联赛进一步促进了篮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并有力地提升了篮球项目的影响力。

2.2 人才培养的突破

世界竞技篮球强国美国和西班牙的发展经验表明,竞技成绩和联赛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丰富且高质量的优秀球员才能保证职业联赛的成功运作,而高水平的职业联赛又是篮球人才挖掘、培养和提升的主要载体。作为职业篮球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市场主体,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并显现出人才培养效益。后备人才是俱乐部的发展根本,关系到我国竞技篮球整体水平的提升。CBA联赛职业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破,除了先后向NBA输送中国优秀运动员外,还表现在人才培养方式的丰富和拓展上。为了规范和促进俱乐部人才培养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中国篮协在 《2008—2009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准入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俱乐部必须拥有或协议拥有一支不少于12名球员的并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二线队伍。“协议拥有”特指有以下两种情况:俱乐部与大学合办、俱乐部与体育局合办。随着CBA俱乐部对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各个俱乐部都配备了自己的二线队伍,有的俱乐部还建立了三线甚至是四线队伍。由于目前我国CBA联赛俱乐部所有制结构不尽相同,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企业与政府合办的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般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资金由俱乐部和政府共同筹措。民营俱乐部一般自己负责二三线队伍的培养,当然也有与政府联合培养的,比如宏远模式。宏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预示着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成为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3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了积极努力的探索,所有制这一理论热点问题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创新和发展[5]。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演变,以及确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而体育作为我国社会大系统的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也必将遵循社会整体的发展规律。CBA联赛职业化改革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在职业化改革以前,我国竞技篮球的组织形式就是国家队和各级体工队,尽管水平不同,但共同之处就是所有制结构,即单一的国家公有制。运动员由于比较有前途,被国家队或某一省市的体工队或体校接收进行训练后,就意味着被国家或当地 “养”了起来,成为干部编制名额,训练中的饮食起居、伤病康复等全部由国家负担,并且退役后国家给安排工作、甚至是安排很好的工作,运动员的全部任务就是刻苦训练、敢于攀登、勇创佳绩,其他的事情不必过多考虑和关注[6]。在原有体制下,运动员、教练员、场地设施等等全归国家所有。1995年开启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探索以后,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突破,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也是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绩效之一。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改革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并存极大地激活了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积极地引导了各种资本流入职业篮球领域。尽管在实践中,政府 “管的过多、统的过死”饱受诟病,但是不可否认,CBA的发展不可能移植和照搬NBA模式,尤其在我国职业篮球发展初期,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格局不会有重大改变。当然政府也必须转变管理职能,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充分尊重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俱乐部的发展诉求,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结构的优势和活力,促进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2.4 篮球经济价值的开发

竞技体育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得到充分证实。竞技篮球也是如此,NBA的发展实践也生动地诠释了经过职业化改造的竞技篮球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经济价值。2008—2009赛季,NBA运营收入达到40亿美元。尽管目前CBA的发展水平和规模还远远达不到NBA职业联盟的运转水平,但毋庸置疑的是,CBA俱乐部的产生和运作为挖掘我国竞技篮球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各个俱乐部的经营机制、经验、方法和手段还存在较大欠缺,因此篮协把大部分经营项目都统一集中委托给专业公司运作。尽管在开始阶段,市场开发的效益不是很高,但无疑对联赛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2005年,中国篮协与瑞士赢方公司全资子公司赢方亚洲签署了一份7+5年的协议,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中方控股51%。赢方每年向篮协提供650万美元联赛运营经费,而赢方运营收入高于650万的部分85%再返还篮协。目前,俱乐部的经营收入主要集中在球队冠名权和门票收入上。以广东宏远俱乐部为例,2008-2009赛季球队冠名权收入一千万,冠名企业为广东东莞银行,门票收入一千万。另外,宏远俱乐部通过球员商务开发也为球员个人赚取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当然,广东宏远俱乐部是目前CBA运作最为成功的俱乐部,相对于宏远的成功经验,目前大多数CBA俱乐部的经营状况还比较困难,回报与投入悬殊较大,这也成为了影响俱乐部生存和联赛发展的问题之一。鉴于宏远的成功模式,随着联赛的不断发展完善,俱乐部在经营理念和市场开发方面会不断得到提升,完全可以期待CBA联赛蕴藏着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会不断迸发出来。

2.5 丰富了篮球发展手段

在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进程中,由于众多俱乐部的积极参与,使得我国原本发展缓慢甚至严重萎缩的篮球运动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目前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主管部门是政府,主体是俱乐部,核心是联赛。因而,政府和俱乐部在严格意义上说是合作关系、贸易伙伴。尽管我国现有的国情还不可能确保这种关系的完全成立,但是相对于以前政府一管到底、一统到底的管理体制还是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并且原先的体制也已不能完全延续下去了。寻求体制突破也是政府职能部门改革探索的内在动机。十几年的职业化探索实践表明,政府确实达到了丰富发展手段的目的,既没有失去对竞技篮球资源的控制,同时又获得了发展竞技篮球的资金支持,可谓一举两得。而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俱乐部来说,也得到了发展。首先,由于俱乐部的运营,将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等引入了俱乐部的发展中。其次,在俱乐部运作过程中,逐步将与职业体育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为俱乐部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总之,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旨在寻求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在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下如何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快速协调发展。

2.6 职业精神的重塑和唤醒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有学者称之为 “政府规制”[7]。大多数俱乐部是由原先体工队直接转变而来,在传统的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下,运动员包括篮球运动员既是运动员又有干部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应该说这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种 “制度优势”无形中抑制了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使得运动员缺乏危机意识和职业精神。而职业篮球俱乐部的产生和运行使得过去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当然目前还有一部分俱乐部是公私合营的性质,运动员还是双重身份。但是俱乐部实行的是激烈的竞争机制,收入分配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要想获取高回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在理念上,打球不是消遣和娱乐而是 “饭碗”和职业。因此对于职业球员来说,职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6月22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出体育专电:“中国篮协发出学习姚明的职业体育精神的号召,在中国篮球界广泛开展学习姚明的活动”[8]。可见,作为中国职业篮球的管理者,中国篮协对于球员职业精神的重视和渴望。客观而言,目前CBA职业联赛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还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和要求,但是一切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不管是球员的职业精神还是俱乐部的职业化意识都在不断提高。

2.7 篮球文化的交流融合

当今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处于整个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之中的文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形态进入国门[9]。在体育领域也是这样,在奥运战略的实施下,中国竞技体育全面参与到世界竞技体育的交流和竞争中去。具体到篮球运动项目,从改革开放到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之前的这一时期内,在中外篮球文化交流方面,严格意义上说主要是国外篮球文化的输入,尤其是美国NBA篮球文化的强势传播。而这种状况在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以后有了巨大的改变。首先,CBA联赛培养出了自己的篮球明星,并且受到NBA的极大关注。截至目前已有五位中国球员登陆NBA,不仅实现了球员自身人生价值,也实现了中国篮球文化的国际传播,从而真正实现了篮球文化的双向交流。其次,在CBA联赛职业化进程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地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篮球文化资源。其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引进使用,对国外先进的篮球文化传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回顾CBA联赛的发展,外籍球员的引进在提高联赛精彩度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篮球文化的交流。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CBA联赛作为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主要平台,它的品牌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只能在电视或媒体上见到的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现在不出国门便能在国内的CBA联赛上看到,像史蒂夫·马布里、威尔森·钱德勒、J.R史密斯等都曾是NBA的主力或全明星球员。在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吸收引进国外篮球资源的同时,CBA联赛各个俱乐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运动员和教练员到国外学习深造,或者俱乐部直接把球队拉到国外进行训练和比赛。随着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外篮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必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3 结语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是在社会转型这一宏观社会背景下开展的改革探索,尽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主要归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进程中的我国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广泛的篮球受众基础。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职业化发展水平还较低、职业篮球人力资源短缺、市场开发薄弱、职业化运营成本过高、俱乐部发展空间狭小等等。客观而言,这些问题的出现和积存是正常的。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探索,中国的改革模式决定了竞技篮球职业化要 “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套用,在探索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面对问题需要做的是客观理性地分析,而不能把问题放大化,一叶障目,而因此否定了业已取得的成绩,更不能错失了难得的职业篮球发展的大好时机。要用发展眼光看待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进程中积存的问题。

[1] 张自明.对CBA联赛市场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5:2-3.

[2] 雄晓正,夏思永,唐炎,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64-265.

[3] 张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76-77.

[4] 李元伟.中国篮球的发展,世界篮坛的机遇[EB/OL].(2007-10-16)[2011-03-06].http://sports.sohu.com/20071016/n252681791.shtml.

[5] 姚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问题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99-101.

[6] 韩志芳,李新霞,马国成.举国体制下发展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19-21.

[7] 钟秉枢.职业体育——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8] 周武.我国职业体育产业规制应然模式的建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16-19.

[9] 张延平,刘哲剑.全球化语境中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1):39-41.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BA League’s Professionalization Reform

HAO Jia-chun,WANG Ru-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reform of CBA league is the exploration of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under the leading of government and the reform is carried out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After 17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CBA league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and breakthroughs in enhancing the project’s influence,cultivating talents,adjusting structure of ownership,developing economy value,enriching developing means,remodeling professional spirit,promo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competitive basketball;professionalization;institution;effectiveness;CBA League

G841

A

1008-3596(2012)05-0051-04

2012-04-23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 (CSQ11048)

郝家春 (1974-),男,安徽六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发展与运动训练理论。

猜你喜欢
职业化联赛竞技
一道高中联赛题的推广与变形
中等数学(2020年12期)2020-04-13 05:53:00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2018年1期)2018-06-08 05:53:09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另解
中等数学(2018年12期)2018-02-16 07:48:42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