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2-04-12 10:51宁盛卫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内容目标

宁盛卫

(海南省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一、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需要改革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心理学长期以来是作为高校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为了实现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而开设的一门教育专业基础课程。高师公共心理学与公共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等共同承担着高师学生教育科学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任务,是体现师范学校师范性的一门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培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师的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培养正从以往师范院校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高等教育化的培养模式转变。各高等院校都可以承担教师教育的培养工作,高校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每年都有大量非师范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在这种形势下,仍旧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对公共心理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对其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思考[1],心理学应该成为高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应普及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心理观、人性观,更好地用唯物主义辨证法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基本现象和规律,增强对心理学的兴趣,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的规律。

(二)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改革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大学时期是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交友、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较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相关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在培养心理健康的合格大学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校生活,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现行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现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改革公共心理学课程。国家教育部师范司曾对一些地区的高师院校进行调查,学生对公共课心理学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是学时无趣,二是学后无用。从毕业生工作后反馈的信息中获知,过去他们在校时学到的心理学太抽象、太理论化,概念成堆,大多在实践中用不上[2]。具体来说,现行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以下的问题:

其一,教学内容陈旧,体系结构庞杂,师范性缺失,且重理论轻实践。学校为师范生开设的心理学课程的师范性缺失了,且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其概念、规律和理论较多,教学中教师只停留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和理论上,至于如何有针对性地应用重视不够。所以,学生学得的心理学知识难以指导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并且缺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和技能,也不利于高师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及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其二,教学目标的定位单一。目前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目标没有统一的认识,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公共心理学的理解来确定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强调学生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忽视了对高师生当前的学习方法、人格发展、心理问题的指导等。

其三,教学方法机械、单调。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许多高校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在没有学习过心理学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这门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课程开设后,学生们就表示出对教师照本宣科、照本讲本表现出不满,兴趣徒然消失。

其四,教学评价单一。公共心理学课大都采取平时考核为辅,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且在闭卷考试中,需要学生大量记忆的客观题较多,主观题较少,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甚至作弊的违纪违规现象。

其五,教师专业素养不够。公共心理学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有的教师对课程及教学对象认识不清,导致教学失偏;有的教师知识及能力有限,造成教学低效;有的教师自身态度不端正,使得教学失范[3]。

二、高校公共心理学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高校公共心理学的地位,确定课程教学的多元化目标。我国心理学有职业发展目标、现实指导目标和人类自我认识目标等三大主要目标。我们认为只有满足了学生的现实指导目标,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帮助其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或烦恼,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才是满足远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我认识目标。现实指导目标应成为心理学的首要目标,不能仅仅将心理学定为师范特色课程,应将它定性为重要的大学生素质课程,以此来突显其更大的价值[4]。所以高校应重新定位公共心理学的地位,确定公共心理学课的多元目标,适应现今高校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形势,为培养高校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二)增加授课时数。一定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一定的教学的质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教学的量来保证。为了解决教学时数的有限性和必需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在广州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中,原本的师范类心理学公共课被一分为三:《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学课程面向全校的学生开放,并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1]。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心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要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尽可能组织对大学生有用的心理学知识,就应适当减少或压缩普通心理学的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加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注意针对不同性质(师范与非师范)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系施教,因生施教,灵活选择学生需求的实用的针对性强的内容进行教学。

刘茨老师主编的《心理学新编》[4],以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心理变化为顺序(了解心理学—认识个性心理—了解社会心理现象-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来安排教学内容可作为参考。他们认为学习心理学首先是想对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有个基本认识,然后想了解个人的心理特点,其次想弄清楚社会情境里人的心理变化及特点,接下来是想要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问题和当前的学习问题。这些心理学知识都具有高校大学生对心理知识需求的共性。最后才会考虑职业发展的特点。

(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改革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讲授法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运用集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学课堂小实验,心理影片,心理测验、团体心理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来进行,其最大特点是“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部分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方法把大班级划分为几个小团体来开展,如相聚是缘、无家可归、心有千千结、同舟共济、人生成长三步曲等团体心理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发挥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优化其心理品质。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等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中小学听课,与中小学生面对面接触,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及其心理分析,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可以尝试变目前的平时考核为辅,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办法。平时考核可包括书面作业、课堂讨论发言、科研论文,调查报告、课堂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试考试,可增大主观试题分量和能力测试的分量,尽可能减少应试考试的闭卷记忆型内容所占的比例,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增加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答案是开放的,以检测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探讨。

(六)提高公共课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教学改革对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方面提出了更高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课教学的“人本性”和“应用性”。但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凭教师单个的力量难以做到精、细、全,所以公共心理学课的教师可以构成一个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相互分工合作,从而减轻个体的工作压力,更好地共同完成公共心理学课的教学改革。

[1]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58-61.

[2]肖晓玛.论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46-48.

[3]吴育红.从教师角度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2):59-60.

[4]刘茨,庞泽玲.心理学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猜你喜欢
心理学教学内容目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