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 110004〕 刘 丛
“疏离”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字的“Alienatio”(异化、外化、脱离)。在英文中是“Alienation”(疏远、转让、异化、精神错乱),《牛津大辞典中》将疏离感定义为“疏远或疏远的状态”[1]。随着时代的发展,疏离感己经发展成为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泛指主体与自然、社会、工作或者是个体自己相互疏远。工作疏离感是指员工在工作情境中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与内心期望不一致或者与主体的认知和价值标准相悖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本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是由多种消极的、负性的心理感受组成的,通常发生在那些需要不断同服务对象和公众进行高强度接触的职业中。图书馆工作作为服务性职业中的一种,需要长期、连续、紧张地与他人互动,是工作疏离感的易感人群,其工作疏离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在这里需要区别工作疏离感与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是一种情绪耗竭的状态,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使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时,工作倦怠就产生了[2]。它包括了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不适,而工作疏离感侧重于对工作疏离感状态的心理感知。
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使我国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个体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行为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一种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的迅猛增加,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等因素都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个体与社会、自然难以保持适当的关系,从而为疏离感的产生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3]。
事实上工作疏离感已经成为工作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研究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疏离感,可以了解馆员的工作认知行为和工作态度,激发个体的工作动机,提高其工作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工作疏离感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于各种职业人群中,并因职业、层次等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工作疏离感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等都与其他群体有所差异。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却属于学校的教辅部门,同学历、同职称、同级别的人在图书馆工作,其津贴待遇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一定差距。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无形中增加了图书馆馆员的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或者打破了机体的平衡,就会产生倦怠症状,并由此引发疏离感。从工作特征的研究视角来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科学、外语、电子信息管理等知识与信息获取、分类、组织、开发等技能外,还要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敏锐预知图书馆前景等能力,能够充当信息专家、信息导航员、信息教育者的角色。现有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不少馆员为此产生心理焦虑,担心适应不了以后的工作,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工作疏离感应运而生。另外,工作单调、职业认同感低下、人际消耗与冲突等也是导致图书馆馆员工作疏离感的因素。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疏离感是他们无法应对超出个人能力,或者自我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性现象,其根源可以概括为个体、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既有本人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更多的则是管理方面的原因。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很容易带来馆员的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和工作疏离感等各种问题。这种情况下需要营造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和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加馆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强调“和谐”、“人本”、“互让”,在合理竞争的同时,强调团队精神、相互扶持和安慰,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馆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组织文化也要强调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霍桑实验表明,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而社会心理因素比如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是决定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心理因素对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很大。对于任何人来说,他人认可、自我认可都是推动自身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任何成就的积累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成就,却是帮助馆员建造自信大厦的基石。所谓提升馆员成就感,就是每当馆员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都对其给予肯定,尊重其取得的进步。实践证明,这样的认可行为可以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这个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对组织就有一种归属感,归属感是有效克服工作疏离感的最优路径。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有效激励的缺失会导致工作与生活积极性的缺失,从而引发疏离感的产生。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单调重复性,每天的工作总是面对计算机、文献资料、书库等无生命的对象,时间长久难免会造成工作与生活积极性的缺失。根据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激励理论,工作能提供给员工真正需要的东西,员工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使日常工作丰富化从而克服工作疏离感。工作丰富化并不是工作内容的扩大与累加,而是根据工作内容和性质,通过发掘工作的意义,使其富有挑战性。比如鼓励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满足个体归属和受人赞赏的需求,构建沟通模式,建立完善的沟通系统。参与是一种赏识手段,能够有利于个体的共同成长,形成团队意识;让馆员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具有责任感,并确保他们能看到自己对工作的贡献,使之产生成就感;及时地反馈工作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馆员在工作中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管理心理学中,组织认同感是指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组织内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每个成员对组织及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一般包括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等三部分[5]。认同是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只有当馆员认同该组织时,才会获得归属感和支持感,这对降低馆员的工作疏离感以及保持图书馆的团结和谐尤为重要。增强馆员的组织认同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让馆员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使馆员了解目标的制定过程以及对馆员的影响,使馆员能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执行;作为组织者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提高馆员组织认同感的又一关键因素;图书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文化积淀可以使馆员之间充分沟通,使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成为习惯,形成图书馆的共享价值观,这种共享价值观是一种强力“粘合剂”,使团队成员彼此相互信任和合作,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有效降低其工作疏离感。
工作疏离感反映的是馆员对自己与工作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的消极感知,而人际关系实际上也是产生工作疏离感的另一客观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舒心工作的前提。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会使人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反之,则会使人感到身心疲惫,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疏远冷漠。高校图书馆内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事之间以及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相处时,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尊重,理智对待同事之间的差异,有不同看法和见解时不防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这样同事之间的相处就会融洽和谐。在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激发起读者的阅读要求和求知欲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在与读者的互动过程中,建立更和谐的关系。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馆员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当人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体中,其积极性与个人对群体的需要是交替上升的。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对群体的需要可以有效的减弱甚至克服工作疏离感。
[1]王月新.中国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因素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导师:刘耀中.广州:暨南大学,2006.
[2]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317~320,310.
[3]黄毅.重庆市高校年轻教师工作疏离感的现状研究[D].导师:杨东.重庆:西南大学,2008:4.
[4]Banai M,Reisel W D,Probst T M.A Managerial and Personal Control Model:Predictions of Work Alien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Hunga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4,(10):375~392.
[5]黄丽,陈维政.组织氛围对工作疏离感和组织认同感影响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