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的政绩思想述论

2012-04-12 07:15谢撼澜
湖湘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政绩观政绩领导

谢撼澜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的政绩思想述论

谢撼澜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政绩观是政绩主体对政绩的总看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人在为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中,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政绩思想。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凝练、整合为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的政绩观。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的政绩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基础,具有科学性、辩证性、合规律性、人民利益至上性等特征。

中国共产党;政绩思想;特征

政绩观是政绩主体对政绩的认识和态度。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样衡量政绩,是政绩观的基本问题。可以说,政绩观直接反映从政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从政追求和施政行为。

政党组织在谋求和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政绩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为夺取政权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和试图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从领导素质、干部教育和干部考核上提出了政绩观要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一贯重视党员干部的政绩观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人继承和发展革命导师的政绩思想,在为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任务中,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政绩思想。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凝练、整合为中国共产党政治的政绩观。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绩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崇高的使命和艰巨的斗争需要无数追求卓越、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所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一贯重视干部的政绩观问题。

1.党员干部要在为人民谋利益、坚持群众路线中创造政绩。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衷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P277而且创造政绩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记“两个务必”,作出实在的成绩。

2.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创造政绩。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强调要在我们全党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他赋予实事求是以科学的含义。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口头政治报告,提倡每个人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还提出要发一个要求讲真话的通令,“各地打仗缴枪,缴一支讲一支,不报虚数”。[2]P159-162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毛泽东要求全党脚踏实地,不要弄虚作假。1958年11月,他在《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当时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浮夸、热衷于表面文章、盲目追求高指标、搞评比作假的现象提出批评。

3.领导干部的素质及责任是创造政绩的条件,要善于关心、爱护、识别和使用干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并论述了关心、爱护、识别和使用干部的原则和方法。1945年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对于干部的考察,“应该使由上而下地来识别与选拔干部,和由下而上地来识别与选拔干部联接起来”。[3]陈云还把党的干部政策概括为十二个字: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4]P44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各级干部掌握了权力,尤为注重管好干部的问题。为此,1962年10月,中央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干部管理制度的几点意见》,把对干部的考察、鉴定、挑选、提拔、教育、监督认真地抓起来,使考察了解干部形成为经常的制度。

4.衡量政绩要看全面、看全局、看长远。在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毛泽东曾批评当时在红军中存在“单纯军事观点”。1945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讲话指出:“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任何地方必须从一开始工作的那一年起,就计算到将来的很多年,计算到长期坚持战争,计算到反攻,计算到赶走敌人之后的建设。”[5]P1019-1020这表明,毛泽东从政绩形态上认识到了政绩的长远性特质。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了党委会工作方法时强调,党委会要学会“弹钢琴”,“党委会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6]P1442。这里说的几个方面的新工作,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表明,毛泽东从政绩内容认识到了政绩的全面性和全局性特质。

5.创造政绩与党的执政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党即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取得执政地位之际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要求领导干部:“要好好做出成绩,给大家看看”,“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6]P1428建国初期,为了贯彻和落实“两个务必”,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等主题,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在生活上,厉行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在政治上,保持着忧患意识,从西楚霸王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在作风上,要克服官僚主义,创造人民认可的政绩。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绩思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引导党政干部树立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正确政绩观。

1.要真正干出实绩来,靠实绩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邓小平一贯崇尚实干,讲“猫论”,特别强调实践的实际效果。邓小平坚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靠实绩。1989年5月,他与两位中央领导谈话中说:“对我们这个集体,人民基本上是满意的,主要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真正干出了实绩。第三代的领导也一样要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7]P299邓小平还主张,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政绩,都必须用实践结果来检验。

2.创造政绩要以为人民造福为出发点,以符合人民利益为决策的准则,以人民满意度为检验标准。以为人民造福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就必须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决策的准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管理方法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的增加,是衡量领导干部的政治标准,离开了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最大的利益”。[8]P150-151以为人民造福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就必须以人民满意度为检验政绩地标准。在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将衡量改革开放的是非标准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以辩证的发展观为认识和创造政绩的理论基础。[9]第一,发展以“经济建设是中心”,但同时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不是单纯地谈经济发展,而是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第二,发展既要“跳跃式的发展”,又坚持“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强调说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7]P375第三,经济发展“要尽可能搞得快一些”,但又坚持速度与比例、质量、效益的统一。邓小平、陈云都认为,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这样的发展观是综合平衡的发展,是又快又好的发展,是辩证的发展。

4.要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到创造政绩的实践中。[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中认识和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第一,解放思想,打破僵化,四个现代化才有希望。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大声疾呼:“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8]P143无论是拨乱反正,还是改革开放,都必须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第二,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取信于民。1989年5月,邓小平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讨论更换领导层的问题告诫,“新的领导机构应该做几件改革开放的事情给大家看看”。[7]P298-300第三,克服官僚主义,力戒形式主义,才能培养干部实事求是的作风。邓小平认为:“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8]P150邓小平主张“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7]P381克服官僚主义,力戒形式主义,才能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少说空话。

5.选人民公认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形成了凭政绩用干部的导向。邓小平强调要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在人。1980年1月,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讲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1989年5月,邓小平在与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7]P300邓小平还提出了必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要求将竞争、民主、公开和法制原则引入干部队伍建设中,加快干部选拔、培养、考核、交流、监督等重要制度建设。

6.对干部政绩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邓小平强调了考核的重要性,要求有关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都要重视考核。在十一届三中全前会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谈到要特别注意加强管理制度上的责任制,“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和考核,要有学术职称、技术职称和荣誉称号。要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8]P151赏罚分明,加强责任制,在各条战线上才能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风气。

7.要排除私心杂念,以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谋求和对待政绩。在如何对待个人政绩问题上,邓小平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楷模。他总是说,“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绝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而是多数人努力的结果,上有中央和上级,下有广大的干部和群众,还有同级,还有左邻右舍。我们决不能贪天之功,将上级的正确领导,其他同志、其他各方面的努力,统统算在自己身上。”[19]P2031988年9月,邓小平会见捷克总统胡萨克时说:“我个人作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事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1]P2721992年10月,邓小平对党的十四大报告送审稿发表意见时说:“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12]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绩思想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以什么样的政绩观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和创造政绩,成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1.领导干部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创造政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创造政绩,才能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进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干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为此,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增强科学创造政绩的本领,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政绩的价值目标是为了人民,政绩的衡量标准是人民认同,政绩的取得依靠人民。

2.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造政绩。创造政绩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江泽民要求全党:“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和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3]P528创造政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干出真正的政绩,必须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尤其应当强调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创造政绩必须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着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开拓前进。

3.选干部要凭政绩并且群众公认,衡量干部政绩应当看他的实绩。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对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有高度革命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对不负责任、不胜任现职甚至以权谋私的干部,要果断地调整下来。”[14]P2471997年党的十五大所通过的党章中规定,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做出实绩”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2002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对领导干部的表现,党和人民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的工作实绩。

4.讲政治,是搞好经济建设、创造政绩的重要保证。1995下半年到1996上半年间,江泽民先后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以及在北京、西北、广东的考察中,都代表中央强调讲政治的问题。江泽民警醒全党,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一些同志中间,确实存在不注意讲政治甚至忽视政治的问题。江泽民倡导全党,“看一个地方或部门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大小,不仅要看工作实绩和本领,而且要看能否顾全大局,协同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15]只有讲政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5.在认识和创造政绩的活动中坚持辩证思维方法。[16]在探索“树什么样的政绩”的执政活动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形成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辩证思维特征。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江泽民强调:“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13]P462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经济效益不应该是执政的唯一追求和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志。第二,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江泽民指出:“看一个地方或部门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大小,不仅要看工作实绩和本领,而更要看能顾全大局、协同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7]P285只有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才能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作为实现党和国家总目标的必要步骤和环节努力完成好。第三,要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13]P200第四,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贯彻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中,始终注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协调稳定地向前发展。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绩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强调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继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政绩思想。

1.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紧密联系的。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讲话,强调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强调:“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考核干部的政绩,要注重考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18]P54

2.政绩必须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三把尺子的检验。2003年11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19]2004年3月,胡锦涛中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18]P26在2007年10月通过的十七大党章修正案第三十四条写进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的内容。

3.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2009年1月,胡锦涛在《求是》撰文,针对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要求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着重在六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其中之一就是“需要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坚持正确政绩观,……我们要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20]

4.领导干部创造政绩必须大兴求真务实和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作风问题解决不好,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就难以落到实处。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十六届三次全会上号召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主张“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21]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理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张“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健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提供有力保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为此,2006年7月,中组部印发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200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从而建立有机联系、相互配套、有效运行并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的政绩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基础,具有科学性、辩证性、合规律性、人民利益至上性等特征。

一是科学性。首先,正确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解决发展问题,正确政绩观强调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政绩。其次,正确政绩观科学性的要点在于注重动机、行为与结果之间复杂因果联系的考察,注重对政绩的“成本-收益”的分析。再次,正确政绩观科学性的关键在于把发挥主观能动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尊重规律、尊重科学。

二是辩证性。对照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基本观点”,正确政绩观的辩证性表现在:第一,从政绩的目标及考核指标、标准确定的角度上看,要处理好短期政绩与长期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要处理好政绩背后的德才因素;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等。第二,从政绩取得方法及其考核方法、手段看,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

三是合规律性。政绩观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什么事由政府管,什么事靠市场机制,政府职能要定位明晰,不能“越位”、“错位”。违背规律,将导致政绩观的扭曲。

四是人民利益至上性。坚持正确政绩观的人民利益至上性,就要坚持为人民谋求政绩、靠人民创造政绩、由人民评价政绩。第一,领导干部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二,领导干部创造政绩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第三,领导干部要注意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真正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江泽民邓小平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刘少奇.论党[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 GB/64162/64168/64559/4526974.htm l.

[4]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李锦章,魏登才.论邓小平的政绩观[J].江汉论坛,2004.

[10]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92年)[EB/OL].新华网>新华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5/content_2093943_3.htm.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6]参见罗一华.试论江泽民的政绩观[J].理论月刊,2007,11.

[17]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8]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9]胡锦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1-28.

[20]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

[2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 10128312.html.

责任编辑:王习贤

D2

A

1004-3160(2012)06-0051-06

2012-07-28

谢撼澜,男,湖南涟源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政绩观政绩领导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正确对待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