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付萍
(中共咸阳市委党校社会学与社会管理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00)
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下公共图书馆2512个,文化馆 (含群众艺术馆)2890个,文化站40118个,村文化活动室20余万个,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年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系列直接面向农村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丰富和整合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系列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的实施,也从不同方面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为开展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4、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快建立,公共文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创建工作,强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责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1、基层政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政府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农村基层文化站虚设,专干人员职能无法得到发挥;农村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不顺,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从总体来看,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生活匮乏单调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政府重视不够,农民文化权利缺乏相应的保障,成为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完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照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薄弱,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待进步。主要问题包括:原有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设施配置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基础设施不全,利用率低下等。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农民需求脱节。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农村文化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织的复杂形态,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趋向多样化,从单纯的娱乐需要转变为综合的“求知、求乐、求富”。这些变化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供给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各级政府农村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服务内容和方式、服务覆盖率等诸多环节均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呈现出与农民需求脱节的现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公共文化需求的判断与满足、公共文化权力的行使等环节。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营造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这也是各级政府履行法定文化管理服务职能的要求。
1、建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单位、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保障和监管职责。二是要明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好、管好、用好”责任,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各部门开展的公共文化建设工程和项目,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对基层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发活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2、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基层延伸覆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要建立城市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城市的文化单位面对农村开展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机制。一是要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上的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建立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明确县乡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标准,逐步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注重发挥民间文化人才的积极作用,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推进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一方面要深化县乡公共文化机构内部的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强化服务功能,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另一方面要综合采用政策鼓励、社会赞誉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提供设施、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5、完善相关政策与立法,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多元治理机制。第一,扩大政策弹性,鼓励、吸收非政府组织力量参与,尤其是要认真落实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捐赠的政策,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第二,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立法,避免和减少以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政策、法律对政府的约束较少,在政府单元治理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上往往呈现任意性、人为性状况;第三,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包括制定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能否深入生活,服务基层,群众满意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以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