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经典独白分析

2012-04-12 05:57:59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语境意义

高 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教学部,陕西西安 710068)

“To be,or not to be”段落是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之中的著名独白。但是关于这一独白的含义与作用一直是莎评界争论的焦点。英国有句谚语“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对“to be,or not to be”独白的理解上也同样适用。

众多的观点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它是关于“生存还是死亡”的哲学思辨。赫赫有名的爱尔兰莎士比亚专家马龙是“生存还是毁灭”说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他首先提出:哈姆雷特正在作应该继续活下去还是应该结束自己生命的决定。一个半世纪之后,英国的权威莎评家A·C·布雷德利肯定了马龙的诠释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这段独白中,哈姆莱特想的根本不是自负的重任。他是在权衡自杀的利弊。”此后,威尔逊更大胆地假设,“哈姆雷特每天都有自我毁灭的冲动”。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to be,or not to be”是关于“忍受还是反抗”的现实思考。例如,19世纪的莎评家爱德华·多顿认为,王子正在考虑他积极向罪恶斗争的计划 (杀死克劳迪斯,替父王报仇)是继续实施下去还是就此罢休。在他之后的理查兹认同了多顿的看法,并提出独白的开首行吐露了哈姆雷特杀死克劳迪斯的意向。

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to be,or not to be”的意义指向呢?它所指的到底是“生存或者毁灭”,还是“忍受或者反抗”?又或者是另有所指?要想得到真相,我们必须回到独白本身,对它进行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是结构主义之后所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是针对“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电影、海报等,做出解析或意义阐释。相对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更强调将文学作品逐一拆解,观察文本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联性和互动意涵,然后挖掘其潜在意义,从而得出评述性的说明。对“to be,or not to be”独白段落进行文本分析,一方面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它放置在生成独白的前后文、相关情境以及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结构分析,找出各层次之间的结构关联性和互动意涵。

语境分析

语境一词,原本是语言学的概念,后来被引入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同时意义发生转变。文学批评中的“语境”指的是,意义产生的领域或范围。语境分析,就是要把一个特定文本放置在产生它的前后文、相关情境以及文化背景之中,考察它的意义生成。因而,语境分析强调的是一种认识论上的整体主义。也就是说,“一个命题只有在语言游戏的语境中才能成为一种运动”。

对“to be,or not to be”独白段落进行语境分析,就是要研究这一独白段落的出处、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并结合前后剧情再现其文学风貌。纵观《哈姆雷特》全剧,主人公的大段独白有6次之多。“to be,or not to be”独白是第五次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这一时间刚好是剧情发展的转折点。从戏剧情节的发展来看,这段独白发生在“戏中戏”开始之前。从哈姆雷特的所处的境遇与情感体验来说,正处于他理想幻灭之后,对世界重新认识的时期。从这两条线索出发理解“to be,or not to be”独白,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阐释。

从哈姆雷特的遭遇与体验来说,“独白”发生在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后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哈姆雷特的生活、情感、境遇、对世界的看法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他是“快乐王子”。在此之后,他变成了“忧郁王子”,将世界看做“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结合”。父亲死亡;母亲改嫁;克劳迪斯是杀父的凶手;奥菲莉亚也不能避免情欲的引诱。面对一个与人文主义信念格格不入的“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雷特的精神陷入了极度的危机之中,流露出忧郁与绝望。人类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吗?为什么常常陷入低贱的本能情欲中不能自拔?正义为什么不能战胜邪恶?既然人在本体上是恶的存在,那么“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又有何意义?如果人生没有意义,何不“早早抽身离去”?但即使用一把小刀结束了生命,谁又能预知在死后世界会有何种经历?一想到在死后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灵魂得不到安宁,这又使他心头升腾起对死亡的莫名恐惧。于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经久不绝的痛苦的声音,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因此,从这一层面看,这段独白表达的应该是哈姆雷特对于世界的总体性困惑,并由此生发出对于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形而上问题的思考。

但是从戏剧情节的发展来看,则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在鬼魂告诉他克劳迪斯就是谋杀的凶手后,哈姆雷特一直无法印证这一说法。于是,在伶人进宫后,哈姆雷特将谋杀的事件改变成了戏剧,准备试探克劳迪斯。与此同时,克劳迪斯也因哈姆雷特突然装疯,预感恶行败露,引起警觉,遂利用奥菲莉亚与哈姆雷特相见,从中窥探真情,采取对策。正义和邪恶的双方都积极行动起来,进入短兵相接阶段。这段著名的独白恰恰就发生在“戏中戏”开始前的两三个小时。那时,伶人都在做演出的准备。无所事事的哈姆雷特在独自一人时,陷入沉思,道出那段著名的独白。显然,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所思考的必然是与即将采取的行动有关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也就是说,到底应该默然忍受、苟且偷生呢?还是挺身反抗、壮烈而死?从这个角度看,“to be,or not to be”的疑问是关于之后实际行动的疑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无论是“生存还是死亡”的思考,还是“忍受还是反抗”的思考,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结构分析

“To be,or not to be”独白共33行,可以看做一首独立的诗歌。按照其内在逻辑,可以分为四部分。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

这两种行为,

哪一种是更勇敢的?”

这是独白的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问题提出的阶段。在独白一开始,哈姆雷特就直接提出了两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以及“忍受还是反抗”。关于哈姆雷特为什么要提出这两个问题,我们在语境分析里已经做过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累述。需要注意的是,从结构层面来看,在问题提出的阶段,哈姆雷特仅仅是将两个问题并置,但并没有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指出哪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然而这种并置本身,也显示了这两个问题之间的确存在着关联性,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接下来进入独白的第二部分:

“死了;睡着了;

什么都完了;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

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

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

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后的睡眠里,

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在这一段,哈姆雷特将死亡比喻为睡眠,从正反两个方面假设了死后的情形。

那么,首先有第一个疑问: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想到死亡的问题呢?

这其实还是由“忍受还是反抗”这一问题生发出来的。默然忍受就意味着放弃反抗,也就意味着放弃复仇、不杀克劳迪斯,那么就能够得到生存的机会,但却必须忍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挺身反抗则意味着继续复仇的计划,寻找机会杀死克劳迪斯。也就是说,挺身反抗意味着复仇,复仇意味着行动,而行动意味着死亡。因此,当哈姆雷特在“忍受还是反抗”这两种现实行为中选择后者的时候,他就很有可能联想到这一行动的后果——死亡。因此,这个时候,他展开对死亡的想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也就有了第二个疑问:死后的世界是怎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哈姆雷特通过正反两种情况的想象进行了回答。

第一种情形就是:死亡如同睡眠,那是最好的情形。在人死之后,一切心头的创痛、不可避免的打击,都会随之消失。这样,死亡就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但紧接着,他又对自己的假设提出质疑。睡眠中会做梦。那谁又知道死后会做什么梦呢?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是否会因为现世的罪恶而受到惩罚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哈姆雷特无从回答。死后世界的不可预知,引发了哈姆雷特对于死亡的恐惧。从这一刻起,哈姆雷特就开始了犹疑、不安、焦虑、迷惘。与此同时,“忍受还是反抗”的命题也就转换成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

于是,独白进入第三部分: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

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

压迫者的凌辱、

傲慢者的冷眼、

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

法律的迁延、

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

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

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一部分是整段独白的高潮。哈姆雷特运用两个反问,一连串的排比,分别对活着和死后的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

首先,他以七个排比列举了生存之艰难,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等等。这也是他对于人性恶的再一次强调。也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他从克劳迪斯一个人身上的恶,看到了整个人类的恶。既然如此,那么“一柄小小的刀子”或者说死亡,真的能够将所有人类的罪恶赎清吗?这里,哈姆雷特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死亡的意义和价值。

之后,哈姆雷特的思绪又转向了对死后世界的探寻:那是一个“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我们看到,对死后世界的惧怕,再一次占据了哈姆雷特的所有意识。

从这一段看出,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无论活着还是死亡,都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生存意味着无涯的苦难,死亡意味着不可预知的恐惧。因此,“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雷特存在的困境,是他无法选择的两难境地。

但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在第四部分得到了解答。

“这样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

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

也会逆流而退,

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在这一部分,对于死亡的恐惧还是占了上风。他承认“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行动因而失去了意义”。行动失去意义,就意味着复仇计划的搁浅。在之后的剧情里,虽然“戏中戏”已经证明了克劳迪斯的罪行,但哈姆雷特还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放弃了好几次可以杀掉克劳迪斯的机会。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哈姆雷特来说,“行动/复仇”已经失去了意义。他最终还是陷入“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涉及人类存在本体性问题的思考中无法自拔。

结 语

这就是我们对于这段独白的分析。可以看出,事实上,“to be,or not to be”的疑问既涵盖了“忍受还是反抗”的现实思考,同时也包含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思考。但二者是逐渐演化、不断深化的关系。“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思考正是“忍受还是反抗”的现实思考的深化。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杨周翰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赖干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4]秦伊楠,靳惠玲.《哈姆雷特》戏剧独白的功能与语用学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

[5]袁宪军.哈姆莱特“To be,ornot to be”的隐喻性[J].外国文学评论,2007,(2).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语境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有意义的一天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