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橙,崔醒群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009年,美国焦点公司与环球公司合作发行了根据尼尔·盖曼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亨利·塞利克导演的木偶片动画片《鬼妈妈》(又译为《第十四道门》和《怪诞随意门》)。该片以3500万美元的成本赢回了75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美国),并荣获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奖提名和安妮奖的多个奖项。
当代多元媒介的整合和衍生推动着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阅读文化向以视听语言为中心的视觉文化转型。一般认为,影视传播的功能性障碍小于文字传播,影视作品对欣赏者的能力要求较低。将小说《鬼妈妈》改编成动画电影,就是将糅合了恐怖元素的影音图像直接传达给观众。
影片《鬼妈妈》的形象元素主要包括环境设置和人物造型两个方面,其中环境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环境设置上,影片制作者始终致力于渲染一种阴森荒凉的气氛,给情节发展奠定悬疑惊悚的基调;在人物造型方面,制作者根据人物的年龄和身份(职业)特点夸张了他们的身材、服装、相貌,并着力突出了这些特点之间的强烈对比。
恐怖元素之自然环境。萧索的季节和恶劣的天气。首先,该片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由小说中的暑假调整到了寒假,这样就能利用雪、大雾、枯树等自然事物来呈现寒冷、阴森、捉摸不透并危机四伏的环境。其次,在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天气一直处在阴天、大风、闪电或暴风雨等恶劣天气里。卡罗兰一家租住的房子四周环树(枯树),远景是一片雾蒙蒙的具有水墨画效果的远山。这显示出卡罗兰一家所在的房子地处偏僻空旷,甚至是与世隔绝。阴沉、萧索、人迹罕至的自然环境为离奇恐怖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恐怖元素之人文环境。该片主要的人文环境是卡罗兰一家租住的老式大房子——粉红公寓,它以结构复杂、年久失修、空旷并充满神秘的角角落落为主要特点。美工组致力于把房子做老做旧——掉漆的墙壁,朽坏的围栏,潮湿的地下室,年久失修的供水设施以及住在里面的几个老态龙钟的怪异邻居。这座年代久远的房子像博物馆一样保存着以前住户的记忆,恐惧抑或悲伤,激发了探险者的强烈兴趣。同样,它的疏于打理也侧面反应了此地的荒凉,为离奇恐怖事件的发生创造了人文条件。
恐怖元素之人物造型。首先是蜘蛛女巫。蜘蛛女巫是影片中一切恐怖的制造者。她存在于神秘小门所连接的另一个世界,能够利用小孩儿的欲望将其诱捕,并以他们的生命为食。女巫的外形设计融合了蜘蛛和骷髅的主要特征,并配以金属质感的剪刀手、脚来强调她善于编织缝纫的特点。其次是纽扣眼。在女巫编织的世界里,所有人和动物的眼睛都是纽扣做成的。通过纽扣眼看到的世界冷酷、死寂而虚伪;换上纽扣眼,就成了女巫的傀儡,像布娃娃的一样任人摆布。再次是真假父母。女巫仿照卡罗兰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出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爸爸,另一个韦伯,另一个波宾斯基、史宾克和玛丽安。和女巫变成的另一个妈妈一样,这些“另一个”都以卡罗兰为中心,只做让卡罗兰开心的事。如果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抑或本来熟悉的人突然变得反常,这不能不令人有些毛骨悚然。
首先,恐怖元素之生活现实。现实生活中不乏残酷与无奈,好比阳光明媚的另一面必然是阴影。影片演绎了对诱惑、陷阱,衰老、孤独等成人化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另一个世界里史宾克女士和玛丽安女士像蝉蜕一样脱掉了衰老的外壳,当卡罗兰从她们手中取走象征着灵魂的弹珠时,她们扭曲着挣扎着疯狂地大叫着“小偷!小偷!”其实,时间才是“偷”走了她们青春的罪魁祸首。
其次,恐怖元素之真假难辨。邪恶和善良都带着一层面具,这是《鬼妈妈》想要表达的哲理。在卡罗兰的故事里,善良和邪恶都不是一眼就能分清的。例如,在东西方文化中黑猫都代表不祥,它们被认为是巫婆的信使,预示着厄运的降临。但是这个故事里,黑猫是一个绝对的正义角色。它机敏、睿智,经常给卡罗兰提供明智的建议,并屡屡救其于危难之中。它对卡罗兰说:“你们人有名字,因为你们不知道自个儿是谁;我们知道自个儿是谁,所以用不着名字。”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故事主旨: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辨别真伪,才能逃脱敌人的糖衣炮弹。
再次,恐怖元素之悬念叠加。不停的制造悬念是该片营造紧张气氛的主要手段。第一层悬念:森林空地上那口被掩藏在模板之下的深不见底的废井。卡罗兰捡起一颗石子扔进去,等了很久却听不见石子落到井底所发出的声音;韦伯说过,因为这口井太深了,所以从井底向上看白天也能看见星星。这口井到底有多深呢?它是谁挖的,挖这么深有什么用途呢?一系列关于深井的疑问,使卡罗兰百般无聊的生活掀起了一层涟漪。第二层悬念:韦伯在他奶奶的旧物箱里找到的迷你卡罗兰娃娃。韦伯奶奶和卡罗兰素昧平生,她是怎么知道卡罗兰的样子的,又是谁照着卡罗兰的模样做了这样一个布娃娃?第三层悬念:卡罗兰发现的神秘小门。当卡罗兰纠结于是否应该穿过神秘小门去探险一番的时候,韦伯、波宾斯基和史宾克女士都警告她小心即将到来的“危险”,但是每个人都无法指出“危险”到底是什么,因此卡罗兰只能依靠自己一步一步揭开谜底。
对于恐怖情节,我们既要研究它积极有利的一面,又不能忽视它消极不利的一面,一味的迎合或回避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何恐怖情节对当代少年儿童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能够让观众体验刺激,释放压力。和成年人一样,少年儿童对恐怖故事的需求源于人类的本能。人类本能会对死亡、黑暗、孤独等负面事物产生焦虑情绪,而观摩、演绎恐怖情节有利于人类对这种负面情绪的缓解和释放。郝晓芳认为“恐怖电影圆了观众所恐惧的噩梦,释放了人类心灵深处的焦虑……恐怖片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副安慰剂。”[1]紧张的学习生活和考试负担不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恐怖情节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能够让他们充分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切身感受的恐怖、惊慌与挣扎,从而重拾对相对平稳的现实生活的肯定与依赖,以达到派遣内心忧虑紧张和孤独无助的目的。
其次,是能够让观众猎奇探险并安全着陆。相对于司空见惯的现实事物,青少年对妖魔鬼怪、魔法灵异等想象出来的超现实事物更加感兴趣——越玄幻就越有吸引力,越离奇就越能激发他们的探险热情。恐怖情节毕竟是虚拟的,是仿照现实事物的表现形式创造出来的非现实事物,所以除了逼真的形式,恐怖情节并不能对观众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在新奇刺激的视听奇观里探险一遭后能够安全的回到原点,是恐怖情节广受欢迎的重要条件。
再次,是使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鬼妈妈》中有很多这样扣人心弦的情节,最典型的应属假结尾。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应采取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经典结构,而该片则在真结尾出现之前虚晃一枪,在观众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的时候突然笔锋一转将气氛重新推向高潮:卡罗兰在与女巫的游戏中获得了胜利。她解救了三个小孩的灵魂,找到了困住父母的水晶球,把女巫关在了神秘小门背后并带着钥匙成功逃回了现实世界。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已经结束。然而,当卡罗兰听着父母平静的鼾声安稳入睡之时却陡然发现搏斗中随着她一起落入现实世界的女巫的断手正在寻找那把能打开神秘小门的唯一的钥匙!于是卡罗兰必须重新投入战斗。假结尾使该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以恐怖、惊险和刺激为卖点的少儿文艺影视作品颇受年轻读者喜爱,家长和学者们随即开始担忧这种类型的作品会对心理和生理都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带来不良影响。《鬼妈妈》的问世之初也曾经历了一番从遭受怀疑到大获成功的过程。1991年,当《鬼妈妈》完成了三或四个章节后,盖曼带着这些已经写好的部分拜访了伦敦出版公司维克多·格兰兹的编辑埃文斯,埃文斯认为“这也许是他(盖曼)所写过的最好的东西。然而,问题是他是否意识到《鬼妈妈》无法出版。”埃文斯进一步指出《鬼妈妈》是一部“既指向孩子又指向成人”的故事,他还认为《鬼妈妈》对于孩子来说是一部“恐怖小说”,他不能为孩子们出版一部恐怖小说。[2]一年之后,盖曼把手稿交给了他在出版社埃文书局的编辑詹妮佛·何什。和当年一样,盖曼遭到了同样理由的拒绝,但是这次盖曼坚持让编辑把手稿拿回家让孩子们试读,结果孩子们非常喜欢并且没有被故事中的恐怖情节吓到,至此,《鬼妈妈》才走上了它的成功之路。
禁止滥用恐怖情节,杜绝恐怖故事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应该从创作源头抓起。创作者应该秉承职业道德,严守创作原则,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将恐怖情节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首先,要杜绝血腥、暴力和犯罪等现实景观的直接表现。给孩子创作恐怖故事的基本原则是吓人却不吓坏人,就像“过山车”一样在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旅程之后能够安全着陆。其次,在使用时间上有所限制。恐怖元素的出现会使观众产生紧张情绪,如果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释放,就会超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对恐怖的心理承受底线比成年人要脆弱得多,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承受心理压力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再次,适合孩子的恐怖故事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特点: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矛盾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何处理矛盾双方是讲好故事的关键。一方面,创作者要设置一个强大的敌人以衬托主人公的杰出品质。例如,卡罗兰果断的拒绝激怒了鬼妈妈,鬼妈妈一下子从和蔼可亲变成怪诞凄厉,面目狰狞。所有困难一起都堆到了卡罗兰面前:三个小孩儿的幽灵被囚禁在镜子后面,父母被绑架,而且她自己也岌岌可危、性命堪忧。王笠耕老先生在他的著作《小说创作十戒》讨论了设置矛盾冲突的构思方式,[3]给主人公设置巨大的困难,其目的是衬托主人公在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困难的程度又不能超出主人公的控制范围而使最后的成功看上去太牵强。总之,恐怖程度要和主人公(一般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平衡;困难的设定要和主人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平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娱乐安排和内容把关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家长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耐心陪同。孩子具有“泛灵性”的思维特点,一切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他们容易把虚构出来的恐怖事物和现实生活混淆。所以,当影片注明了需要家长陪同观看的时候,家长应积极配合,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分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第二,不可恐吓。成人有时会为了让孩子听话或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故意讲恐怖故事吓唬孩子。例如,晚上不睡觉会被大灰狼叼走,半路与陌生人搭讪会被虎姑婆吃掉手指。这样做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其因为害怕黑夜、声响而不敢单独睡觉,或者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第三,及时纠正。有的商家费尽心机,在故事里着力渲染打斗厮杀的场面,道具、武器和法术层出不穷,然后将故事出现的武器制成玩具谋取暴利,于是孩子们在这类故事的影响下变得好斗,不讲文明,没有教养。所以,家长应该对市面上的少儿文艺做精心筛选,并及时纠正孩子的不恰当的模仿行为。
少儿文艺影视作品不应该一味表现真善美而刻意回避假恶丑,合理运用恐怖元素有利于向观众传达完整的世界观。创作部门应该和家长联起手来,合力抵制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劣质动画电影。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未成年人的数量更是可观,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创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少儿文艺作品,仍有待于相关人员的研究和探讨。
[1]郝晓芳.恐怖片——人类心灵的渴求[J].东方艺术,2005,(6).
[2]Stephen Jones.Coraline:A Visual Companion[M].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9.
[3]王笠耕.小说创作十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美]尼尔·盖曼.杨玲玲译.鬼妈妈[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