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墙头马上》看白朴婚姻爱情观

2012-04-12 04:26景建军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千金爱情理念

□景建军

(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墙头马上》作为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在其人物性格上浓郁的喜剧色彩与情节上悲喜交加的艺术氛围里,彰显着白朴本人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取舍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有一定关系,但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他的性格更是关系密切。其间暴露的作者秉性和他的爱情与婚姻观,让我们从中认识到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文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内心纠结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

作品通过鲜明的形象和情节上跌宕起伏,俘获观众的心,矛盾冲突塑造了李千金倔强、果敢、泼辣的性格,与裴少俊自私怯懦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情节上也是一波三折:先是二人相识到相约,正在云雨交欢之时,被不识相的嬷嬷捉了个正着。无奈二人私奔到裴家,同居五六年之后,却被公婆指责,李千金被迫回家。而后裴少俊衣锦还乡,欲破镜重圆,却遭到李千金的冷嘲热讽,最后在儿女的苦苦哀求之下,李千金接受了回归。作品中,作者设置了既让年轻一代放纵了一把情欲,又让他们的婚姻“暗合姻缘”,让宗法理念和放浪情欲奇幻媾和。

一、作品中反映出作者善良忠贞的个性,创作上关注下层民众的感受

白朴,一生坎坷多舛。幼年即经历朝代变故和家庭离散的双重打击,与父母长期分散,被父亲的朋友元好问收养。元好问见其聪明伶俐,对其恩爱有加关怀备至,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他被疫病缠身,昏迷不醒,元好问硬是打坐怀抱他几天几夜,终于将其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元好问将自己为人处世的观念以及文学素养不遗余力地传授给他,让他得益匪浅,年纪轻轻便成为当地著名的青年才俊。看似寄人篱下却享受亲子般的待遇,这使他从内心里感到生活虽然充满各种变数,但人间的善良还是常在的,这是人生美好的一个基础,这也影响到他的戏曲创作。他后来在《墙头马上》并没有将尚书大人塑造成一个恶人加以大肆挞伐,而将戏曲的矛盾冲突的根源设定在“不知”,不知道李千金就是李世杰的女儿。李千金也不知道自己父亲与裴家有过婚约,一切冲突都来源于“误会”,并非哪个人故意为之。这就维护了白朴内心对人性本善的尊崇和信赖。

少年才俊,很早就被朝廷启用。然而白朴刚一为官就萌生退意——当年的蒙古兵烧杀掳掠,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伤害,如今夺他财产,杀他亲人的人成了元朝统治者,他无法排遣自己内心的深恶痛绝,更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父亲白华起初是金宣宗时期的枢密院判,后无奈中从宋又从元,忍受着“忠臣不事二主”之类的道德谴责,自怨自艾。他不愿意像父亲一样生存。这种心理在他的戏曲中也有所反映。忠君思想反映在爱情故事中就是矢志不渝、钟爱一生。《墙头马上》中,虽然裴少俊自私怯懦,放任父母将李千金逐出家门,但李一个人居家仍然坚守着这份情感,没有放弃。尽管最后死也不肯相认,可是看起初具备火一样的激情的她,并没有走出去。裴少俊考中状元衣锦还乡,重新找她,要求夫妻团圆,自然都是作者的忠贞理念起到决定性作用。

白朴一生对仕途的感觉应该和大多数元朝文人区别不大,元朝政府并没有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开辟更多的道路,随着忽必烈的死亡,蒙古帝国分崩离析,统治汉民族的元朝一开始就显出颓败迹象。跟着元朝统治者,没有什么更为光明的前途。再者,游牧文化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冲击,以及市井文化的高涨,导致传统伦理观念的弱化,俗文化亦随之走向繁盛。综合原因使得文人大多将自己的前途隐匿江湖、藏身市井,如关汉卿、白朴、郑廷玉、王实甫、马致远等人更是沉浸于钩栏瓦舍、风月红尘,创作出大量作品愉悦市井,同时为下层人士的郁愤情绪发出激情的呐喊。

李千金这个形象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李千金是唐朝皇室后代,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不可能冲破礼教樊笼,对性的渴望应该是朦胧的、美好的。哪有可能像这样直奔主题?白朴塑造这个形象可谓匠心独运,将风尘女子硬是嫁接在官宦人家,塑造出一个炽烈如火,无视礼法尊严,敢爱敢恨的出身高贵的李千金,与裴少俊自私怯懦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人物出现,在当时出现广泛的受众,影响极大。是因为当时社会普遍的理念已经发生变化,对这样的形象虽有褒贬,但大体不很反感,而暗中投合了人们对不受羁绊的性行为的渴望。所以不可否认有媚俗的嫌疑。

二、作品反映的作者爱情理想既脱俗又媚俗

对无拘无束的爱情充满艳羡。《墙头马上》裴少俊情感发端于对女主人公的性渴望:见到裴少俊后,李千金的心里又充满性幻想。而后以诗歌试探彼此,最后又以性行为作为爱情的最高形式。这种有悖传统伦理的行为,不管在现实中还是戏台上都不那么容易接受。因为他们不是玩游戏,是真正组成家庭,那么家人的意见就成为他们爱情最后花开花落的主要杀手锏。他们为了躲避这一命题,在后花园里竟然生活了五六年!这可以说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以及戏曲可以使用的必要的夸张手法所致,也暴露出作者对这种无拘无束的性爱的暗自艳羡。

爱情的最美好派对仍是宋玉才、潘安貌。现代影视作品中,塑造令人艳羡的理想爱情,其中的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皆是才貌双全。像乔达摩悉达多的爱情虽让人感动,却不能让人艳羡。《墙头马上》中,男女主人公首先是互相看见惊叹对方的美貌:裴少俊感叹“一个好姐姐”,李千金失声:“一个好秀才!”。对爱情对象的选择并不就此止步,以试探对方态度为目的诗歌对答成为表现才情的最佳方式。这样就将郎才女貌,或才貌俱佳的一对交代给观众。这种观念符合大多数人对爱情派对的审美要求,他们命运的起起落落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最美好的婚姻是既有一见钟情又有父母之命。最好是起于两情相悦,终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样的爱情理想在白朴的《墙头马上》体现得格外令人瞩目。二人在墙头相遇,一见钟情,而后玩起了二人世界,生儿育女,在后花园中生活了五六年。到后来裴尚书终于知晓,将其驱遣回家。如此感情甚笃的一对,受到巨大打击,这是两个人物的痛苦,同时更是观众的痛苦,甚至是白朴的痛苦。如果把此时作为戏曲结局,有悖于作者的初衷,更不能让观众接受。那么怎样才能既让传统的伦理接纳,又让两位青年有悖伦理的情感世界得到保存?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事情最后同时被人接受,需要创造性的思维。白朴使用的是或然性的方式:让他们父母之前就是好朋友,且提前有过婚约,只是二位年轻人不知道,这样就完成两个矛盾事件的奇幻媾和。这样的处理自然符合作者、观众审美理想。

矢志不移,忠贞不二。也许受到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也许是父亲的经历让他无法承受来自道德的巨大压力,他对于爱情的看法在《墙头马上》中表现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忠贞二字。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考上状元的会一步登天,如果没有婚配,那就成为万人追逐的香饽饽。裴少俊年轻有为,虽说有过婚姻,但已经算是离异。作者安排他衣锦还乡,然后重新找回原来的旧爱,是有深意的。一方面,这样的结局与原作《井底引银屏》的初衷背离,显示了作者对自由追求爱情的推崇——如果没有忠贞二字,所有的自由都会成为苦果让人备受煎熬;另一方面,表现作者的美好祝愿和爱情理想,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让作品更容易走向成功。

门第相配,出身相当。受时代观念的影响,古代戏曲中所传达的婚姻观念让人能够领悟到人们对出身的重视。男女双方出身相当,让观众的视线放在同一层面上,也符合大多数受众心理。《墙头马上》中,李千金贵为皇族,父亲李世杰和裴少俊父亲是至交。这都为他们的背离传统的情感搭上一趟宗法理念的顺车,这种“理所当然”的婚配,更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心态,从而使作品走向成功。

总之,从《墙头马上》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能够看出作者诸多的人生理念与社会整体理念的纠葛与妥协,也能看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仕婚理念在作品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让人们感受到藏于作品内的作者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大新.放浪情欲与仕婚理念的错位整合[M].求是学刊,2009,(3).

猜你喜欢
千金爱情理念
虎家“四千金”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不谈爱情很幸福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千金醉琴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