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1世纪被称作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前报纸、杂志,甚至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的许多领地都被网络、博客、微博、微信、MSN、QQ、论坛、贴吧等新兴媒体所取代。随着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基于新兴媒介所具有的交互、海量、超时空等特性所构建的新的传播范式开创了现代信息传播的新时代。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这里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1]广大民间人士(草根阶层)利用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捕捉身边的逸闻轶事,并在网络上发布,与大家分享。杂语式、对话等信息流通形式突破了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单向传输限制,形成了人类交际活动的新格局。
空间、博客、微博、贴吧、论坛、人人网、选秀活动和相亲节目的众语喧嚣,折射出新媒体传播中网络公民精神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高涨。当前网络上如火如荼的草根狂欢现象,正如同巴赫金笔下呼唤自由平等的狂欢世界,形象地传达了平民阶层渴望彰显个性,要求主体话语权,展现独立意识,反抗并颠覆传统秩序的强烈愿望。
狂欢化理论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重要文学理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这一理论被首次提出,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狂欢化的含义生发于狂欢节这一传统民俗。而狂欢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是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 在传统的狂欢节上,所有社会成员集体聚会,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在喜庆盛大的宴会、表演、舞会和游行中纵情欢乐,放飞心灵,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正如巴赫金所言:“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狂欢节是毁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日”。[2]巴赫金把狂欢现象理论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反抗霸权、建立普天同庆、自由而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他认为,狂欢节代表着民间文化、大众狂欢和自由、平等、民主的永恒精神。它意味着对官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交替、更新,开创了人类生活的“第二世界”,又称第二种生活,是与第一世界对峙的“狂欢节”时空。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是对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3]使束缚在等级秩序里的平民阶层可以充分获得主体话语权,大胆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这正是“狂欢”的实质意义所在。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就在其中生活,而且是大家一起生活,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3]
巴赫金分析了狂欢化的主要特征:第一,颠覆性,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潜在本能,推翻社会等级制度和现实规范的一切桎梏,重新建构自己的生存方式;第二,无等级性,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开放、自由而亲昵的相互关系;第三,民俗性,狂欢否定和动摇了宫廷文化的高雅和权威,是一种渎神式的、轻俗的、降格的美学立场;第四,解构性,用狂欢化的思维范式来审视和建构世界,把人们的意识从压抑的现实中解放出来,打破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总之,巴赫金的狂欢文化重建了开放的世界图景,以讥讽和插科打诨等怪诞艺术手法,揭示人的原始本性,为传统等级森严的旧秩序“脱冕”。
在网络媒体所引领的Web2.0时代里,网络传播以空前的影响力介入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当中,并为草根阶层构建了无限可能的巨大平台,通过各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实现了心理的宣泄、人性的释放和独立意识的充分表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形成一种和谐、随意、率真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精神交往。巴赫金虽然没有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但他所阐释的“狂欢化”理论正好可以解释这一社会现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作为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官方文化)的新媒体,以创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样态在人类社会震撼登场。它为人类生活开辟了“第二世界”,正如一位国外学者所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得到电子化延伸的身体居住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汇点上……”。[4]
MSN、QQ、电子邮件等一系列交流工具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与交往。它不但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互功能,还可以把零散的社会分子聚集在一个共通的平台内,实现群体性规模化的汇通互动。而随着博客和近些年微博的诞生,又使得原有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元化和大众化,建立起了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客户端更新内容或查看页面,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己为主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普通民众,包括弱势群体,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展现自我的生活,表达自身意愿。此外,自媒体时代所具有的播客、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独有信息下载和上传的功能,革新性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应用界限,在根本上拓展了单调的毫无活力的传输模式。人们不但能够自主选择信息,还能够将自己拍摄、制作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这些都加速了信息时代人们的个性解放、主人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提高。
新兴媒体迅速普及促进了大众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也为百姓成名建筑起一个广阔的平台。 当下电视、网络媒体上最靓、最火、最能吸引大众眼球的莫过于《我要上春晚》、《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百姓娱乐节目。李宇春、曾轶可、罗玉凤、芙蓉姐姐、大衣哥、中国版苏珊大妈等等这些草根名人也从轰轰烈烈的选秀与自荐形式的活动中脱颖而出,红透半边天。这股众声喧哗的民间狂欢文化潮流在近年来达到鼎盛,并得到了公众的热议和市场的认同。全民娱乐时代的来临打破了只属于官方和业界名人自上而下的媒体话语权,草根们在自媒体时代提供的百姓舞台上,彰显自身个性,喊出“哥自己就是名人”的霸气。草根明星的崛起意味着正统上层文化中的循规蹈矩趋于淡化,民众自我意识的张扬觉醒,在“游戏式”的狂欢中自由表达,以及从既定的社会阶层与身份秩序中的解脱,都充分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精神实质。
狂欢文化来自狂欢节这一民俗仪式。它本是以酒神崇拜为核心的民间节庆和游艺形式。自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手段和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现代的生存思维与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巴赫金笔下具有颠覆性的“第二世界”。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也正与“狂欢”要求的要素相互契合。
首先,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等新兴媒体基于其固有的传播特点,具有虚拟性和游戏性等显著特征。网络空间自身便是一个虚拟世界,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不公开自身的姓名、身份、职业,网上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任何情况。由于真实身份的虚拟,真实社会中个体之间外在的差距也一并被抹杀。这样每个网民都能不受拘束地自我表达,与网友进行零距离互动。另一方面,电脑、手机等工具为生存在激烈竞争与巨大压力下的人们提供了惬意愉悦的游戏式环境。畅游在娱乐新闻、群体聊天、恶搞笑料中的大众将理性暂时丢弃,体验了游戏般无拘无束的狂欢。这正符合巴赫金论著中体现出的、在虚拟空间的游戏中发掘人性本真的狂欢化性质。
其次,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前提是对两种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平民大众的常规生活充满了对权力的屈从与恐惧。第二世界则是民众在狂欢广场内,打破了身份和职位的界限,平等地交往,尽情地狂欢,真诚地对话,自由地生活。因此,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的内在属性与狂欢化要求的取消等级,在平等这一核心精神层面上实现了融合。在现实秩序掌控的世界中,人们过着身份有差别、地位有差异的有秩序的生活。而现实之外的“第二世界”则是对官控游戏规则的反叛,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关系。正如巴赫金所说:“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再生和更新。这就是狂欢节的本质,这种本质是所有参与者都活生生地感觉到的。”[5]
再次,网络传播中的自由性、开放性与狂欢要求的客观环境相吻合。狂欢生活是在“广场”上进行的。“广场”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场所,而且是大众性、民间性舞台的隐喻。网络传播的自由与开放的属性体现在每个网民自由地进行信息选择与交流,这使得网络传播与以往的传统媒体不同,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这种民间色彩满足了狂欢的大众性和民间化特征。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网络传播的具体表现符合狂欢化的本质特征。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和视觉影像两种传播手段来审视网络传播的大众狂欢。
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的草根阶层的话语兴奋构建了狂欢的重要内涵。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指出,不拘形式的狂欢语言是制造狂欢气氛和狂欢感受的关键,包括加冕与脱冕、易位与换装,改变身份、角色和不流血的身体攻击、打嘴仗,以及各种骂人话、顺口溜、神咒等等。[6]上述特征的话语生动体现了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充满了对传统秩序的颠覆性。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交流和传播中,在自由开放的背景下,“灰常”、“神马”、“浮云”、“有木有”、“给力”等一系列具有特定含义的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外包括博客、微博在内的各种网络文学则是思想精神下的话语狂欢。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逐年庞大,博客、微博已成为网络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既是思想开放的圣地,也是语言狂欢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语言是最彻底的狂欢语言。
另一方面,视觉性狂欢也以其丰富多彩的模式在网络狂欢盛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技术便利了各种形式的视觉狂欢。拍客们利用摄像机把天南海北极具特色的逸闻趣事搬上网络,并通过大众点击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目不暇接的网络原创小说、漫画和视频诠释了草根英雄通过艺术手段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的渴求,也成为大众暂时逃避现实生活的干瘪空虚的精神调味剂。同时,网民彰显自我个性的内心呐喊也通过照片或视频形象等形式呈现出来。贴吧、QQ空间、人人网、博客中的照片贴图数不胜数,充分反映了草根阶层追求个性解放,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强烈愿望。
自媒体时代下的狂欢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因为它体现了如下内在精神:
首先,传播主体的逆转降格。在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上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人仅限于那些具有特定身份的“权威”,他们将一致的官方话语自上而下地输出到社会各个角落。而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技术上的革新将人类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它使得草根阶层的自主话语输出与传播成为可能,形成一种开放性、娱乐性、多元性的精神状态。狂欢节的一项重要仪式就是给有演员扮演的国王加冕和脱冕。巴赫金将交替和更新的精神认为是狂欢式世界感受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7]”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传播主体的逆转、降格和由此带来的众声喧哗无疑是对传统传播范式的冲击、交替与更新,是超越传统官方文化,建立了独特的“民声”空间的革新力量,是边缘对抗中心的体现。
第二,主体等级的同一性和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中世纪的狂欢节是一年中民众最能张扬身心、尽情宣泄情感的节日。这一天,原被森严的等级制度束缚的人们暂时摆脱了世俗社会中的地位高低,以平等的身份,作为大写的“人”参与到狂欢之中。在这里可以进行自由的个体表达,无需畏惧现实秩序的控制打压。网络空间对于网民来说,犹如一个虚拟的狂欢广场,任何人不需要特殊的身份来参加,现实中的官员和平民的划分在这里不复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取而代之的是“网民”、“楼主”等称号。
第三,崇尚愉悦心灵、自由休闲的生存哲学。狂欢节是人民大众的节庆生活,在这里人们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等级、规范等,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狂欢节充满的诙谐、快乐的气氛。可以说,自媒体时代下新兴传媒的客观效果也契合了后现代社会中“娱乐大众”的特征。聊天游戏、电影杂坛、搞笑综艺、百科全书、小说漫画等共享资源取之不尽,它终结了传统乏味单调的娱乐方式,为现代人的“泛娱乐意识”提供了更宽泛的视野和资源宝库。例如,作为人们逃脱现实纷扰的“第二世界”,网络传播的多种应用和网站可以使人们不必在意距离的远近,愉快交友甚至相亲,豪无顾忌的交心,话语情绪都顺应自我意志,不再屈从让人小心翼翼的社会规则,找回真实的自己,觅到理想的知音,从而获得心灵上的释放与愉悦。因此,快乐的生活哲学与理想是网络世界所提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传播的精神实质与狂欢精神一拍即合,即追求着愉悦心灵、自由闲散的生存哲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时代的全民狂欢往往带来一定的人文困惑,加之监管的缺失可能导致自媒体时代走向行为失范与自我异化。非理性、盲目、失控的网络狂欢行为也可能导致精神与价值标准的迷失,一如“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马诺,以大尺度自我暴露积累人气的各类“宅男女神”,网络推手这一新兴行业的走俏等等。当前,信息暴力、有色视频、哗众取宠、网上谩骂、商业炒作、交易黑幕、网上行骗等负面影响伴着草根狂欢的大行其道而铺天盖地。这不但与巴赫金所提倡的真正文明的狂欢精神相背离,在反抗现实秩序的同时更建立了一套灰色潜规则。因此,人们需要以清醒的头脑、辩证的眼光区别对待自媒体时代的狂欢,避免过度狂欢可能导致的精神迷失。
现实社会中固有的权力、等级的划分使得草根阶层的声音淹没于主观的强大统治之中,而传播媒体的传播特性也决定了草根阶层作为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媒体作为人们生活的 “第二世界”使平民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成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表达心声、畅所欲言和自娱自乐的重要阵地。网络传播中的各种草根狂欢现象,极大地推动并影响着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体现了平等自由的民主精神和休闲哲学,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人们对无序狂欢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自媒体时代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增强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也让人们体会到此理论广大的包容性和经久不衰的思想光辉。
参考文献:
[1]自媒体时代[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029241.htm.
[2][俄]巴赫金. 诗学与访谈 [M].白春仁,顾亚玲,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俄]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李兆林,夏忠宪,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美]威廉. J. 米切尔. 比特之城:空间.场所. 信息高速公路[M].范海燕,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5][俄]巴赫金. 巴赫金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日]北冈诚司. 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 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俄]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198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