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中的应用初探

2012-04-12 04:14:35王欢欢张东明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归因罪犯动机

王欢欢,张东明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归因理论在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中的应用初探

王欢欢,张东明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归因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广泛重视和应用,罪犯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与教育学、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归因理论也应成为罪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文章概述了归因的基本理论,并阐述其在罪犯改造和心理矫治中应用的依据及价值。

归因理论;罪犯;教育改造;心理矫治;应用

归因是指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判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1]。归因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心理、教育、体育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罪犯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与教育学、心理学密切相关,因此归因理论也应应用到罪犯教育学及罪犯心理学研究当中。监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利用到罪犯的改造和心理矫治中,从而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提高改造质量。

一、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关于人们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在日常生活中会像专家那样按照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推论[2]。自海德以后,又有许多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归因理论,它可以分为归因过程论和归因效果论。归因过程论主要包括归因偏向、归因风格等。这一领域主要关心人们是如何归因的,以及人们的归因过程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归因的效果论主要是关于归因效果及其作用的探讨,它研究不同的归因引起了人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哪些变化,从而归因效果论为归因理论开拓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发展了海德的理论,在《从行为到倾向:人际知觉的归因过程》(1965)一书中,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对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是个人的内部因素还是情境因素,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研究发现人们在知觉和评判其他人的行为时,外部情境因素只得很少的考虑。这个理论认为在推断个体的外在行为到其内在属性的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倾向与特质性归因”和“意图性归因”两个阶段,原因推断的主要依据是“非共同效应”[3]。

(二)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罗特把海德那种划分原因的难度叫“控制点”。它是个体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知或定向,是个体的一种归因倾向[4]。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倾向于把行为的结果归结于努力程度、能力素质等内部因素。这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成为内控者。对另一些人,他们倾向于把行为结果归结于如运气、机遇、命运等外部条件或环境性因素。这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外部,成为外控者。内控者和外控者理解控制点的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三)凯利的三维协变理论

凯利的理论认为个体在归因时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1)特异性——行为主体的反应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2)共同性——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3)一致性——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凯利认为,对人类行为原因的分析是非常复杂的,如果需要推断他人行为的原因,在归因方面,就必须在相类似的情境中根据多种线索来进行。凯利在研究中提出了协变原则,即人们在归因时总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收集信息,如同寻找规律一样试图找出消音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并最终作出归因[5]。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而归因的结果有三种,即归因于刺激客体(刺激)、归因于行动主体(人)、归因于所处的情境或条件(环境)。由于该理论包括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被称为三维理论。

(四)韦纳的情绪动机理论

1972年,韦纳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内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稳定性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稳定性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后来,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即事件的原因是否是在个体的能力控制之内[6]。那么,从产生的不同结果来看,可以归纳为部位(内部对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和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这三种基本成分。根据这三种基本成分,韦纳创立了归因的三因素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因此这三种基本成分就可以组成8种不同原因的组合。这样就可以发现归因与行为和情绪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韦纳还发现人们的期待会受到归因稳定性的影响,归因的部位与控制性会对人的情绪造成影响[7]。

上述四种理论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归因理论,但他们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琼斯和罗特的理论重点在于探讨个体外在的行为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而且归因理论针对的是个体在某种特殊场合和特定时间下所产生的行为;而凯利和维纳的理论则不一样,他们关注的是在普遍情境下个体所产生的行为,对行为的归因注重的是当下的行为,而且比较的是当前的行为与以往行为和他人行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由此看来,后者所关注的信息会更加全面,适用范围更广。

二、归因理论在罪犯改造和心理矫治中的应用依据

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阐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情境中,归因对动机的影响非常明显,很大程度上归因决定着个体动机的强度,因而会影响个体行为结果的产生。通过归因理论可以对那些有明显问题的心理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知道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具有这个社区的社会心理,那么生活在同一监狱环境中的罪犯,也会有相应的社会心理现象——罪犯的群体心理。罪犯的群体心理由罪犯个体心理构成,但又不是个体罪犯心理的简单总和,它具有整体性。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又具有矛盾性。罪犯改造工作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8],深入的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监狱里的民警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情况要进行适当的准确的归因,尤其是对于表现消极的罪犯更应从其心理过程,改造情况,态度等方面进行探究,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其情绪低落、表现消极的原因。

利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和归因理论新的研究成果作指导,使用行之有效方法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与心理矫正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矫正主要是针对罪犯后天形成的不良个性心理,包括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律意识、社会态度等不良心理倾向[9]。矫正的目标是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归因理论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具有推动作用。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作为罪犯,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因不同的归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罪犯学习动机的影响

归因会影响罪犯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如果他们将学习失败原因归因为外部因素(教材难、干警教得不好),那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动机。反之,如果将成绩不好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就可以提高动机水平和努力程度。

(二)对罪犯期望变化的影响

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这种因素,就会增强以后行为的期望。罪犯如在改造中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会决心改过自新,并在实际中努力争取减刑,希望早日出去就学或从业;如果他们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就会降低对未来学习上成功的希望,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

(三)对罪犯情感反应的影响

罪犯在文化教育上的成功如果归因为内部原因时,那么他会从成功中体验到自豪感、喜悦感、满意感等;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如努力不够、能力差等),会产生内疚感、羞愧感等。但是,如果把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其情感反应都不如内部归因那样强烈。成功是外部原因时,成功的喜悦感也就不那么兴奋,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也就可以自我宽慰而不内疚。

(四)对罪犯意志行为的影响

经常性的外部归因,会削弱罪犯的意志行为,降低克服因难的决心与坚持性,从而容易产生随大流、看风向的心理倾向。行动则表现为动摇、易变,形成改造过程的曲折性。杨秀清等人在对服刑人员抑郁状态对自杀态度与内外控倾向的中介作用的探索中发现,抑郁状态与心理控制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越倾向于外控者抑郁程度越高[10],而经常性的内部归因,则会增强他们的意志行为,在改造中多能理智地控制感情,用正确观念去批判错误思想,用合法手段去满足正当需求,从而调动自身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三、归因理论在罪犯改造和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一)更好的理解罪犯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使改造和矫治工作更有针对性

在监狱中,罪犯受到各种监管和约束,其行为必然与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监狱监管的特殊环境下,罪犯的行为会受到许多硬性条件或者需要无条件服从的限制,他们的行为会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少。根据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发现,由于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行为具有高社会赞许性、趋同性、自由度低等特点,因此他们的外在行为多数不能反映其内在真实的心理。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罪犯入监前的个人心理特征,运用归因理论分析罪犯的归因方式和归因倾向,可以取得很多关于罪犯心理特征的信息。

有学者对少年犯的自我归因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正常少年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多做内归因,如将伤害他人的行为归于自己的内部情绪。而少年犯则相反,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寻找外部原因,多数会认为是受害者的责任,而忽略了自己的过失[11]。对涉毒女犯进行的自我归因的实证研究表明,罪犯通常会出现一些特有的归因偏差[12],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四个:⑴防御性归因(自我服务归因),涉毒女犯往往为了维护自己(包括家人)的利益而将自己的犯罪原因归结于偶然因素;⑵偏执性归因,罪犯多将犯罪行为归因于他人的错误或诱导,以及环境的影响;⑶宿命性归因,很多罪犯将自己的不顺与挫折归因于命运,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⑷义气性归因,一些犯人出于朋友义气或者为了与自己利益相关人的利益而做出偏差性的归因,或对真实原因进行刻意隐瞒。

运用归因理论,我们可以根据罪犯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将其归入不同的类型,从而更准确全面的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同一类型罪犯犯罪行为的特殊性,按照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改造,使改造和矫治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分析罪犯的归因特点及倾向,以便能预测其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维纳的研究表明,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⑴在内外因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会感到羞耻;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气愤。⑵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性因素,会提高以后工作的动机;归因于易变性因素,则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以后工作的动机。将失败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将会绝望从而会消极对待工作;但如果将失败归因于易变性因素,则会不服气,可能会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⑶在可控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但如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因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影响随后的行为动机[13]。

在监狱环境中,不但监狱民警会对罪犯的行为进行归因,罪犯本人也会对自己在改造中碰到的状况进行归因。不同的归因会通过动机的作用影响罪犯的行为表现。有研究表明:倾向于作出内归因的罪犯大多将犯罪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人格特征等稳定性因素,该类罪犯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自我评价低,行为动机弱,对待改造就会很消极被动;倾向于作出外归因的罪犯会将犯罪原因归结于受害人的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虽然不会降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但是这对于他们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是不利的,容易导致反社会性。那么,当我们通过了解在教育改造中的罪犯的归因特点,就可以预测由于归因倾向的不同所产生的动机和行为,进而更有效地预防罪犯在服刑期间的破坏性行为,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并确保监管的安全。

概括起来就是,在教育改造中,对于那些外归因特点的罪犯,要努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原因,防止他们反社会性人格的形成;对于那些内归因特点的罪犯,要努力引导他们多关心外部事务,缓解其“习得性无助感”,提高他们努力改造的动机。

(三)运用归因理论和归因训练的方法矫治罪犯各种心理问题,重塑其健康人格

归因训练是以归因理论为基础,使个体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学习某些归因技能,进而系统地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基本内容是:个体在对自身行为的因果分析中,会存在一些归因偏差,通过特定的训练程序,个体在其间会获得多种反馈信息,及时有效地消除归因偏差,进而形成积极的期待和希望,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消除不必要的困扰。归因训练主要有两种途径:误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误归因训练是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生理唤起状态下的认知干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而产生期待的归因。这一设想应用于心理临床工作中,在焦虑、失眠、抑郁、口吃、疼痛和吸毒等方面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再归因训练有三种常用的模式[15]:(1)团体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心理专家或受过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小组讨论,对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最终团体讨论的结果既是正确的归因。(2)强化矫正模式。就像塞里格曼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一样,在个体归因训练其间,对其所产生的积极归因及时予以强化,进而促使他们学习和更好地形成积极归因。(3)观察学习法。在归因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可以选择与自己相似特征的榜样,观察榜样在行为任务中是如何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进而提高受训者的自我效能感。人们对生活事件的错误的、不精确的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的产生,进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改善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就可以改变行为和情绪的同时,进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罪犯的反社会行为与其不良的归因方式有关[16]。

通过对原有的不良归因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归因训练训练,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就能有效减少罪犯的反社会行为,同时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改造的目的,重塑其健康人格。

[1]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

[2]Weiner B.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theories of motivation from an Attribution Perspective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0,12(1):1-4.

[3]Jones,E.E and Davis,K.From Actsto Disposition.[J].Advance in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y,Vol.2.London and New York:Academe Press,1965:222.

[4]Rotter J B.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A case history of a variable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0(45): 489-493.

[5]Kelley,H.H.The Processes of Causal Attribu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Vo1.28.109.

[6]Weiner B,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M].New York:Springer Verlage,1986.3-15.

[7]Weiner B.Intrapersonaland Interpersonaltheories of motivation from an Attribu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J],2000,(1):1-14.

[8]贾洛川.论罪犯改造工作的人本观[J].法治论丛,2004,(6):18-22.

[9]张龙.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归因与态度理论的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4,(4):504.

[10]杨秀清,蒋怀滨.服刑人员抑郁状态对内外控倾向与自杀态度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2,(6):1430-1432.

[11]冯春.犯罪少年心理特征调查与教育建议[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7):84—89.

[12]苏海莹,章恩友等.涉毒女犯自我归因分析及改造对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院学报,2007,(1):19-22.

[13]郭振芳.归因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7,(32):215.

[14]刘永芳,庄锦英,刘文渊.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J].应用心理学,1998,(2):50—55.

[15]王斌,马红宇.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0, (3):79-82.

[16]基斯·G·奥尔雷德.冲突中的归因与报复[J].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1):43-50.

The applica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in the reform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prisoners

WANG Huan-huan,ZHANG Dong-m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angzhou Normal College,Fujian,363000)

Attribution theory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since it was born,and was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education,sports,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Reform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offenders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So,attribution theory should become a part of the research on prisoner psychology.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attribution theory,and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attribution theory in the reform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prisoners.

Attribution theory;reform of prisoners;psychological treatment;application

D916.15

A

2095-1140(2012)06-0087-04

(责任编辑:左小绚)

2012-10-20

王欢欢(1987-),女,河南济源人,漳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张东明(1983-),男,四川乐山人,漳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归因罪犯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聪明的罪犯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