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保定 河北 071051)
儒家诚信观与高校的内化教育
杨 帆
(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保定 河北 07105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儒家的诚信行为标准,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公共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为个体道德的内化规范,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
儒家诚信观;内化教育;高校德育
“诚信”作为儒家道德范畴的“五常”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同时,诚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文化建设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领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特别是对于当前“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且意义重大。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中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尤其是对其诚信思想的阐述与应用,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对于当今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一种伦理型文化作为其基本样态,这种伦理型文化所强调的正是道德伦理。道德概念,是个体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共同的秩序要素、规则要求和共同的社会实体性诉求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的东西,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修炼与感化;这种感化正是来自于作为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内涵,体现与表达的正是社会实体中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规范、秩序与规则,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修炼并内化这种伦理精神,达到个人道德的实现,是个体人格的升华与存在目标。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汉代董仲舒后,儒家道德体系将“信”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公认的价值标准。《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了16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P21),“信”为儒家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P73)孔子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讲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所侧重的是性善的理念与自主自律的精神,所谓“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信”是训练人诚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本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结交朋友的准则,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P52)(《论语·公治长》)这是君子的志向与做人的努力方向。儒家思想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为政的基本要领,而三者之中,“信”又最为根本,是足食、足兵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权存在的根本意义。同时,孔子还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P126)儒家另一部经典著作《中庸》中,对于“诚”的阐释则更为实际,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对于“信”的外化与扩展。《中庸》中“诚”字出现了24次,其实际含义重点表现为:一方面,“诚”是指诚心,至诚之心。指出了诚心与究明事理和教育感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诚”作为一种自然法则和规律,表现为“诚者,天之道也”,将诚上升为形而上的伦理本体,赋予了“诚”更高一层的意义。“《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与信可以互训,诚即信,信即诚。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诚信一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言必信,行必果”。[2]
儒家的诚信行为标准,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公共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为个体道德的内化规范。《论语》中的“主忠信,行笃敬”,对“信”德的要求是对待每个人笃信的道德信仰,无以怀疑,唯有践行;同时,作为社会性公德,在维持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方面,《论语》又提出为“长者讳”的思想,用以维护德政的权威性。《中国青年报》所报道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一项对“90后”群体价值观的研究报告称,90后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寻求自我认同。“通过调查数据,研究人员试图在社会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中,挖掘‘90后’各种行为和态度背后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人不同,‘90后’的价值体系中,利他精神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个体、寻求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他们推崇的是互惠;他们眼中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战,而是一种在当前社会下如何互相协调,彼此借鉴互补,将自己的优势和利益最大化,从而达成共赢的局面”。[3]而当今大学生群体,绝大部分是属于90后,对于他们的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对于他们的诚信教育感化过程,也就更应该突出强调个体、自我认同的价值观。
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必然会遭遇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他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主体,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培养人格,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环境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客观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反过来环境是由实践着的人来创造的,儒家教育者很注重环境在德育中的作用,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育人功能”。[4]
唯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其意义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意义世界的建构,是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中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对任何德性和任何伦理精神来说,意义世界总是核心。意义世界是道德所以成为道德,伦理所以成为伦理的核心构成”。[5]在儒家诚信思想的内化教育过程中,努力将意义世界的道德元素内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其根本方向是对于大学生诚信思想与诚信行为的养成与建构。
大学的教育目的,从传统的人文君子教化角度看,在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强调的是传道与授业的并重。道,作为传统伦理教育的根本,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重要前提,正所谓“谋道不谋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这里的“道”所体现的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道”放在首位之意,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学者使命感的认同,关乎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大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提供一个谋生的手段,不能仅仅是把学生单纯地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如果在唯经济论、唯利益论的驱动中进行,只能教育出麻木不仁的社会危险品,而毫无意义与德性。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诚信思想已经被提及很多,但是归根结底需要整个大学的教育系统对于诚信观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认同与把握,实现大学生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这种养成与建构,是对于诚信内化教育的最深刻的体现,它不是外在的强加的东西,而是成为大学生由内而外的人格体现,表现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人格塑造的主要内容,最终形成具有习惯性、内在性的道德品质。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阐释,还是儒家诚信观对大学生内化教育的分析,都表明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其所反映的问题与表明的意义在于,诚信不仅仅是人的一种优秀品质,养成这种优秀的品质与建构诚信德性的过程,本质就是成就优秀的人格。因此,大学生的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就是造就优秀的大学品格与人格魅力的过程。“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6]诚信的涵养与培育,一方面是靠教育的启发与诱导,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根本的方式,是靠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维护;单纯的外部机制,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根本问题的解决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而非单纯的外在制约。儒家一直将个人的修养作为成人的重要内容,其逻辑过程是个人的内在诚信理念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观的建构。
然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使经济因素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的教育模式与理念也日益与经济、利益相关联。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的诚信教育、儒家的传统诚信思想必然遭遇经济大潮中各种利益的撞击与挑战。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之口,反复追问: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利益,道德将会怎样?诚信将会怎样?现代社会被市场经济推向高度的世俗化领域,大学这座象牙塔也难免沾染着利益与金钱的气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展开与探讨被各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又被以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如今,我们追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梳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儒家诚信思想,正是希望能够建构一种普世的道德真诚,来与经济的发展、人格的培养实现一种融合。不是将传统的儒家诚信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立,不是将儒家的诚信思想放入大学德育中去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大学生对于传统儒家文化、儒家诚信观念的认同,实现自我诚信观念的养成与建构。因此,不论是当今诸多高校开设传统文化素质课所传授的儒家诚信思想,还是高校、社会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解读与传播,其最终的目的是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并成为其个体人格。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唐珊石.儒家诚信观与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89-91.
[3]方奕晗.“90后”调查:数据里的鼠标一代[N].中国青年报,2011-12-06.
[4]赵春华.论儒家德育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2007(9):90-91.
[5]樊浩.“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5-22.
[6]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 赵晓洁〕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教育;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当代大学生从总体来看,各方面素质都很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里仅列举几个方面:
心理素质较差,情绪容易极端化,言行偏激,意志薄弱,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遇到挫折,表现得感情脆弱,常出现孤独、压抑甚至自闭等问题,缺乏对挫折的耐忍力和超越力。人格修养缺失,语言粗鲁,举止粗俗,不懂礼貌,行为不文明,不懂得做人规范,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纪律观念淡薄。处世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对而言,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在校期间只致力于专业学习,知识面狭窄,不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忽视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对那些与就业无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缺乏兴趣,关心的是毕业后的就业,怎样能够迎合企业和社会的专业需求。
理工科专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实用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侧重于职业性和实用性,但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人的技术价值的发展而忽视人的自我价值的完善。理工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教育目的仍然应该首先建立于培养具有自由人格与和谐发展的人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在某一个专业方面发展为科技人员。
高、新、精、尖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依靠的是理工科高校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应用上的弯路,我们必须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这不仅对其自身全面成才、而且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文教育备受关注,这方面的文献数量巨大,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人们使用的一些有关概念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明晰的界定。因此,进行人文教育的实践首先要对它的内涵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把握。
我们确定“人文教育”这一概念,关键在于把握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品质。“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习得、养成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求真、从善、爱美,使学生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核心的教育。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文教育内涵,我们有必要对另外两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作出解释: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是指个体把人文知识与思想品格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是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总体表现。简言之,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通常所说的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人文素质既受到科学素质的制约与影响,也决定着科学素质的水平。依据素质的划分,教育相应地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通俗地说,科学教育学习“做事”,人文教育学习“做人”。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是一个值得特别强调的术语,是指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中对人的主体地位、存在价值与世俗欲求的肯定与尊重,它尊重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向往人际间的相互协调与帮助。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简言之,人文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和思想态度,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和本质。可以说,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实现人文精神。
鉴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非常有必要在大学阶段继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下面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探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人文教育实施的原则人文素质培养应遵循一些原则,其中以下两条特别值得重视。
1.语文学习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人文素质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的,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也是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同时发生的。应该认真地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来感悟和体验人文精神,而不是脱离课文语言空泛地讨论和阐释人文精神。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分割成两个教学过程,这就等于把人文教育搞成附加的外在的东西,这样的人文教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而语文训练离开思想内容,为训练而训练,也不会有多少效果。
2.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
人文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强调自主建构要摒弃灌输,灌输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强制,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这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理智能力的轻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不能用灌输的方法,也不能用速成加工的方法,我们必须掌握引导的原则,即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感染。语文课的人文教育重在感化引导,其中内涵的人文精神靠学生在与阅读材料的亲密接触中领会、体验,在反复吟咏中品味、感悟,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中顿悟、升华,在不知不觉中完善自己。
(二)人文教育实施的策略
1.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
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人文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法就是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这种教育作用是无形的。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语言举止有意无意对学生都在起作用。因而,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增长学识,提高能力,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他的知识和技能,还有他的情趣和情操。教师首先是以人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不可能是一个完人,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无可信赖的威信,教师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榜样的特殊意义,经常反省自己,完善人格。
教师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爱学生上。教师爱学生,就要全面关心学生,既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现在,也关心他们的将来。教师爱学生,要关心全体学生,无远近、无亲疏,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学习自主权。教师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兴趣、爱好与特长,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友爱之心,使他们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对未来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2.充分发挥教材的人文内涵
《大学语文》课程使用最广泛的是由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至1981年第1版开始,使用已经有30年,使用的高校范围之广,发行数量之大,为同类教材之最,深受全国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该教材的最新版继承了前几版教材编写的长处,全书以经过反复筛选的古今中外经典文本为实体,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同时这本教材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加凸现了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特别重视人文教育。
最新版教材共选入我国古今中外优秀经典作品89篇,在结构模式上,不再按文学史顺序或文体分组排列的方式,而采取根据作品实际内容或特色相对组合的方式。全书共建构组成12个主题单元: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诗意人生。这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优秀篇章的集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内蕴的人文资源。每个单元导语对人文内涵都有一个意向性的阐释,都紧紧围绕着人格塑造的中心而展开。从每一个主题单元到每一篇选文都紧紧围绕一个凸显人文关怀、关注精神成人的主旨,满足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材12个单元所呈现的高质量人文资源,均以人的生命与发展、人的需要与追求、人的自由与创造为主题。
教材这样的体例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高营养的精神食粮,是培养人文素质极佳的载体,便于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传承文明、丰富修养的教育,有利于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精神。凭借教材文化的熏陶沐浴、内化吸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成陶冶心志、净化灵魂和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楚廷.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原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2]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肖川.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J].教师之友,2004(2):51-53.
[4]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Abstract:At present,there is some trouble in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calls for Humanistic Education,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heoretical premis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This article advances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developing humanistic qualities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llege toda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humanistic education;measures
〔责任编辑 赵晓洁〕
Confucian Concept of Honesty and Interna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F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Hebei Finance University,Baoding Hebei,071051)
Confucian cultur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Good faith is one of the core subject of Confucian culture.It reflects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One side,Confucian Honesty behavior standard is public social order of ethical entity.On the other hand,it is the individual moral internalized norms.The integrity of the ethics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fucian view of honesty;internalization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llege today:Background,Principles and Measures
YANGMi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 and History,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G643.1
B
2012-06-28
杨帆(1982-),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思想道德教育。
1674-0882(2012)04-0098-03
中图分类号:G643.1
A
收稿日期:2012-05-08
作者简介:杨明(1971-),男,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文章编号:1674-0882(2012)04-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