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翌鸣,黄日强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在当今世界,人们普遍认为学校职业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其实不然,人类社会早期的职业教育采取的是学徒制培训模式。无论是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还是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模式,都是在学徒制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是如何在学徒制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作为当今世界三大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特别是采取这一模式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又有什么优点?这是每一位企业职业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了解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是在学徒培训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徒培训制是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产物。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公元18世纪中期,都属于手工业生产技术阶段。手工业生产技术是一种经验型的技术,它们是工匠们实际生产操作和传统常识的集合。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生产技术只被一部分人所掌握和垄断,生产技术的传承必须也只能专门进行,于是,生产技术的传承最初只在拥有某一技术的工匠家庭内部专门进行,这就是学徒培训制的最初形态。最初形态的学徒培训制是父亲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由于它已经确立了严格的职业世袭制,所以,父亲对自己的儿子传授职业上的技艺和秘诀是理所当然的。随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产生了职业分化。为了生存和竞争,工匠们不能单靠自己孩子的力量进行工作,他们只有把一部分技艺传给别人的孩子,才能保持足够数量的手工业生产者。这样,原始的学徒培训制度就逐渐演变成为一般性的制度化了的教育形式。
学徒培训制度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手工业行会成立之前,学徒培训制度只是作为一种私人的习惯而存在的。随着手工业行会的成立,学徒培训制度才逐渐具有社会性质,最后完全置于手工业行会的控制之下,学徒培训制盛极一时。学徒培训制具有一定的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学徒培训制适用于以分类细致的手工业技术为主要内容、以经验技巧为主导成分的技术的培训,其学习形式主要是模仿和工作体验。这种特殊形式的“职业教育”完全以手工业生产需要为出发点,其培训场所即生产作坊。如果把那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组织看做是企业组织的萌芽,那么我们也可将学徒培训制看做是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萌芽。
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行会受到严重冲击,学徒制培训模式开始渐显衰势。从18世纪起到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由手工技术转变为大机器,极大地撼动了学徒制培训模式的基础,加速了学徒培训制度的崩溃,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模式逐渐被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和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取代。
在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模式崩溃之后,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逐渐在一些国家应运而生。这些国家产生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日本作为当今世界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产生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原因有二。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实行的最基本的劳动用工制度,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从正式录用之日起工作至年老退休之时始终是同一企业的一员,除劳动者自身原因外,中途企业主不会无故解聘员工。终身雇佣制的实行,使得企业雇佣的是员工“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力[1]。因此,日本企业相当重视培养技术人才,尤其是培养业务骨干,而不用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担心企业培养的员工在成才之后会跳槽或被别的企业挖走。终身雇佣制作为日本最基本的劳动用工制度,为日本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社会对“能力”有独特理解,其中以日本学者岩田龙子的“能力观”较为典型。岩田龙子认为,所谓“能力”存在“实力”、“能力”和“素质”等三种含义。所谓“实力”,是指特定领域内通过训练和经验取得的、能够即刻表现与发挥的技能与专长,即具体能力;“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任何一种训练都能获得的未分化的、基本的能力,即一般能力;而“素质”则是指一个人通过某种领域的训练而开发出来的潜在能力,即天赋[2]。对于上述三种含义,日本人更强调第二种含义,认为日本公民只要具备第二种含义的能力,则做什么都会成功。日本经团联认为,作为个人东西的能力(胜任力),关键在于个人在不同的工作中运用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在日本,企业界普遍认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不可能在学校得到培养,学校只能适合于培养“可培训的能力”,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只能在企业、在工作中加以培养,逐步形成。
日本企业深受上述能力观和职业能力养成观的影响,企业主在招收员工时所持的态度通常是:应当招收“一般能力”强的人,而不是立即可用之人。因为“一般能力”强的人通过在企业、在工作中的训练,可以被任意造就,从而适应企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变化。注重“一般能力”,招收“一般能力”强的人,是日本企业人才录用观的基石。职业能力只能在企业提供的长期有计划的训练中加以培养、在工作中逐步形成,是日本企业职业能力养成观的基点,由此促成了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在日本的必然兴起。
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其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办学主体当然是企业。这一点在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本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当属企业职业教育的发达。日本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十分重视企业职业教育,它们把企业职业教育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丰田公司、日立公司、松下电器公司、三井不动产公司、东京电力公司、大荣百货公司等跨国公司都相当重视发展企业职业教育。这些跨国公司均举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如日立工业专科学院由日立公司举办,丰田工业大学由丰田公司举办,松下电器工学院和松下电器商学院由松下电器公司举办,三井不动产公司开办了不动产大学,东京电力公司开办了东电学园大学部,大荣百货公司开办了大荣流动大学等。日本不少中小企业也依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联合或独立举办研修所或职业学校,用于对企业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
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所实施的职业教育是在企业与雇员签订的雇佣合同的框架内进行的。例如在实施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日本,对企业主体的职业教育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企业与雇员签订的雇佣合同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依据与框架。培养与企业有关的技术力量成为日本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指向。依据教学目标指向,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有灵活多样的企业岗位培训,也有多种类型的企业车间训练,还有严格组织的企业课堂教学。依据教学目标指向,传授内容丰富的职业知识,既包括企业相应技术岗位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知识,也包括企业相应工作岗位的生产技术知识。
企业实训是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使学员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他们将来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在企业实训中,又以岗位轮训为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例如在日本,岗位轮训的建立基础是作为劳动作业形式的“弹性工种结构”,而“弹性工种结构”则是根植于日本终身雇佣制度这一基本的劳动用工制度中的。其具体的内容就是,雇员进入企业之后,其工种并不细分固定,而是被频繁地从企业内部的某个技术岗位调到另一个技术岗位,这就为日本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岗位轮训提供了前提。通过“弹性工种结构”劳动作业形式之下的岗位轮训,日本的新雇员能够学习不同岗位的生产知识,掌握不同岗位的生产技能,尤其是能够了解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不同岗位之间的生产关系,能够以生产全局的视野参加班组、工段的具体工作,从而使生产流水线上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日本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岗位轮训使得日本企业雇员的生产作业的内容、范围、顺序和生产作业的循环时间、岗位组合等都在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日本企业的雇员必须不断学习那些变动性强的岗位知识,通过不断训练掌握那些变动性强的岗位技能,久而久之,熟练掌握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就成为日本企业雇员的共同特点,从而“多面手”在日本企业也就普遍存在。应当说,在日本“弹性工种结构”基础之上的这种岗位轮训制度对确保日本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质量和为日本经济的增长与快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企业主体职业教育以企业雇员为主要对象,职业教育与培训贯穿于企业员工的一生。企业雇员从进企业时开始,直到退休,要不断地接受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这是在终身教育条件下的当今世界,企业主体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例如在日本,企业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目标,对企业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企业文化和新技术培训,以实现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适时引导员工向顾客、向竞争对手、向科学技术和向环境学习。学习一切成为日本企业员工的座右铭[3]。正是在这一座右铭的影响下,从入职之日直至退休,日本企业员工都在不断地接受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职业技能、企业文化和新技术培训。目前在日本的企业里,企业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的雏形。
在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办学主体。实施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基本上是由企业来提供的。按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际需要,企业的一些生产车间和经营场地成为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场所,企业的一些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成为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设备,企业的一些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成为承担教学与培训任务的师资。
正是由于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办学主体,实施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上来源于企业,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开支就必然减少,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财政负担也就会减轻,这在具有发达的企业职业教育的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
企业主体职业教育以企业雇员为主要对象,培训对象指向企业的全体员工。实施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上自企业的最高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科技人员,下至企业的一般职员、新参加工作者,各层次人员都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对象,以努力确保企业中的人才在一个时期内,不会丧失对市场经济变化的适应力。这是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一大优点,也是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对企业员工的最佳礼物,更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大福利。对企业员工来说,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既是企业重视他们、留住他们的一种信号,更是企业员工利用企业资源提升自己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本企业员工实施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教育,既是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更是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的一大优势。例如日本,尤其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许多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员工的智力上,只能算是“一半的教育”,而另一半更为重要的教育是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即营造出“让伦理进入企业,让心灵进入工作场所”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日本,包括企业精神养成、企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在内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一种思想意识的“企业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生产、经营和管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企业精神”的培养形式在日本企业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服务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改善劳资关系和培养忠诚的企业员工这个中心。
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安置,是当今世界,尤其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就业安置在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模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模式中,只要职业学校招进了学生,这些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就业安置。而实施企业主体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对象都是企业员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在企业与雇员签订的雇佣合同的框架内进行的,因而他们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束后,不存在就业安置问题。
[1]黄日强.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为何颇具生命力[J].中国人才,1996,(12):54—55.
[2]Lauglo.J.&.Lillis.K.Vocationalizing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rtive[M].Oxford:Pergarnon Press,2002.
[3]陈俊珂.日本企业职业教育的三大特点[J].中国成人教育,1997,(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