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静
(河南省团校,河南郑州453002)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团的十六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了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参与和促进制定政府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承担政府委托的青少年事物。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力量,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大力发展青少年公益事业,为青少年服务。”这为各级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的多元治理模式正在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职能正在逐步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从大量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退出,这就为共青团等广大社会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当前社会背景下提出的重要社会建设任务,也是摆在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道全新课题。发挥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党和政府对共青团的期望,也是社会各界的关注,更是广大青年的要求。
当今,以非政府组织(NGO)为代表的第三部门,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同基层紧密衔接、高效便民、创新灵活等特点,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成为当代社会协调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在我国政府的部门的职能设置中,没有专门的青年工作机构,无论是在规定的职能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共青团都担负了相当数量的政府职能[2]。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围绕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教育、引导、服务青年群体,属于我国非政府部门的群团组织。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体系也由传统的单一职能模式逐步向现代的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多元模式转变。在依法行政、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成为包括共青团组织在内的复合型社会团体的重要职能之一[3]。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原则,紧跟党的重大部署,发扬共青团服务大局、勇担重任的优良传统,发挥组织网络健全、联系青年广泛、社会动员能力强等优势,把广大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不仅是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格局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团的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共青团在实际社会生活里已经承担着青年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职能,共青团具有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和优势,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宗旨[2]。共青团组织的开放性,使其与青年群体具有良好的自然关系,其覆盖面达到了行政区域内的所有青年,为共青团参与青年事务的公共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更容易从分析青年需求入手,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时公共服务的盲区。
共青团面向青少年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这关系到全体青少年的共同利益和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利益,也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共青团通过承担政府青少年事务,进一步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既保证青年思想的先进性,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充分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创新,大大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这既是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创新的主要内容,又是共青团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由于社会转型,青年群体结构的多元化和青年需求的多样化,导致青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从而引起青年与社会、青年各种群体之间不和谐的因素加剧,为共青团的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引领广大青年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当前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任务。面对当前青年群体需求多样化和群体分层的情况,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保证青少年思想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共青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激发团组织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载体和路径。
共青团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其在社会运行中承担着非政府组织的职责,应从多方着手,拓展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提高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增进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果。
政府在青年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在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中没有专设处理青年事务机构的情况下,共青团承担着政府委托管理青年事务的责任[2]。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做好青少年事务,深化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水平。
在管理青少年社会事务中,要强化服务职能,把服务青年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来打造团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要扩大组织覆盖,努力建设以团组织为核心,青联、学联、青年中心等青年组织为载体,以青年社团、俱乐部、虚拟组织等为补充和延伸的青年组织网络;要建立专业化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管理队伍,面向青年的现实需求和特殊困难青年群体,探索创建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为青少年维权、生存、就业、创业等提供长期的、有效的、社会化的、专业化的服务。
面对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现实,共青团的工作理念要加快实现以组织为本向以青年为本转变[4]。要始终跟党走在时代前列,找准着力点、形成聚焦点,将共青团工作有机地融入党政工作体系和社会工作体系之中。要把团的工作放在党政工作大格局中去谋划,紧紧围绕党政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社会公共需求,主动出击,尽力而为,通过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自身建设的创新,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年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青年发展统一起来,用真正的代表和真心的维护为党赢得青年。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实践的新发展,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培养国际化视野,不断推进工作观念的现代化;主动关心青年的新需求,主动引导青年的新时尚,主动适应青年的新品味,使团的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贴近时代,不断推进团的工作内容、方式、手段的现代化;强化资源意识,增强效益和质量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坐标,以社会为舞台,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的富有活力的工作新机制,不断推进团的管理的现代化;倡导学习,鼓励思考,以丰富有效的学习活动塑造团队精神,提升全团素质,把团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服务型组织、核心型组织。要把加强对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作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4]。要把团组织建设好,重点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工作,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将广大青年凝聚在党、团组织周围。
在当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中,团组织要争取先机,找准定位,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逐渐形成以党和政府支持为核心,以各类青年组织为依托,以社会各界协作互助为基础,以建立阵地、基金、网络和队伍为基本内容,形成功能、手段完备和富有成效的社会化互动体系。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水平,继续开辟志愿者服务领域,拓展服务途径,寻求多元资源的注入,运用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等方式,积极构建社会化运行机制,凝聚各种社会力量,根据青年的需求,积极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青年工作,建立社会化支持体系,根据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引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所需的目的。把团的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争取政策资源[5]。整合青联、青企协、青基会、青年宫、少年宫等多种渠道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与企业、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共青团组织应把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作为实现共青团事业新发展的重大契机,从社会组织管理、社区功能建设、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社会心理干预、社会管理人才培养等角度,积极探索共青团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共青团要抓住机遇,乘势而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工作载体,提高团组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将党团的正确主张转化为青少年愿意接受的语言,以此来动员引导广大青少年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推进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为共青团搭建的全新平台,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当前,共青团组织只有主动承担、积极行动,不断探索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共青团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自身事业的新发展。
[1] 蒋惠敏.中国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共青团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探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3).
[2] 陆士桢.共青团与政府青年政策与实务[N].中国青年报,2006-07-19.
[3] 王峰.关于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 严妍.构建和谐社会与共青团工作创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5] 艾理生.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