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明 余立风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北京100035)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谢永明 余立风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北京100035)
本文从生态文明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本质出发,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这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生态文明和尊重自然的认识,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综观人类文明史,上溯到人类古文明,以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隐含着生态文明。人类发展到今天,文明不仅仅是名字含义,而是实实在在体现于人们日常社会活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对外交流、政治文化中,文明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形态(物质和精神)。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是这种形态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文明是人类发展繁衍历史长河中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表征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
从文化渊源中我们可以了解人与自然之关系,所谓“天人合一”,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理。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主张仁者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道家认为天地人生“本是同根生”;佛教视万物为“灵性”之物,与人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西方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的古希腊出现文字开始;而中华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经天纬地”为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照临四方”为驱走愚昧,属于“精神文明”。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们依赖集体的力量得以生存和发展;农业文明历时一万年之久,主要得益于铁器的出现;工业文明则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起源于18世纪英国,历时三百年。从要素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发展看,文明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分布看,文明具有多元化,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从文明性质来看,它代表不同时代的进步和创新,如社会文明和科学文明。无论是原始文明,还是农业、工业文明,都反映和刻录了人类在不同时期生存发展的文明进步足迹。
社会文明则是人类总结各个阶段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普遍接受的文明形式,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从宏观上讲,它的内涵包含了人类对宇宙天体与人之关系的认知、人类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社会体制、生产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和精神面貌等;从伦理学角度,它是社会体制和社会行为的集中,人类生存发展的道德行为;从科学层面体现了科学决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持续、行为自觉和公众参与等,体现社会系统的和谐程度。它是人类生产、消费、繁衍、传承和发展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生态文明内涵是,按照自然客观规律从事人类活动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在生存、发展和繁衍过程中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标志着人类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宇宙的过程。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就对生存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1962年的《寂寞的春天》、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和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都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提高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首次环境大会,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充分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上述不同时期的发展步伐形成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也见证了人类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
可持续发展体现三项基本原则,即: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今世界仍然有占世界1/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阻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力,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可持续性原则是在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来具体体现,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持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由于世界各国社会、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共同性原则作保障。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提出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是有差异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道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相辅相成的。在实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时,需要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以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起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前言中写道: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始终贯穿共同性原则,如1992年环发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上述三项基本原则。
综上分析表明,可持续发展本质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道路。它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体系,既要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又要做到节约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使子孙后代不仅能够安居乐业,而且也能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精髓是“可持续”,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资源持续利用、环境得到保护、社会获得文明、人类在健康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条件下获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从生态文明内涵还是从生态文明本质,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生态,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共存关系的状态描述。自然生态则是根据自然法则、不加任何人为干预的自由自在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干预和影响而改变了这种规律,人类把这种自然生态融入人类生存发展范围内,这种融入的过程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文明”。从生态定义出发而形成的生态文明,不言而喻,是与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自然规律而获得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物质和精神;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达成平衡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繁荣的基本宗旨的人文伦理体系。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文明是人类在生存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方式。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文明形态。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各个阶段;从人类生产方式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学文明等,生产方式主要体现了以物质为中心的文明,是以提高物质生产能力为前提;而社会形态主要体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具体表现在社会行为、道德、传统礼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等,属于精神需求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既有主次关系,也有内在联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生态文明的参与者,也是生态文明的推动者,推动生态文明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既要求人类尊重自然、敬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又要求人类自觉、自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态观。在概念上与人类经济发展相协调,在行动上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社会法则和体制制度规范了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实践。
衡量生态文明主要是通过指标体系来实现,这是生态文明实践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因为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一项理论、政治和科学的重大任务,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时间、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的过程。目前,我国有相当的城市和地区正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由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在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这种不平衡和差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城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需要,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应当包含其共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食品安全、文化产业、生态环境伦理和社会制度保障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推动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鼓励绿色消费,提倡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的投入;对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布局进行了有效的调整,能源消费逐步得到优化。今年,经国务院同意,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检总局于2月29日联合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推动了大气污染控制工作。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监测、预报以及控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措施,实施了生态县、市、省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建设。多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湖泊整治等,整体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明显的成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升。但是还存在着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采取了人口计划生育措施,但是人口素质尚待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健全。医药卫生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医疗需求的增加,新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达到较好的平衡,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持续性,环境污染还很严重,尤其是农村环境和大气污染。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与2005年相比,SO2和COD分别削减了14.29%和12.45%。全国日处理废水6000万吨,处理率从2005年的55%上升到77%。到2010年,我国人口成果地控制在14亿以内,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3%,治理”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3300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000万公顷,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排放总量比前5年下降1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基本改善。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重金属污染、重点流域、跨界的污染问题,影响人体健康的突出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全国每年新增人口1000多万,人口已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沉重负担。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人地矛盾冲突,中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人均草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林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据估计,全年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人民币;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9502亿人民币。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道路,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资源与环境冲突日益加剧,尤其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制约环境健康的发展,全国有2.2亿多农村人口没有饮用安全的水,有相当一部分人口饮用水受不同程度污染。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仍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主要生活方式,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家的传统习惯和习俗根深蒂固,滞后于“现代化”建设,“洋楼”加“土灶”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生活污染“普及化”问题函待解决。据不完全估计,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2.8亿吨,生活污水达90多亿吨,人粪尿2. 6亿吨,农村面源污染突出。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大国,每年使用量分别高达4400多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据不完全估计,全国有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化肥农药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农村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土地的限制开发,各种开发项目向农村转移,城市工业污染的“上山下乡”,“污染包围农村”的态势依然加剧。工矿污染突出,农村生态破坏严重。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矿山的乱开乱采,大量掠夺矿山资源,挖河取沙等,严重地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它们之间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参与度,维护国家利益,保障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从21世纪议程实施以来,通过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基本完成“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这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转变,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逐步地走上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2011年2月16日第四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重大工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保护和发展草原湿地;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从这四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可以明显地看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生态文明工程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讲话中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进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之路所不可缺少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新的文明理念,它摒弃了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人类主宰自然的旧观念,逐步地扭转了原有传统的不良行为。生态文明在提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倡导尊重自然、崇敬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持续地利用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资源,达到人类与自然的最大和谐程度。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资源持续利用、能源节约化为特色的发展道路,带给人类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创造社会的和谐文明。生态文明则依靠这样的发展方式,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以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和食粮,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平衡。《易经》所表达的平衡观体现了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原理,这种平衡是在发展中、变化中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周易》古经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展示中华先民智慧的著作,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理念,把天地万物、风调雨顺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的伦理道德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总结了生态平衡与人类自身关联的种种感悟,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道出了世间万物平衡的原则。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平衡的,以其特有的方式求得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物质、精神的平衡,只有达到这种平衡时,生态文明达到人类最高境界。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发展与经济、环境与经济的平衡点。
生态文明内涵是按照自然客观规律从事人类活动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在生存、发展和繁衍过程中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发展本质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道路。它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无论从生态文明内涵还是从生态文明本质,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它们之间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之路所不可缺少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新的文明理念,它摒弃了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人类主宰自然的旧观念,逐步地扭转了原有传统的不良行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资源持续利用、能源节约化为特色的发展道路,带给人类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创造社会的和谐文明。生态文明则依靠这样的发展方式,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以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和食粮,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
Relationship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IE Yongming YU Lifeng
(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Offi c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35)
The exploring of the relationship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very signifi cant for insisting concept of scientifi c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and esteeming nature,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Man’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51
A
1673-288X(2012)04-091-05
谢永明,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
余立风, 副主任, 高级会计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品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