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画上稿设计方式演变及其它

2012-04-11 05:58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包装 2012年2期
关键词:绣品刺绣图案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吴 俊

刺绣是绘画的姊妹艺术,两者渊源极深。“绣”、“画”的关系及绣画结合的应用,有其悠久的历史。据《尚书》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说的是在古代衣和裳的分配上,按上阳下阴来区分。衣穿在上身表示阳,以画为主。裳穿在下身表示阴,取绣为饰。至周代,就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所谓“缋”的含意,现代词典上解释和“绘”字相同,画缋和刺绣本不相同,一个是画工,一个是绣工,但古代却不强调区别,均属于设色工艺范围,应用极为广泛。这说明刺绣艺术重要的艺术地位,肯定了传统绣画形式起源的悠久历史。

纵观刺绣艺术发展,一幅刺绣品的诞生大体要经过“绣稿选样(设计)—稿上绣地—配线—上绷—刺绣”这样几个工艺流程。清代丁佩在《绣谱》中说“绣事惟选样为尤要”,认为选择合适的优秀绣稿是刺绣最为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绣品品位的高低。说明了具备好的绣稿设计底本的重要性。本文拟就绣画上稿设计方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略作探讨。

一、为达官贵人的服饰日用品勾绘刺绣纹样图案

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礼仪、崇尚装饰的优良传统。《大戴礼记·劝学》中提及:“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服饰装束的讲究和配搭成为了注重礼仪的一个标准。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楚绣和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绣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下服饰丝绣品的实物精品。在这个历史时期,百姓穿着麻布素衣,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穿戴这样华美的服饰。御用画工们在精致的面料上结合印染技术直接勾勒绘制待绣的纹饰图案。画工们具备超强的画面整体把控力和娴熟的绘画技巧,丝织面料上一款款别致的纹样图案在他们的笔下产生,工整而精美。绣工们根据这些绘制好的纹样图案进行选线施针,一般是用丝线将画工勾画的纹饰底本完全覆盖,完成纹样图案的绣制工序。这一时期的刺绣主要为图案装饰,先由画工设计上稿,然后绣工施绣,一般采用勾描线方式,是否有类似绘画的渲染工序,尚不确定。

二、以文人书画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绣画艺术

到了唐宋时期,刺绣艺术已经朝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宋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在以皇帝为代表,追求高雅艺术的上流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模仿“文人画”绘画、书法作品的刺绣——画绣艺术应运而生。此时绣画上稿设计为笔墨色彩直接描绘在绣地上,为使刺绣好的作品达到书画原作的意境,上稿设计要求画面布局精巧考究,用笔运墨传神达意,取舍留白巧妙合理,在绣制时除遵循丝线刺绣完全覆盖绣本主体的传统方式外,已开始考虑整体画面效果的需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绘画的一整套勾、皴、擦、点、染手法大体已都运用在上稿设计中,绣稿上稿后已大体是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到了明代,尤以江南顾绣最为突出。顾绣是起源于中国明代松江(今上海地区)的家族绣艺流派。顾氏先祖顾名世进士出身,与文人士大夫占主流的上层社会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顾府的女眷们也酷爱艺术,擅长刺绣,韩希孟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韩希孟本人就是才女,既具备精湛的刺绣技艺和深厚的绘画艺术修养,又与众多文士、书画大家有交往,明代书画大家、松江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对韩希孟的绣作帮助很大。这个时期,著名绣师一般本人就是书画家,上稿设计方式多为本人绘制,也有书画名家代为绘制的。

三、引入西方写实手法的仿真绣,推进绣画再上台阶

仿真绣的创造是绣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仿真绣的创始人沈寿是清末民初的刺绣大家,苏州人士。她早期多以吴门画派的画作入绣,在江南地区刺绣界小有名气。因完成慈禧太后寿辰进贡绣品,得到朝廷的认可和赞赏,被公派到日本考察刺绣。在日本,沈寿辩证的学习了“美术绣”,回国之后她悉心研习、梳理中国传统刺绣技艺,将西方的摄影与绘画的写实技法融入中国刺绣,开创了“仿真绣”的艺术风格,绣成了《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稣像》、《女优倍克像》等一批轰动海内外的优秀作品。

“仿真绣”的艺术特征在后来沈寿口述,张謇笔录整理而成的《雪宧绣谱》当中“绣要”一篇中有明确说明,主要讲的是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妙用和缜性六个部分。“审势”说的是上稿设计时必须把握好画面整体的构图布局以及画面主体内容的部位及姿态,“比例”关系非常重要。接着就要关注“求光”和“配色”两个方面的内容了,绣制前必须分析物体的光影变化,根据设计好的绣稿的阴阳渐变来决定绣制的层次。“配色”则是根据绣线颜色之间的渐变来表现光影的变化。“肖神”与“妙用”指如何运用西画理论指导刺绣技艺和配线技巧,把绣像人物的神态、动势、服饰的质感、画面的立体空间感惟妙惟肖的表现到位。“缜性”则是指创作者的态度,以认真严谨、善于思考的态度贯穿于整个设计、绣制过程,才能造就一幅成功作品的诞生。这个时期,其上稿设计方式与明顾绣大体相同。

四、传统上稿与电脑喷印上稿方式并存的现代绣画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绣画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后,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关于绣画上稿设计方式,这个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仍旧采用传统笔墨描绘直接上绣地,但上稿手法因绣品的类别不同而略有区别。作为日用品的绣稿,采取的是先于纸上以单色线白描或双勾表现,再用透明的描图纸(俗称“硫酸纸”)蒙在画稿上进行描摹,之后用电动小号花针将线刻(扎)在描图纸上(以连续的小针眼组成线)。最后再将刻好的描图纸放压在绣地下,采用煤油加炭粉调制好的色液,用厚呢料布扎制的刷子,蘸色液刷印至绣地上。作为艺术欣赏品的绣稿,则是由画师在缎面绣地上直接描绘。

另一种则是利用电脑喷印技术直接将绣稿图案喷印在绣地上。首先将设计好的纸质绣稿通过扫描或数码拍摄转化为电子图片(如jpg、tif等)格式,然后进行喷印前的图形图像处理。由于图像采集转化的过程中,绣稿的色彩信息会有所改变或丢失,因此需参照绣稿原作,在色相、饱和度、明暗对比等方面进行调整,力争使待印的电子图片达到最佳效果。然后执行喷印任务,将绣稿图案喷印在绣地上。这种电脑喷印上稿技术现已被刺绣研究机构、刺绣企业单位广泛采用,逐渐在绣画上稿设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优势有:一、能迅速为日用品类绣品及普通欣赏类绣品进行绣稿上缎工序,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二、以往传统上稿所耗工时较长,采用电脑喷印上稿后,大幅度缩短了绣制的周期;三、由于电脑喷印上稿技术的运用,画师们只针对高端绣品进行绘制上稿工序,相对节省了绣制成本。然而电脑喷印上稿技术也有其劣势:一、电子图片的色彩处理技术还不成熟,导致喷印后的绣稿目前较难达到手绘绣稿的效果,经常会产生偏色的现象;二、电脑喷印的图像相对手绘运笔用墨,画面效果显得较为呆板,没有笔墨色彩的生动韵味;三、电脑喷印对绣地面料也有特殊的要求,不同面料喷印时采用的数值参数都不相同,且有些特殊材料喷印的绣稿不尽人意,很难达到所需的效果;四、电脑喷印的绣稿针对装裱工艺也有限制,如不能采用“湿裱”方式。因为电脑喷印绣稿的这些劣势,一些高档绣品还是要求画家直接在绣地上进行上稿设计,比如台湾凤甲美术馆邱再兴先生定制的高档绣品,他就要求一定要请书画名师直接上稿。

五、结语

从刺绣上稿方式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出,绣师本人参与绣画的流程越来越单一,即刺绣者有可能完全从对绘画的参与中脱离,而把刺绣只当作一种纯工艺的复制过程,这也许是今后中国刺绣发展的趋势。它的好处是有可能加强和强化工艺本身的特质,其不足则可能削弱刺绣者对画意的理解,使刺绣完全被动化,从而进一步降低绣画精品品位。

猜你喜欢
绣品刺绣图案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清新唯美的刺绣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