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芬
(肇东市水产局 黑龙江 肇东 151100)
渔药残留是指水产品在养殖和加工过程中,为防病、治病和其他目的而使用的渔药在生物体和产品内积累或代谢不完全而形成的残留。常见的渔药残留有抗微生物类药物残留、驱杀虫类渔药残留和激素残留等。水产品中的禁用渔药残留对食用者可产生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因此各级水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加强对渔药的监管,规范渔药的使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分析渔药残留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渔用药物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后,会出现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因为药物的种类、环境水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不同,渔药在水生动物体内代谢过程所需的时间长短也是有所不同的。每种渔药都有其相应的休药期。休药期是指最后给药日至水产品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渔用药物使用方法”给出了部分渔用药物的休药期,如漂白粉至少为5d,二氧化氯(用于防治细菌性皮肤病、烂鳃病和出血病)至少为10d,磺胺甲噁唑(治疗鲤科鱼类的肠炎病)的休药期最少为30d。养殖者在生产中使用渔药时,特别是对商品鱼使用渔药时,要了解该药物的休药期,慎重选择并掌握好用药时机。
2、超量、超范围用药。许多生产者在决定渔药的剂量时,大多不会按照药物的说明书进行使用,而是习惯于采用超剂量用药方式用药,比如有些养殖业者判定杀虫药物使用效果的标准,就是要看用药后水生动物是否会出现躁动不安、甚至跃出水面。如果不出现这种现象,就认为不是好药或者是用药剂量不足。事实上,大剂量地使用药物不仅不能有效控制疾病,而且药物对养殖水体和养殖动物危害都是很大的。因此,在养殖生产中严格地按照渔药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严格控制使用药物的剂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
3、误用违禁药物。有些渔药生产厂家在渔药生产中违法添加禁用药物,很多渔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该渔药,造成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后果。因此,在日常水产养殖生产中,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对国标渔药的宣传。国标渔药是指通过GMP认证的渔药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渔药标准生产并取得农业部核发的产品批准文号的渔药。通过培训、下发资料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要让渔民了解国标渔药、识别国标渔药、正确选用国标渔药,从而规避误用渔药带来的风险。
1、加强渔药监督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要求,加强渔药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对违法添加禁用药物的渔药生产厂家要坚决予以取缔,要大力加强国标渔药的宣传和使用。
2、规范使用渔药。渔药使用单位或个人应当遵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建立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记载用药名称、时间和用量等内容,一旦出现药残问题以便于追溯。
3、合理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一是按照《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使用药物添加剂;二是禁止将原料药直接添加到饲料中或者直接投喂水生动物;三是饲料加工中,应将加药饲料和不加药饲料分开加工;四是养殖户应正确使用饲料,不得超标添加药物添加剂。
4、严格遵守休药期。休药期的规定是为了减少或避免供人食用的水生动物组织或产品中残留的渔药超出最高残留限量。在休药期间,水生动物组织中存在的有毒残留物可逐渐消除,直至达到安全浓度,即低于最高残留限量。渔药使用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发布的有关渔药停药期规定执行。
5、开展渔药残留监控。一是建立并完善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监控体系,加强对渔药和饲料添加剂在水产食品中残留的监测和可溯源管理工作;二是对渔药生产、分销、零售及使用进行有效监控;三是对水生动物及水产食品中渔药残留实施有效监控;四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在各类批发市场实施有效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