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水库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技术

2012-04-11 03:51樊海平卓玉琛
黑龙江水产 2012年5期
关键词:病鱼粘液全池

樊海平 卓玉琛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省以丘陵山地地形为主,山塘水库众多。与大水面相比,该类型水域管理方便,适宜中等密度养殖,易捕捞,并便于实行畜、禽、果等综合养殖经营,是我省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养殖密度相对较高、排换水不便、药物防治成本较高、养殖人员对病害认识不足等因素,造成每年都有部分山塘水库养殖鱼类发病,影响了养殖效益。现将对山塘水库中养殖鱼类常见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简要介绍,以期有效指导生产,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1 细菌性病害

由于病原、人为操作损伤、水质条件等因素,常导致细菌性疾病的爆发。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暴发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肠炎、赤皮和打印病等。

1.1 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及其亚种。流行时间长,流行季节为2-11月,6-8月为流行高峰。病鱼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充血症状,严重者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防治方法:①池水消毒,用生石灰45-75g/m3化水全池泼洒。②用1g/m3漂白粉泼全池洒。③每kg饲料,菌克2g或克菌威5g拌饵投喂,连用5-7d为一疗程,若病情严重可延长服药期,直到治愈。

1.2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流行水温20℃-35℃,流行季节4-11月,流行高峰6-9月。病鱼体色发黑、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局部鳃丝腐烂缺损,腐烂处常常有黄色的附着物,鳃盖内表皮充血、腐蚀,出现所谓“开天窗”症状。

防治方法:①全池遍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6-1g/m3水体,以有效氯计),同时拌料投喂氟苯尼考(10-15mg/kg鱼体重),每天1次,连用3-5d,使用这两种药物要注意休药期。②百毒清0.3g/m3或水产用二溴海因0.3g/m3或强络碘0.3ml/m3,配合蓝天使0.075ml/m3水体彻底消毒,重症时隔日再用1次。③按饲料重,出血宁1%+三黄散0.3-0.5%或菌立清0.2%~0.4%+三黄散0.3~0.5%拌料投喂,连用3~5d。④全池泼洒大黄,使池水浓度为2.5~3.7g/m3,大黄使用前可按每kg大黄用20kg(0.3%)氨水浸泡12-24h;同时每100kg鱼用大黄粉0.5kg拌饵料口服,连续投喂3d。

1.3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tertinlis)。流行于3-10月,鱼种到成鱼均可患病。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腹部膨大,两侧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轻压腹部,有带血的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肠壁充血发红,肠管呈红色或紫红色,肠粘膜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

防治方法:①聚维酮碘溶液0.18ml/m3或灭毒灵0.15-0.23g/m3全池泼洒,连用2d。②用溴氯海因0.3g/m3或瘟病灵0.3-0.4g/m3或二氧化氯0.5g/m3全池泼洒。③每50kg饲料添加速效菌痢安100g或大蒜素50g拌匀投喂,连喂3-5d。也可在饲料中添加0.5%的肠炎消或0.1%的氟苯尼考及0.2%的免疫多糖进行投喂,连喂5d。④每50kg鱼用大蒜头250g(捣烂),加食盐200g拌在10kg饲料中投喂,连喂3-5d。

1.4 细菌性赤皮病 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终年发生,春末夏初发病率高。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工具、带菌鱼之中。因捕捞、运输或放养导致鱼体受机械损伤、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伤时,鱼体易被感染发病。鱼体被感染后可以引起鱼体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鱼体两侧及腹部较明显,有时鱼鳍的基部或整个鱼鳍充血,鱼鳍的末端腐烂而形成扫帚状的蛀鳍,腹部出血并伴有体表溃疡。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1-1.2g/m3)全池均匀遍洒。②用0.3g/m3溴氯海因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2-0.3%的大蒜素或氟苯尼考及2‰的免疫多糖进行内服,连续投喂5d。

1.5 打印病 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romonas punctata sub.punctata)。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两季流行广泛。病鱼肛门两侧或尾鳍基部的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周边充血发红,状似红色印记,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糜烂,直至露出骨骼和内脏。

防治方法:诺氟沙星(30mg/kg鱼体重)或氧氟沙星(10mg/kg鱼体重)或氟甲喹(20mg/kg鱼体重)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d或氟苯尼考(5-15mg/kg鱼体重)或甲砜霉素(5-15mg/kg鱼体重),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d。

2 真菌病

2.1 水霉病 病原为水霉科的水霉(Saprolegnia sp.)和绵霉(Achlya sp.)。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水霉以动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随着霉菌在伤口处大量繁殖,入侵上皮及真皮组织产生内菌丝,并向外生长出外菌丝,形成伤口处肉眼可见的白色或黄色棉絮状菌丝,故本病俗称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继而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①食盐0.7%-1.0%浸浴36-48h;②食盐0.4%和小苏打0.4%浸浴36-48h。②水霉净1-2g/m3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3次。

2.2 鳃霉病 病原为血鳃霉(Branchiomyces sanguinis)。主要流行于5-10月的高温季节,尤以5-7月为甚。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粘液增多,鳃上有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病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血鳃霉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暴发此病,在几天内即能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升温至24℃-25℃,保持7d以上;②食盐0.7%-1.0%浸浴3-5d;③硫酸铜或螯合铜全池泼洒,隔天l次,连续3-5d。在上述处理后,在饵料中添加制霉菌素0.05%-0.1%,连续投喂5-7d。

真菌引起的烂鳃病,往往受细菌继发感染而导致合并症,但在细菌和真菌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相互间具抑制繁殖作用,如果抑制了一方繁殖,则导致另一方大量繁殖。所以治疗合并症,首先要杀灭真菌,然后再进行细菌处理方能彻底治愈。如果反之处理,导致真菌大量繁殖,鳃组织被真菌利用,导致病情严重恶化,从而引起严重危害。

3 病毒性鱼病的防治

淡水鱼类的病毒性鱼病主要是草鱼出血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属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又名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为双链RNA病毒。流行季节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往往造成大批草鱼种死亡;流行水温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但当水质恶化、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在水温低至12℃及高至34.5℃时也有发病。病鱼体表发黑、眼突出、口腔、鳃盖、鳃和鳍基处出血。解剖可见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道出血,肝、脾、肾也有不同程度出血,肝有时因失血而发黄。

防治方法: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注射灭活疫苗。也可采用碘液或碘伏与面粉混合后投喂,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有一定作用。

4 寄生虫病的防治

山塘水库养殖鱼类主要有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斜管虫、小瓜虫等寄生在鱼鳃或体表,严重时可以引起养殖鱼类死亡。

4.1 车轮虫病 病原为车轮虫(Trichodina sp.)和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p.)。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在鱼苗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容易发生。病鱼黑瘦,不摄食,头部、体表、鳍等部位产生一层白膜。口腔充塞粘液,不摄食,有“跑”或“白头白嘴”症状,鳃上大量寄生虫体时,鳃粘液增多。

防治治疗:外用车轮速净(0.23ml/m3)或原虫清(0.12g/m3)配合蓝天使(0.075mL/m3)全池泼洒;第2d用杀菌醛2号(0.23ml/m3)或百毒清(0.3g/m3)或 PV 碘(0.45g/m3)消毒以防继发感染。

4.2 指环虫病 病原为指环虫(Dactylogyrus sp.)。本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流行于春、秋两季,适宜温度为20℃-25℃,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病鱼不摄食,离群独游,体表和鳃组织被破坏,大量分泌粘液,镜检可见指环虫。

防治方法:①全池泼洒指环净(0.15g/m3),严重时连用2d,第2d泼洒水产用二溴海因粉(0.3g/m3)或百毒清(0.3g/m3)或强碘(0.3mL/m3)消毒。②每kg饲料,菌立清2-4g+三黄散5g拌饲投喂,以防继发性感染。

4.3 三代虫病 病原为三代虫(Gyrodactylus sp.)。三代虫繁殖的适宜水温在20℃左右,流行于春、夏初、秋季,引起鱼苗、小鱼种的批量死亡。三代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皮肤,寄生数量多时,鱼体瘦弱,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表和鳃粘液增多,严重者鳃瓣边缘呈灰白色,鳃丝上呈斑点状淤血。体表有一层薄而灰白色的粘液,各鳍边缘有轻度蛀蚀现象。

防治方法:90%晶体敌百虫,0.5-0.7g/m3,全池泼洒,7d后再全池泼洒1次。

4.4 锚头鳋病 病原为锚头鳋(Lernaea sp.),各龄鱼体都受害,尤以鱼种为最大,当有4、5只虫寄生时,即能引起病鱼死亡。锚头鳋寄生在鱼的头部、眼、皮肤、鳍、鳃及口腔内,寄生处红肿发炎;当大量寄生在体表时,鱼体上好似披了蓑衣,当大量寄生在口腔时,病鱼的口不能关闭。

防治方法:①发病池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3-0.5g/m3的浓度,每7-lOd遍洒1次“,童虫”阶段,至少需施药3次“,壮虫”阶段施药1-2次“,老虫”阶段可不施药,待虫体脱落后,即可获得免疫力。

4.5 中华鳋病 病原为中华鳋(Sinergasilus sp.)。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群众称“翘尾病”,病鱼最后消瘦、窒息而死。病鱼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端膨大、苍白,有很多小蛆样的虫体寄生。

防治方法:①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以5:2的比例用温水溶解后泼洒于食台周围,使其浓度保持在0.7g/m3,每天2次。同时在食场周围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以5:2的比例进行挂袋,防止药液稀释过快达不到药效,勤检查挂袋情况,适当调整药物剂量。②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并延长投喂时间,让鱼在食场停留较长的时间,最大限度发挥药效。

4.6 粘孢子虫病 病原为粘孢子虫(Myxosporidia sp.)。终年发生,感染率达90%以上,一般不引起死亡。病鱼体表、皮下、肌肉、鳃、肠道、内脏器官和脑等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孢囊,形如肿瘤,寄生在脑部的还可以导致鱼体弯曲、旋转游动等症状。

防治方法:发生粘孢子虫病时,须同时采用内服外用的方法。①发病时用0.5g/m2晶体敌百虫(含90%)与硫酸铜0.5g/m3合剂,全池均匀泼洒2-3次,每次约间隔5d。②每kg饲料,盐酸左旋咪唑或盐酸氯苯胍,1.5-2g拌饲投喂,连喂5-7d。

4.7 斜管虫病 病原为鲤斜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本病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流行于春、秋两季,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病鱼不摄食,离群独游,体表和组织被破坏,大量分泌粘液,镜检可见斜管虫。防治方法:①全池泼洒鱼虫克星(75uL/m3)或维特力(75uL/m3),配合蓝天使(75uL/m3),第二天用百毒威 A、B 瓶各100mL/亩或强络碘(0.3mL/m3)或水产用二溴海因粉(0.15g/m3)消毒。②每kg饲料,驱虫安2g+多维4g,连用2~3d。

4.8 小瓜虫病 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小瓜虫病流行于15℃-25℃,春、秋季,南方初冬季。病鱼体表、鳃、鳍条肉眼可见许多白色的小点,严重时表皮有一层白色的膜,鳍条裂开、腐烂。

防治方法:①0.1g/1m3瓜虫灵全池泼洒。②原虫净,每1Kg体重0.3-0.4g,或每1Kg饲料6-8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5-7d。

实践经验表明,在养殖生产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并且要切实做好对鱼病的正确诊断,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对症下药,合理施药。细菌性鱼病一般采取内服和外消的方法,同时杀灭鱼体内外的病原体;寄生虫病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种类和寄生部位,若体内寄生,选用适当的杀虫剂拌饲料投喂,若体外寄生,全池泼洒杀虫药物,若两种疾病同时发生,如果两者单独治疗所需药物能混用则可同时治疗,否则先杀虫后杀菌。治疗要及时,用药量和治疗时间一定要充足,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病鱼粘液全池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左心房粘液纤维肉瘤1例
裂唇鱼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8)——鳗鲡疾病(五)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1例左房粘液瘤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