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冠群(中国水利报记者)
坚持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心夯实水利基础支撑
□苏冠群(中国水利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利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心,切实夯实水利基础支撑,全面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坚持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心,夯实水利基础支撑,就是要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提供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相匹配的水利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是战略性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水利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和进程,在理念思路、功能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根据中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和治水的规律作出相应的考虑和安排。特别要根据中国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加强需水管理,以水定发展,以水定布局,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发展。
坚持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心,夯实水利基础支撑,就是要围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与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相协调、相匹配的水利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内涵包括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水利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但自身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东中西部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利建设差距十分明显,水利保障能力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协调发展,优化水利建设和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全面提高洪涝干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坚持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心,夯实水利基础支撑,就是要着眼保障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全面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我们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水利改革发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观点出发,加强现代水利顶层设计,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建设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防洪抗旱排涝体系,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坚持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心,夯实水利基础支撑,就是提升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全面增强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必须加快水利科技创新,用现代治水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保障,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水利信息化建设贯穿于“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完善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电子政务、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新时期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
坚持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心夯实水利基础支撑,是水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谋划水利发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在夯实水利基础支撑上实现新跨越,全面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让水利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摘自2012年11月23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