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苗苗(河南省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文测验是收集和整理水文资料各种技术工作的总称,基本的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冰清、蒸发、水温、水质、土壤含水量、地下水等。水文测验通过分析、计算、综合后为水资源的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及防汛、抗旱等提供依据。
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简称洛阳局)承担洛阳市、三门峡市以及汝州市(隶属于平顶山市)的水文测验任务,洛阳局在水文站网分布上具有“面广点稀线长”的特点,站网设置上既有河南省设置的站点,也有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置管理的站点,在行政区划上覆盖两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业务范围广,工作任务重,遇事协调难。洛阳局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不断扩展服务领域,多年来为监测与分析评价水资源的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各级政府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提供了大量可靠、详实的科学依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行业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并成为河南省试点单位,2008年12月在全省率先实施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对全省水文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洛阳局水文测验工作开展的项目有:流量、水位、降水、蒸发、水质、地下水、泥沙等。水文站的测验方式是常年驻测,流量测验主要采用缆道、测船、涉水测流等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流速仪方法测流,遇大洪水及常规测验设施不能测流的情况下采用浮标法测流,水力学法推算流量和利用水工建筑物等测流。降水量的观测除水文站为本站水文职工观测外,其余绝大多数采取委托观测的方式,降水量观测有普通自己、固态存储和人工观测等方式。
自2003年以来,洛阳局积极争取多渠道融资,对所管辖的汝州、紫罗山、窄口、许台等水文站进行技术改造,并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全部完成了测站的技术改造任务。2004年,依靠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的机遇,顺利完成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洛阳水情分中心建设项目,并通过验收。2007年7月,卢氏县南部山区出现千年一遇特大暴雨,形成重大泥石流灾害,洛阳局着重对山区水文站网进行规划,进一步提高了局部暴雨的监测能力。截至目前,洛阳水情分中心设置为:一个分中心,641个报汛站,其中中央报汛站12个,省级报汛站629个,基本上可以满足防汛的需要。12个中央报讯站中有水文站4个,水位站1个,水库站6个,雨量站1个。报汛站自动采集、存储雨量、水位数据,并通过GSM移动通信网传输至省和国家防办,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信息存储与处理、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统计分析、专业应用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基本实现了水文水情信息测报现代化,全面提升了水情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代水文测验方式与传统水文测验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类活动对水文测验工作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对水文测验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开展水文测验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也日益增加。对于洛阳局的水文测验工作来说,不确定的河道引水、滩地开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橡胶坝等水利工程的兴建,使水文要素产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水文测站新的水情变化,深入探究河道行洪规律,采取相应的测验对策,这些新的情况为水文测验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仪器也不断引入到水文测验中来。如遥测系统、计算机网络、超声波水位计、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固态存储、无线传输技术等,逐渐开始广泛应用于水文测验。对于每个水文工作者来说,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才能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并推动水文测验工作的进步。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引入水文领域,但新技术依然没有全面都引入水文测验中去,无论是水量测验还是水质测验,设备和设施的落后依然影响着水文测验的时效和精度。同时,通过2011年汛期的遥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显示雨量遥测数据合格率达到93.5%,水位数据合格率达到82.9%,并有5个水位遥测设备出现故障。遥测设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精度,但仍不成熟,仍需经过更长期的检验。
人才队伍建设是水文工作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鼓励职工参加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和职工再教育。不但要建设一支熟悉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水文管理干部队伍,也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素质高、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水文仪器设备的专业人才队伍。洛阳局职工再教育率达到100%,更有少数职工拿到了研究生文凭,95%的职工拿到了中专以上学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业务素质,将为水文测站生产与管理方式改革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针对水文测站不同的测验方式和方法,提出不同的测验管理模式与质量控制办法,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对水文测验资料的需求分析,优化水文测验方案。针对水文测站的具体情况,建立流量、泥沙测验的检测、间测、巡测(或汛驻枯巡)的管理模式与水文测验质量管理体系。在水文测验方法的具体实践中,提出符合实际并满足质量精度要求的技术标准。
加强各防汛站水文测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分管人员应定期和不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经常校核遥测设备观测值和人工观测值是否一致,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提高遥测设备的观测精度。
应进一步加大对水文测验工作的投入,积极引进并推广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测验设备,提高水文测验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增强设备自动检验、自动校正能力,提高测验结果精度。实现水文测验实时在线监测,缩短信息交换的时间差,确保水文测验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连续性。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法治国,将各项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中。不断完善《水法》、《水文条例》,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不断提高的水文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水文测验以及水文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处理部分因人类活动等对水文测验产生影响的能力,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水问题的认识和对水文设备的保护意识,并对破坏水文设备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文的地位、职能和作用逐步深入人心,水文服务正逐步融入到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文测验作为“防汛抗旱斗争中的耳目和参谋”、“水利水电建设的尖兵”这一角色,在未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防灾减灾中创造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谢悦波.水信息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史和平,范留明,朱玉英.改革创新天地宽水文事业展宏图[J].江河潮.2011(67).
[3]高凤岭.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06):47-48.
[4]张雷,赵宇.四平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2010(210):458.
[5]陈守荣,香天元,赵昕.长江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实践与探讨[J].中国水利.2010(0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