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

2012-04-10 02:51赖智民
河北医药 2012年9期
关键词:胃壁胃窦螺旋

赖智民

胃间质瘤为一种有潜在的恶性侵袭性的独立肿瘤,临床症状出现比较晚,而且没有很显著的临床特征,肿瘤呈膨胀状生长,占所有胃肿瘤发生率约2%[1],胃间质瘤在临床上如果没有病理性的核分裂像属于良性的肿瘤,而伴有核分裂像的就是低度恶性的肿瘤,良恶性胃间质瘤都很容易复发[2],多层螺旋CT具有高密度分辨力和高空间分辨力,能清楚显示胃壁厚度、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病变是否累及淋巴结或者邻居器官的情况。本文通过16例经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到我院诊治的胃间质瘤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9岁;病程1个月~1年;临床上没有特异性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有不同程度的腹胀12例,腹痛10例,呕血6例,腹部可触摸到肿块11例和出现黑便8例,体形消瘦8例;均经本院病理、手术证实为胃间质瘤。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检查前12 h禁食,准备检查前口服800 ml~1 000 ml清水、充盈胃肠道,患者采用仰卧位行上腹部CT平扫[3],平扫后均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以3 ml/s注射碘帕醇100 ml,注射完毕后32~35 s内行动脉期扫描,并门静脉期扫描,经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处理,对病变表现以及周围器官情况进行观察。

2 结果

16例多层螺旋CT扫描表现,肿瘤体直径<5 cm 12例,直径5~10 cm 3例,直径>10 cm 1例;在腔外胃底部外侧1例,腔外胃小弯6例,腔外胃大弯侧6例,在胃腔内3例;瘤体形状呈圆形的6例,呈类圆形或者椭圆形6例,不规则类圆形4例;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1例;平扫时肿瘤边界清楚11例,边界不清5例,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15例;肿瘤黏膜完整14例,肿瘤黏膜不完整出现溃疡或者中断2例;增强后扫描实性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增强;未见淋巴结和周围脏器转移病例;16例病例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相符。

3 讨论

3.1 主要临床表现和出现病变位置 胃肠间质瘤为一类比较特殊而且少见的叶源性胃肠道肿瘤[4]。发生位置不固定,可见于消化道的任意位置和胃肠以外的后腹膜、肠系膜或者网膜等,但比较常见的是发生在胃和小肠部位,以胃部居多[5]。胃间质瘤50%发生在底部,25%在胃贲门或者胃窦处,本文所选患者病灶位置在腔外胃底部外侧1例(占6.25%),腔外胃小弯侧6例(占37.5%),腔外胃大弯侧6例(占37.5%),胃腔内3例(占18.75%);胃间质瘤常见于中年男性,性别比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临床上的主要症状缺乏特异性。本组病例男13例,女3例,性别比例(13∶3)显示男性居多;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9岁,提示中年人居多;临床上没有特异性表现,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腹胀12例(占75%),腹痛10例(占62.5%),呕血 6 例(37.5%),腹部可触摸到肿块 11 例(68.75%)和出现黑便8例(50%),体形消瘦8例(50%),与文献报道基本吻合。

3.2 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3.2.1 病变位置:胃间质瘤多出现在胃底部和胃体上,胃窦部不常发生,而胃癌常见为胃窦部,本组无胃窦部病例,可以作为初步辨别,提供参考。

3.2.2 病变形状:胃间质瘤的主要典型影像为圆形或者有分叶状,边界比较清楚的肿块,与胃壁有密切的关系,相邻的胃壁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厚现象,按照病灶的生长方式一般可分为壁内型、腔内外型、腔外型、腔内型四种[6],多层螺旋CT图像及重组可以让医生对胃间质瘤的位置、形态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胃癌和胃淋巴癌的生长主要沿胃壁生长,可以作为一个鉴别点。

3.2.3 病变胃浆膜、黏膜情况:胃间质瘤是黏膜下病变,起源为胃间质干细胞,所以胃间质瘤患者的胃黏膜一般比较完整,本组病例肿瘤黏膜完整14例(87.5%),肿瘤黏膜不完整出现溃疡或者中断2例(12.5%)。

3.2.4 病变密度和强化情况:胃间质瘤较小时,大多呈软组织密度,当较大时,常出现低密度或者坏死区,少数可见钙化、出血[7],因为胃间质瘤的间质部位小血管比较丰富,胃间质瘤动脉期强化明显,有部分患者可见比较粗大的肿瘤血管。

3.2.5 肿瘤的良恶性:胃间质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有资料表明当胃间质瘤的直径>5 cm时存在非常大的恶性肿瘤概率。肿块>5 cm、同时出现坏死和囊变的情况等都是评价肿瘤是否为恶性的重要依据,但不能仅凭这些表现而判定肿瘤为恶性,还需要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主要的供血来源和病理学检查来进行综合诊断,但可以作为恶性肿瘤判断的参考依据之一。

经过本组病例探讨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多层螺旋CT在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病灶部位在胃底部、可向胃腔内、腔外生长;密度均匀或密度不均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常见不均匀、明显强化;病变相邻胃壁没有明显增厚现象;胃浆膜完整、连续;少见淋巴结和相邻器官转移等,多层螺旋CT扫描,经多平面的图像重组等,可直观胃间质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密度和周围器官情况,十分直观、形象、快捷,对胃间质瘤,尤其是腔外型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判断上和胃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叶泳松,尚晓静.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广东医学,2011,32:2003-2005.

2 马军,张志远,王宁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实用放射学,2005,21:833-833.

3 谭细生,王新仁.多层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实用临床医学,2011,12:88-88.

4 章士正主编.小肠影像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41-152.

5 张龙江,祁吉.胃肠道间质瘤: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8-1001.

6 朱春江,亲朝阳,王刚平,等.40例胃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215-215.

7 杨其昌,李晓华,沈屹,等.74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例与生理学行为评价.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6-10.

猜你喜欢
胃壁胃窦螺旋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旋风“螺旋丸”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螺旋变变变
空腹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