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知遥
【摘要】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纪念性节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正在乡村的消失中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有浓重传统“孝”文化的中元节本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中元节中渗透的悲悯的人文情怀和在追念亲人的氛围中释放心理压力的“治疗”功能应该得到重视。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该被破坏,而应得到尊重和传承。
【关键词】 中元节;文化情怀;心理治疗一、各地中元节的文化情怀
这是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同时也是全球化的时代,网络正在把地球变为一个村落。如果深入分析这种情况我们会意识到一个严肃的问题:文化的全球化正在把文化同一化,或者说强势文化正在阉割或者遮蔽弱势文化。固然文化本没有高低和先进落后之分,但经济实力的强弱正把每个国家的文化借助经济实力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国家的文化安全,防止本国文化被他国文化同化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为,文化的独特性如果遭到破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就会遭受断裂之危。是的,我们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立场,尊敬他国文化的同时也尊敬和保护本国文化,这非常重要,它将给予我们宽广的眼光和视域,培育我们宽容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情怀。中元节最早源自什么朝代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七月十五节俗早在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以前便有其滥觞。中国传统的七月十五习俗内容主要表现为祭祀,是为秋尝。七月十五的祭祀又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时间、方位和地点。时间一般放在夜晚。七月立秋之日在十五前后,此时农作物开始收成,迎接秋收的日子。”[1]
每到农历7月15日,许多地方的中国百姓都会去坟头扫墓、烧纸祭奠,然后在家里还要设立仪式,在房屋的显要位置摆放碗筷和最好的饭菜酒水、时令新鲜水果款待另一个世界的先人们。在他们眼中,这一天的亡灵都要请回家吃个团圆饭,感受家的温暖,表达亲人对先人们的怀念。而这天家里的子女们都要回到家中一起祭奠先人。那些已婚的子女尤其要赶回来。山东莱芜一带这一天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和过节一样。到了黄昏家家都要放鞭炮送亡灵回去。在这一天,迎接自家先人的同时,为了防止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的侵扰,有些人家还要在自家门前烧些纸用来送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大门口的门槛处横一根棍子,那棍子叫拦门棍,为得是驱除野鬼来家。这里看出了中国人的朴素和仁义。既给野鬼们钱,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同时又做了防备,防止野鬼对活人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天,家家餐桌上摆出的名字你可以看出先人的辈分和在家族中的地位,有些牌位是叔叔辈或者伯父或者和父亲相关的亲人的名字。一问才知,家族中有先人没有子息,为了让他也享受到家族的快乐,也要请他们来家,而且那位先人生前因为没有子息还因此过继了这家中的某一个子女,这样就将香火延续了。毕竟都是一个祖先,毕竟还都流着同一家族的血统。从中元节的祖先祭拜中,我们也看出了,家族血脉的流传在中国农村依然十分重要。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1、7、10月之15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的地方中元节是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7月15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傷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根据中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4月16日至7月15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可以说中元节中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7月15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7月15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7月15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7月15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间点上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中元节7月15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7月15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作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7月15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二、7月15日祭家堂仪式的心灵治疗
7月15日是莱芜颜庄镇当地仅次春节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天,当地人要在清晨8点前请家堂俗称先人们进家,请进家的都是五代宗亲。这一天,妇女们在厨房忙碌做饭做菜,男人们张罗着摆设。一般是在进门的大堂正中位置摆方桌,然后是时令鲜果,有酒有茶,同时用红纸折叠出一个个牌位,写上名号,一字排开。在7月15日前几天,是各地要帐的好时候,谁也不愿意在7月15日还欠着人的债。到了7月15日这天,也没要帐的了,家家要过节,要帐到别人家也不吉利。所以,这又成了躲帐的最理直气壮的理由。
过去拜家堂是家族间磕头,现在还时兴磕头,但不同家族姓氏的人也来磕头。一般情况下,7月15日各家顾各家,如果要串门一定得到主家磕头表示尊敬。一般这一天,家家大门都有拦门棍,是要将野鬼或者外鬼拦在门外,取个吉利。
带我们到农户家的村干部是莱芜颜庄庆和村的,一进了村民家就在牌位前磕了三下,主家也很乐意,马上热情地招呼我们进来。在敬供的牌位上从左到右一字排开这样的内容:
先高祖讳
思诚妣
刘张氏之位
先高祖讳
思瑞妣
展吴氏之位
先曾祖讳
桂妣
杨氏之位
先曾祖讳
桐妣
刘李氏之位
先祖讳
鸿勋妣
吕氏之位
先考讳
汉振妣
陈氏之位
四叔父讳
汉达妣
刘氏之位
作为祭奠五代宗亲的牌位应该是五个,在这家农户里多出了两个。经过现场访问,才明白,原来在先高祖辈,大伯家没有生养男丁,故由亲侄子供养。而到了先考这辈,族中亲四叔家中也无男丁,故也由侄子家供养。小小的一个供养中,其实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对血亲家族的体认,对家族繁衍的需要。他们的供养中,充分体现出男丁在家族传序中的重要性。其实每年为先人们准备的这样一场隆重的迎接仪式恰好是对家族血统的回忆和记忆,光荣和梦想似乎就在这样的仪式中得到承传。同时在这天,家中的男丁几乎都要赶回,目的是共同祭拜祖先。其实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儒家的“孝”在民间的继承和发扬。联系中国民间中元节文化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目的是为了追荐祖先,另一个目的是超度孤魂。其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更将中国孝道文化推向了极致。而莱芜中元节祭祖几乎也没有脱离这样的主题。
民间俗信认为,整个7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7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阴间觅食,宗亲人们的供祭。7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两大鬼节的差别是由阴阳五行观念造成的:清明时节的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死的阶段,如同动物的休眠,鬼活动的活跃期结束,故传这时时收鬼,给祖先的冥币要及时送去,一旦休眠或紧闭家门,就收不到;为此要为已作古的亲人修治坟墓,也正因这个缘故,要祭祀左邻右舍,以求阴间和睦相处。”[2]“七月是阴气转入‘生之阶段,出门活动,故而叫鬼门开,路边点火河里放灯提供鞋子,为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同时经历了三个月的限制,饥肠辘辘,为鬼进食成为要事,所以不必上坟,只要请祖先来家饱餐,收取冥币。”[2]民俗文化的加入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了中元节习俗的内在的文化含义。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民俗的应用正显示出中国百姓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认可,而这样的认可也正是百姓的人道关怀所致。在他们看来,鬼也是有情感需要的,鬼也需要休息和游樂,因此每年给他们几次这样的机会,完成他们和活人的交通。给他们足够的钱花,每年给他们和活人心灵交流的机会,每年也让活人们在思念中完成情感的寄托和升华。孝道文化是一方面,其实从文化接受的角度分析,人们在一年三度的鬼节信仰中,主要完成的是心理疗伤。尤其是中元节,通过放河灯,通过烧纸,通过祭祖的方式,人们在隆重的祭奠中,在浪漫的河灯中,在亲人的聚会中释放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生活的寄托,希望亡灵和祖先的护佑,同时在祭拜中将敬畏天地的心思充分地得以体现。
一个民间节日从唐代延续到现在,没有强大的魅力是无法代代相传至今的。其中除了中国人特别尊崇的孝道文化的影响外,其实更为重要的就是心理治疗的作用。信仰的治疗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和退让,同时也是对人心理的抚慰。在喃喃低语的祈祷和祭奠中,生者完成了自己的倾诉,完成了对死者的追念,也完成了精神的抚慰。“抬头三尺有神灵”的中国民间,对家族祖先的崇拜,即是寻找保护神取悦神灵的表现而且是最直接的表现。
三、继承和保护的必要性
“现在看来,七月十五已经完全蜕变为一个家族文化的节日。这种节日,敬奉祖先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借着请家堂的时机对子孙进行孝道、家风的教育,同时也以节日的传承来延续家族结构。”[3]其实,7月15的家族文化功力性质已经非常明显。从家族血脉的延续到家族的教育,到通过孝道传习家教这都是节日的功能。而这曾经被批为封建迷信的传统节日其实在城市化进程中正在逐渐淡化,文中涉及到的更多是还没有收到商品化冲击的边缘的一些区域。正因为如此,抢救和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元节传统集中了中华美德,而且其对民众生活的安抚和情感需求有很大的满足,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不该退出历史舞台,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目前该节日存在的问题是:城市人已经不过这个节日,节日本来具有的丰富的活动和仪式也在逐渐消失,节日的来源和意义也在被人们疏忽。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将很快发现:这样一个流传很久的有丰富内容和文化含义的节日在我们这个时代被遗忘了。所以,抢救,主要是抢救传统中的那些必须存在的仪式那些必要的传统活动,抢救围绕此节的一些各地有特色的民俗生活。保护,主要是保护这节日的“原初性”,少一些现代人为的篡改和扭曲。因为目前非遗保护最怕的就是一对某个项目进行保护,当地就把非遗市场化商业化了,非遗的根受到破坏,我们将找不到看不到传统的本来面貌,这将是最大的悲哀。
在中元节作为保护项目开始之际,保持文化的本来面目,是我们应该一直警醒的。
参考文献:
[1]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J].复旦学报,2005(4).
[3]刁统菊,孙金奉,李久安.节日里的宗族——山东莱芜七月十五请家堂仪式考察[J].民俗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