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或不禁:美国人与酒

2012-04-09 19:04陈安
凤凰周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烈酒

陈安

在美国,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有关社团组织,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松有关节制喝酒或戒酒的教育,没有放松制定和执行有关酒的法令。

英语中“dry”这个词意为“干的”,而美国英语中还有drys、dry town、drystate的说法,“dry”在此是因没有酒喝而干渴的意思,“干人(drys)”是主张禁酒者,“干城(dry town)”是禁酒市,“干州(drystate)”是禁酒州。

美国历史上,各地的禁酒活动此起彼伏,最后甚至形成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禁酒运动。从第一批最早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的英国人,到后来一批批漂洋过海而来的欧洲人,大多是新教基督徒,移居新大陆后仍保持勤俭朴素、甚至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他们把酒视为“上帝的礼物”,不许滥饮买醉,醉汉要受谴责和惩罚。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康涅狄格、弗吉尼亚和纽约就出现了禁酒协会。1826年成立的“美国禁酒协会”发起了第—场禁酒运动。后来,又先后出现“禁酒党”、“妇女基督徒禁酒联盟”等许多组织。

1881年,堪萨斯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其州宪中将酒精饮料定为“非法”的州。该州有个名叫嘉莉·奈辛的女子,积极提倡禁酒,组织了禁酒小组,专为妇女基督徒禁酒同盟布道,宣讲酗酒与犯罪的关系,后因感到口头宣讲不受重视,便采取直接行动,自己拿着短柄小斧跑到一些酒馆、酒吧乱砸酒瓶、酒桶,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并因这种她自称为“斧砍”的行为多次被捕。

当时反对禁酒的人状告堪萨斯州政府,但法官明确支持禁酒,其裁决称:“饮用此种醉人饮料会使人变懒、变穷以致犯罪,使社会丧失秩序,给民众健康、公共道德和公众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20世纪最初20年,又有更多妇女或教会禁酒组织出现,禁酒声浪一波又一波,始终没有停息。甚至在原先最“湿”(最反对禁酒)的纽约市,挪威人教会团体和非裔美国人也组织起来呼吁禁酒。他们认为禁酒对工作艰苦、生活贫穷的工人很有利,尤其对黑人妇女有好处,因为纵酒的黑人男子常常殴打老婆。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国会两院中“干”议员的人数已大大超过“湿”议员。美国对德宣战后,原先反对禁酒最有力的德裔美国人悄悄靠边而站。为把酿酒用粮转为军粮,政府颁布了限制酒类生产政策,这对禁酒运动更是有力的促进。当时有些州、县已自行宣布为“干州”、“干县”。至1918年,全国有3/4以上的人生活在禁酒州或禁酒县。全国最大的一次禁酒运动、美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禁酒时期”(Prohibition)终于来临。

以失败而告终的“高尚实验”

1917年,国会通过禁酒法案。1919年该法案被当时48个州中的36个州批准。1920年,该法案作为宪法修正案第18条正式生效,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包括烈酒、葡萄酒和啤酒在内的一切酒精饮料。该法通过沃尔斯特德(众议院提案人)法令加以实施,联邦禁酒局工作人员四处出动搜查、没收和销毁酒类产品,其势汹汹,猛不可当。当时也有不少人抵制这场运动,要求撤销这条修正案。有一名“干”议员对此嘲笑说:“撤销?那不就像一只鸣禽要把华盛顿纪念碑挂在尾巴上飞到火星上去吗?”

美国的邻居加拿大不禁酒,因修正案第18条而“干渴”难忍的美国人便偷偷跑到那儿去“解渴”。当时威尔士亲王爱德华访问了加拿大,回国后对他父亲、英王乔治五世说,他听到了一首流传在美加边境的民谣:“20加4个美国佬感到渴得离奇/跨过边界来喝黑麦威士忌/酒瓶一打开,美国佬就开始歌唱/‘上帝保佑美国,可上帝救了英王!”

宪法修正案第18条一时撤销不了,可好景也不太长。它有效了14年,在美國人确实“干渴”了14个春秋之后,那只会唱歌的鸟居然把华盛顿纪念碑送上了火星。1920年宣布该法案有效的是威尔逊总统。1933年宣布废除该法案的是罗斯福,因为这位甫上台的总统面临着这样一个严重局面:全国到处是非法的酿酒、运酒和贩酒活动,有组织犯罪集团的走私活动更是猖獗,不可收拾。

各种酒从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沿岸国偷偷运进美国。难以控制的底特律河成了走私畅通之道。到处是买卖私酒的黑市。芝加哥成了贩酒黑帮的集中地,虽没有了酒馆,却出现了上万个“speakeasy”(悄声说话之地)供做黑市交易,其中“卡彭帮”头领“疤脸艾尔”靠贩卖啤酒赚取暴利,成了拥有千人武装、操纵芝加哥赌博业和卖淫业的黑社会头目。这个禁酒时期正值历史上称之为“喧嚣20年代”的20世纪20年代,因禁酒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病也确实像沉渣泛起,喧嚣一时。

这场被称为“高尚实验”的禁酒运动以失败告终,1933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宣布废除修正案第18条。然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很多美国人认为这场禁酒运动虽然失败了,却依然有很大启示意义,依然可以促使人警觉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警觉纵酒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人甚至说,如果你从比较开阔的图景来看,禁酒时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第18条被废除后不久,有两名美国医生就紧跟“禁酒时期”,发起成立了“嗜酒者匿名互诫协会”(AA),后来迅速发展,竞成了世界陛组织,以致目前拥有100多万成员。该协会成员在座谈会上交流戒酒心得,互相勉励戒除酗酒恶习,另有两个组织——Al-Anon(由嗜酒者的亲友组成)和Al-Ateen(由嗜酒者的未成年子女组成)积极支持AA的戒酒活动。

关于酒驾

其实在美国,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有关社团组织,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松有关节制喝酒或戒酒的教育,没有放松制定和执行有关酒的法令。笔者从网上检索,发现联邦和各州有关酒的法律及其简介之多,若下载可装订成一本厚书。各地酒厂显然最关心有关酿造、运输和销售的法令,酒店最关心有关执照、缴税和安全的规定,青少年最注意关于买酒、喝酒最低年龄的限令,驾车者则特别关注名为“酒精影响下驾车”(DUI)的法律。

DUI规定驾车者血液内酒精浓度超过多少百分比就是“在酒精影响下驾车”,就是违法。交通警察通过“当场清醒度检查”、“呼气测醉器”等方法测试驾车者,发现严重违反者要逮捕重罚,大多要送监狱。血液内酒精浓度原来各州有不同规定,自2004年以来,全国统一规定为0.08%,凡是达到这个百分比或高于这个百分比的人开车都属犯罪。

对饮酒最低年龄的争议曾持续了很多年,各州也一直有不同规定,有的是18岁,有的是21岁。酒商赞成18岁,茶商、汽水商则喜欢21岁。直至1984年才由里根总统签署,颁布了《全国最低饮酒年龄法》,规定全国统一的饮酒最低年龄为21岁。1995年更有《零容忍法》问世,绝对禁止21岁以下青少年买酒、喝酒,也不允许21岁的人为21岁以下的人买酒。在美国,年满16岁即可通过考试取得驾车执照。显然,降低饮酒年龄就等于把很多青少年害死在高速公路上,只有提高年龄才能减少饮酒、撞车、夭亡的悲剧。

历年来醉酒驾车造成的严重车祸,尤其是年轻驾车者丧命的惨剧,实在是怵目惊心。美国每年因醉酒驾车造成的死亡人数总是在一两万以上,1982年竟多达26173人。不过,后来逐年有所下降,如1986年,25017人;1990年,22587人;2002年,17524人;2009年,12744人。这个下降趋势令人稍有宽慰,应是整个社会加强有关教育和严格执法的结果。

媒体始终重视饮酒问题

美国各媒体始终重视有关饮酒问题的报道,即使是达官贵人及其子女犯法,也要公诸于众。如2001年,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便衣警察在市中心巡逻时,在一家夜总会看见两个年轻女孩在喝啤酒,经盘问发现她们是用虚报年龄的假身份证在这里买酒喝,其中一个是布什总统的孪生女儿之一、一年级大学生杰娜,年方19,还不到21岁法定喝酒年龄,结果被罚做社区服务工作。这件事被媒体广泛报道,她老子在竞选总统时被揭的老底又一次给揭开:1976年布什因“在酒精影响下”开车被逮捕,但他从未把此事告诉过女儿,他说,因为他不想让她们晓得他的“不负责任行为”。著名周刊《国家》的一名编辑为此把布什讽刺了一番,他说:“我们的DWI(醉酒驾车)总统为他的易受影响的女儿们树立了很坏很坏的榜样,那掉下树来的苹果离开苹果树本就不会很远么。”

又如《纽约时报》曾刊登文章,详述人们醉酒驾车后遇到的“磨难”:

你不妨设想一下如下事实:你在朋友家派对上喝了几杯红酒,回家蹈上警察拦住你的车,要你接受当场清醒程度检查。他发现你身体有点摇晃,叫你“金鸡独立”,你却站不稳,便要你跟他去警察局,在呼气测醉器上测试。测试结果,你血液中酒精浓度为0.10%。警察立刻没收你的驾照。你被关在看守所小房间里,等家人来接你。你的车给拖走了,事后你去取,付了134美元。回家第二天,你便收到一张传票。两周后,你去法庭,法官向你宣读判决:吊销驾照45天,察看一年,听16周酒的教育课,其中包括AA的两次座谈会,一部“受害者所受影响”电影。离法院时,你得交600美元罚款和法庭费。一周后,你去上教育课,学费571美元,可分期付款,首付200美元。45天后,你去交通局排队取回驾照,付了500元。汽车保险公司随后来通知说,你的保险费涨了。

阅读此种报道,读者大多会觉得心惊肉跳,也自然会引以为戒,不去重蹈他人覆辙。正是由于受到比较深入而持久的教育,有调查材料显示:如今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喝酒,或不纵酒,葡萄酒和啤酒对健康有一定好处,喝的人比较多,饮烈酒者则少得多,朗姆、杜松子及其他一些烈酒几乎都已绝迹;在饮酒者中,醉酒驾车者的比例也相当小。另有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的酒消费量低于任何其他工业化国家,比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低,仅有西班牙、德国和法国的一半;美国每100万人中就有164个支持戒酒、节制饮酒和反对醉酒驾车的组织,比法国多20倍,所以有人说,美国不是有瘾于酒,而是有瘾于酒组织。

1921年,美国纽约。禁酒令颁布后,在警察的监督下,向下水道倾倒酒的场面在街头随处可见。

“自禁”的烈酒广告

笔者近年来回国小住,常“补看”在美国看不到的电视,发现各个频道商业广告之多、同一广告重复之多,有时简直不能容忍,其中有不少酒类广告,除啤酒、葡萄酒外,還有多种烈酒,做广告的往往是影视明星,以生动表情活现饮酒之乐。我不爱喝酒,一见酒广告就换频道,所以除了茅台,不记得任何其他酒牌儿。茅台是国酒,本就无人不晓,中央电视台每晚新闻联播节目更以茅台来报时,——18点59分,装潢考究的茅台酒瓶说了声“让我来报时”,荧屏上便出现时钟,19点整,新闻联播就开始了,全国数亿电视观众就在茅台引领下进入这个全天最佳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

见各频道烈酒广告,我曾多次努力回忆美国电视节目,似乎觉得美国电视不做任何酒广告,可又不完全相信自己的记忆,回纽约后便咨询一名经营酒牌执照生意的犹太律师,并根据其建议查询有关网站,了解了不少情况。

事实是美国各大广播电视公司均不做烈酒广告,尤其可贵的是,这是他们的“自禁”行为,即没有法律禁止他们做酒类广告,他们却自愿这样做了,尽管这种广告收入可以高于其他一切广告,是一笔数目极为可观的钱。他们认识到,这种广告会特别有害于青少年听众和观众,既然广播电视上不能登有害的烟草广告,那也就不登有害的烈酒广告。各大酒商也一直支持广播电视公司的这一决策,所以自1946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几大全国性无线广播电视公司,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和福克斯广播公司,都一概不发烈酒广告。只有少数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由于收视范围较窄,所以有时会悄悄塞进一些烈酒广告。

本世纪初,事隋稍起变化。全国广播公司一反常态,宣布要在夜间节目中插入烈酒广告,声称因在夜间,所以不会对少年儿童有影响。这一决定立刻遭到社会改良人士们的坚决反对,他们甚至呼吁联邦决策人迅即制定法律,阻止这一行为。全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负责人说,全国广播公司推卸其对公众利益的责任,而把自己的底线放在了年轻一代的健康和安全之上。哥伦比亚大学全国防止毒品科学中心负责人则说,对付全国广播公司这种行为的唯一办法是争取制定联邦条例,就像有条例禁止烟草广告上电视一样。

在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全国广播公司在登了三个月伏特加酒夜间广告后就住手了,又像过去几十年一样,不再接受任何烈酒广告。

笔者由此联想到,中国央视,以及各省市电视台,是否应向美国各大电视台学习,一概不登烈酒广告?央视收视率极高的新闻联播节目之前,是否可以不用茅台和其他名牌烈酒来开道引路?影视明星们可否拒绝为烈酒代言?各地酒商,包括名誉卓著的茅台公司,能否自觉地不去“触电”?这是我谈论“美国人与酒”这个话题之后的一点感想和希望,不知是否是不令人爱听的多余的话?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烈酒
每一个黎明都有所不同
重 阳
乌江
我是天地之间的一杯烈酒
穿过这场雨
喝不同的酒,有不同的情绪
逃离
吃雪糕也能感受微醺滋味
有一种烈酒叫西藏
渠道不畅,夜场不旺,场景化能解救进口烈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