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卿城
走进上海市郊金山区的枫泾古镇, 枫泾宛如一幅真实的山水画。人们常说:天下美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枫泾却是“九分美景一分打扮”。这儿只见古园小桥流水,风情婉约灵秀,几条静静的小河贯穿小镇,两边的民宅依河而建。虽然砖块已经代替了木头,但是那份淡淡的安逸,让我沉迷。身入其中,令人有晕然陶醉之感:满眼的素雅清新,满鼻的花香宜人,随手一抓,仿佛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积淀来。
“枫泾”的由来
原来地处上海西南的枫泾古镇,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金山区枫泾古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已有1500多年历史,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棉纺织业重镇,并享“衣被天下”的荣誉。古时“三步一座桥,一望十条巷”的枫泾与江苏的周庄、同里等,并列为全国六个著名古镇之一。这儿是让人返璞归真的栖息地,2005年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尽管枫泾游人不少,依然感觉有一种远离城市喧闹的幽静。这种静,是置身古韵水乡的景色中,仿佛倏然进入了时光隧道,头脑中那些久远又熟悉的印象纷至沓来。
奇怪的“唔呶喔哩”
走进古色古香的老镇区,看到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精巧雅致的门头,门头正中刻着“唔呶喔哩”四个字,怎么念上去就像佛经?原来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枫泾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这个门头是枫泾古镇的迎客门,走过它就正式进入了古镇区。
刚下车时就在想怎么门票都不用买就进来了,后来逛了一圈发现枫泾镇基本上就是一个居民区,出入口四通八达,也没有像西塘那样在各个关卡要道派人把守,如果只是看一看枫泾古镇的话根本不用买门票,因此也就没有逃票之说了,真是让游客倾倒的“唔呶喔哩”。
长廊通幽
过门头朝右打个转弯,一条逶迤延伸的乌色廊棚就罩住了头上的晴天。廊棚下面是条铺满青砖的老街,一盏盏大红的灯笼在廊檐下高高悬挂着,而那廊棚深处传来的笛声,无意间成了小巷的最佳注脚,正所谓长廊通幽。
枫泾古镇长廊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敞富有特色的长廊。
走过廊棚,走上石桥,从桥上再回头望刚才走过的廊棚,在河水的倒影里,一溜长的廊棚在一排火红灯笼的映衬下,更显得如诗如画。
东方威尼斯
江南古镇都离不开水,水是古镇的灵魂。河边的建筑,大都是临水而建,有的墙身直插河水里,与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在枫泾,码头三步一设。既然身着土布蓝褂子的船娘热情招呼,那么就荡舟一回好了。坐稳当后,船娘甩开绳子。碧绿的河水闻上去有一股水草的味道,阳光射到水面上,再打到脸上也显得温润起来,微微晃过眼睛,然后逃开。船娘自得其乐哼起小曲。乘着船,看着流过眼前的景色,吃着当地的特产,听着咯吱、咯吱的摇船声,我的心也随着橹声波痕一起荡漾。
枫泾素有“三步一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桥很多,建造得也考究,是进出小镇的门户和纽带。枫泾镇清朝时有52座石桥,现在还保留了十多座。历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建于元代。桥形古朴苍劲,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藤,两头桥堍下都筑有石级水码头。从桥梁上望去,两岸绿树翠丛、老屋河埠,前有虹桥平卧,后有石桥横跨,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走到虹桥,市河成丁字形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
枫泾最有名的当属小巧玲珑、构筑典雅的枫泾三桥。周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其实枫泾三桥也是别有风味的,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漫步三桥是枫泾最具人气的旅游项目,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三桥相连,连接河岸茶楼、长廊,串起众多的景观。三桥景区的两岸,老屋河埠,石桥流水,浓厚的古色古香味道。据说每有居民婚娶,更要让新娘、新郎在喧天鼓乐声中过三桥,保佑夫妻白头偕老。
从和平路登上镇东的泰平桥,这座古镇上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俯视桥廊风光,长长黑色廊棚沿河铺展,大红灯笼高悬屋檐,雕梁画栋,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廊下有人家门户敞开,聊天、做生意,一幅幅平实亲切的生活场景。避开白天汹涌的人潮,在黄昏时分踱上石桥逗留着,感觉自己融入了这个从容的小镇。
古戏台
和平街枕河老屋东头有一座飞梁画栋的古戏台。路过枕河的古戏台时,正赶上演出,唱的是越剧——《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满耳的吴侬软语,满心的恬淡祥和……我不禁和游客一起喝彩起来。
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不仅视面开阔,而且景色优美。原来这石基翘角的古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是唐朝中期形成的一种文艺形式。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等名称的记载;宋代演变为勾阑、邀棚。勾阑的台已经有固定的顶了。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鼎盛,“戏台”一名也正式出现。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戏。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见其盛况。届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十分热闹。
现在的古戏台是重建的,戏台对面,一排临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馆。旁边有一道显眼的西洋式红色门面,是东区火政会旧址,上海地区仅存的较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门前河中停靠着一艘红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后一条水上救火船。我在晨社茶馆河边廊棚挑临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隔河看戏,怎一个惬意了得!
三百园
和平街上有个“三百园”,石砌院门,三进大院,房子就是谢氏以前在枫泾的旧宅。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之所以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
“三百园”门头上方的“三百园”三个字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的。现在的“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 是三个收藏展出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分别是百灯馆、百篮馆、百行馆。在馆里,像平常用的灯和篮子这么家居的东西,也被细心的当地人搜罗来。煤油灯、马灯、探照灯,什么年代的灯具都有,现在看起来还都很有味道。篮馆设在中间一排楼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宝蓝仿制品,摆放在庭院一侧中央,成为百篮馆的标志。百行馆中那个案头放着一个猪头正在切肉的张飞竟被尊为屠宰行的祖师爷,着实有趣。
老街上古物店居多。那些蒙了灰尘的旧陶罐旧瓷器,古色古香的床楣门楣等,每每瞥见,不敢与其对视,陡生出仰望和畏惧的心理,时光在它的两头如影而是,随影而非。人间、天堂、现实、梦境,怎是光明和幽暗可以分割呢?
人民公社旧址
现在人民公社已经淡出了好多年,但常常在书中读到人民公社,因此心中一直在疑惑着影响了我们国家几十年的人民公社是怎么回事,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幸亏在枫泾古镇有这样一个人民公社旧址,它一一回答了我对人民公社的疑问和肤浅的认识。
枫泾人民公社旧址是上海近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里面不仅有当年所使用的办公室,在后院还有毛泽东像章纪念馆、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飞机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丰富。
走进人民公社旧址,门楣上方就是红底金黄色的5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两边墙上分别用红字写着两条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个时代的气氛显得愈加浓烈。走廊内侧的青砖墙面上悬挂着14幅毛泽东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黑白照片。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革命委员会,一直到1984年,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那红彤彤的宣传标语、极左的大批判专栏、让当时人崇拜的会议室、时髦的陈列品,……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特殊历史。
馆藏中还有一些那个时期的票证等,如粮票、油票、肉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票证时代”的彻底结束。看到这里的各种票证,我感受到时代的足音,更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镇美食
古镇有个顺口溜“一月螺蛳二月蚬,桃花三月甲鱼肥”,它突显了枫泾的饮食文化。因为枫泾水网遍布,河道纵横,是鱼米之乡,所以水产特别丰富,每个月都可吃到新鲜的水产。 走到“唔呶喔哩”酒家,眼前一惊:“好兴致”!枕河的街边,也就是饭店门前的廊棚下竟然有一桌人在兴致勃勃地喝酒吃饭。眼见绿绿水芹,忍不住口水暗流,一大块豆腐状的东东上整齐的小孔里冒着热气,名曰“吴越豆腐”:连豆腐都非同凡响,吃定这里了。河边怕冷,我选择了里弄。掀起蓝布印花的门帘,只见人影穿梭,灯笼高悬。瞧见长廊里两边小厅包间,中间石桥流水相间相连,不仅融入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店家巧妙利用空间,在竹筐里盛着河鲜置于水中。不等菜谱上来,脱口就问螺蛳、蚬子有吗?再点个吴越豆腐、水芹干丝,另外要了门前水篮里的昂刺鱼,还有糖醋排骨、菌菇汤和咸菜肉丝面,清炒菱角、糟毛豆、清蒸白水鱼,还有一只丁蹄和一打天香豆腐干,一点点黄酒。那盘菱角是我的最爱,清香扑鼻,有的脆,有的糯,好吃得不行。枫泾的丁蹄是用特制的酱油烹制而成,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端上来,有点像酱驴肉的样子,是冻过的。当中精瘦的肉旁边有一圈肉冻。吃到嘴里以后,满是香嫩可口的滋味。咬一口豆腐干,咪一口黄酒,看一眼河水,煞是受用。古镇的半晌时光悄无声息地化在嘴里,印在眼里,遁入心里。满满一桌扫荡一空。
“三画一棋”
别看枫泾的规模不大,画馆和名画家祖居倒是三两步撞到一个。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很是热闹,客厅天井里站满了人。他家三釜书屋的二楼是一个画作的陈列室,大师笔下的少女个个健康圆实,有黑红的脸盘。
枫泾文化发达, 所谓“三画一棋”(即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围棋国手顾水如、金山农民画)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画世家的第一代陈富林和当地农民就成功的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去,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将农民的生活、劳动作为创作的源泉,创作了具有地方风韵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现在陈富林一家四代九口人为他们共同创作的农民画注册了“红胜火”这一品牌,使它成为了一家集艺术品展览、民间艺术表演、传授、书画销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机构,奖杯奖状一箩筐,盛名在外,老外都追着来买画。
丁聪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他出生于1916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他就已经在发表漫画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作品至今仍在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
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的漫画常让人驻足流连。
穿梭游走在古巷幽弄,一幢幢木楼花窗,一只只竹篮,一盏盏明灯……恬静安逸,不知今夕何夕。我带着依恋离开古镇,我想我会再来枫泾的,到时候,再约上三五好友,乘上游船,斟上一杯枫泾黄酒,尝着天香豆腐干、桂花状元糕,在大红灯笼的晃荡中,在摇船的咯吱声中沉醉入梦……
TIPS
交通:枫泾位于上海金山区和浙江嘉善交界处。
火车:有沪杭铁路停枫泾站的车次。
公交路线:地铁到上海锦江乐园站下,出门往左拐就是西南汽车站,乘11块钱的枫梅线公交车,一个小时就到枫泾。或者到八万人体育场那里的旅游集散中心跟车出发。
自驾车:上沪杭高速公路,一小时后拐进连接的320国道,看见枫泾的招牌转出。
门票:30元,包含景点有程十发祖居、丁聪漫画馆、毛泽东像章珍藏馆、百篮馆、百灯馆、人民公社旧址、火政会、金山农民画世家展、性觉寺等。想自己看看走走,不去这些景点的话,可以不买门票。坐船的话,6人一船,30元。
枫泾著名特产
丁义兴蹄子: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经过八道工序精制而成,冷吃香,蒸吃糯,色、香、味俱全,酒饭皆宜。1997年获第二十五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银奖。
桂花状元糕:因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里人蔡以台考中状元而得名,素有上口香、甜、松、脆,“老少皆宜”的赞誉。
天香豆腐干:又名枫泾豆腐干,具有咸、甜、香、鲜多种口感,既是宴席冷盆、小酌上品,又是荤、素菜的作料,且有充机、解渴、生津之效用,风味独特。
金枫牌黄酒:采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酿成,具有味甘醇厚,香气馥郁芬芳等特点,适量常饮,有促进食欲、舒筋活络、解除疲劳之功效,曾多次被评为市优、部优、国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