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
远走叫旅行,那么,在近处溜达,就是闲走了。
趁着不错的季节,我从东北角的和平里开始往城里走。因为我概念中的京城,大体还是内城的范围。这样一来,我先经过了地坛的西门。在古松古柏之间转悠了一番之后,继续往南直穿,过繁忙的二环小街桥,地铁二号线和五号线交汇处,向西有一溜带状公园绿地,紧挨着整修过的胡同平房,延伸至安定门桥。
沿着雍和宫红墙外走,两侧多是卖香火的店铺,红漆门面,金黄内里。雍和宫已将临街牌楼之内的地盘,划为己有。此间停满了卧车,可见这座皇家庙宇今日之盛。
路西立着牌楼,进国子监街。四座牌楼东西向均匀排列。紧贴孔庙东墙的官书院胡同,虽未剩下什么,亦无御书楼之类可访,但狭窄深长依旧。只是孔庙的朱砂东墙上,电网高架,有点刺目。
进览国子监、孔庙两处。依稀记起资料说,文革初期,市文联在此地办公,而对北京寄予赤子之情的老舍,便是从西侧一处平房里出来,被小将们揪扯批斗,女小将还拿皮带猛抽了他,使他深感羞辱。次日,即独赴豁口之外的太平湖。
穿西墙门洞,进国子监。地面铺现代的灰白砖,不似往昔古柏间的土地那样自然。二道门里,迎面是琉璃牌楼,与北海或太庙的差不多,色泽明丽,皇家气派。古柏下排列着各代的进士碑,其余大量的都安置在后院狭长的大棚里。在国子监街西口,横穿安定门内大街,对面是个较宽的胡同,大体保持旧貌。走到它的西口,胡同纵横,除了不协调的楼房之外,还看到不少老院子的门洞。试探着进去,只要是准进的,可想而知,都是拥塞破败的杂院,静悄悄的,多是外地做小生意的人租住了。
在这条胡同的当间儿,向西就是同样很有名气的帽儿胡同,坐北向南的有可园,据说是具有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保护规格较高。令人更感兴趣的35号与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从门洞进去后,能瞧见二道门楼的木雕十分精美考究,尽管全然褪色,而且就连垂花门洞也成了住屋。从旁侧绕进去,发现时至今日依旧是个三进的方正院落,少有搭建。
继续向西,胡同不大成形了,南侧在整治恢复河道景观,使后门桥到原来的东不压桥水系重新贯通。
一路行来就到了后门桥(万宁桥)头,这桥一度很受忽视,但它其实了得,是京城仅存不多的元代遗迹。十分侥幸的是,它居然没有像其他许多老桥那样被拆,当然石板路面不知何时铺成了柏油,旧的石栏所剩无几。
由东向西
到了地安门十字街口之后向北走,转过鼓楼,来到钟楼下面。登楼,只有两段楼梯,共75级台阶,占地就这么大,所以不能不陡。绕大钟一圈儿,环视四处的民居,老北京主要就剩下眼前这片家底儿了。
接下去穿烟袋斜街,重新铺了地砖,这条小巷近年屡经翻修,显见商业价值陡增。旧街紧追时尚,卖的东西多是民族服装与旅游纪念品。有家原本国营的澡堂还在坚守着,不过现已改做宾馆。虽然档次不高,但有三层,特别是有露台可望后海,是难得的制高点。
银锭桥西,前海北沿,应该是环境最佳的地段,临街多为酒吧,东头露出一座庙,整出一片绿地。往西是醇亲王府,如今一分为三,府邸为宗教局,花园曾居宋庆龄,马房改做学校。
过德胜门内,这条街可说是变身得有些认不出了。绕道积水潭,一路向新街口内走,路西成片改成了商城和住宅。沿路东,横穿胡同,尚有浓荫大树证明这些院落曾经的雍容。
又去找护国寺,还能看出西侧的配殿体量很大,里面住了不少居民。另外剩下的有前殿。原先城内东有隆福寺,西有护国寺,现在隆福寺旧址上起了大楼,护国寺要恢复倒不是没有可能。至少护国寺小吃连锁店已遍布内城。
穿百花深处和小杨家胡同,见到由郑和住所三宝胡同演变的三不老胡同。过新街口南大街,西四北八条、七条、六条,都还规整,也有像样的大院子。有座院落的后门在七条,溜进去,穿至前门,竟到了六条,三进的府第,难得的保存完好。
拐进路北的广济寺,歇歇脚儿,难得在闹市中还有一片绿荫。经过历代帝王庙,又进白塔寺。其实塔的体量并不比北海琼岛的白塔小。白塔寺、钟楼、后门桥,这一路亲近的三样元代遗存,都是显得沉稳而独特,任凭什么样的现代建筑与街区也压不过它们。
另有一种走法,从什刹海穿荷花市场的酒吧街,进北海公园北门,漫步琼岛柳岸。出南门,观故宫角楼,眺望景山万春亭,走树木成荫的北长街,在西华门前转入护城河,直到午门,因为是穿皇城而过,可说是京城最精华的一段。
由西而南
我接着向南转往宣武门外,从达智桥胡同进去,陆续排列着校场头条到六条。见巷子南侧一庙式建筑,近观,灰墙上有文物保护的牌子,被杂物遮去一半,大致看出是明代贤臣杨椒山旧宅,后世改为杨氏祠堂。杨公因上书弹劾奸相严嵩而获罪杀身。此宅在戊戌变法前成为公车上书的密谋地,更使它名留史册。
继续西走,向南拐,发现墙内一亭式建筑,这在小胡同中实不曾见。进小门,院内别有洞天,几棵老树气概不凡,在搭建的小房之间结满了石榴与枣子。再看亭子,被红砖六面封住,也住了人。东屋走出一位老住户指着四周说:看出了没有,这一圈儿在早可都是回廊。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人家杨椒山家的后花园!所以有亭子,有回廊。你再往里面走,里面还能找见假山石呢。我问:公车上书可在此地商议?她说,就在里院。
行走在南城这一带,不少地方与当年维新人士有关。经过老墙根街,向西过长椿街,不多远,路北即是报国寺。说起来报国寺也是唐代古寺,如今寺里寺外整修如新。各大殿上挂的牌子诸如“中国古瓷器馆”、“中国玉器馆“等名号招牌。转出来,向南,走牛街,比起拓宽改造前明显有不同的感觉。路东的洪记清真小吃店前排起了队,卖年糕、糖耳朵、驴打滚儿、豌豆黄之类,人家那东西确实做得新鲜,诱人。
牛街清真寺对外开放,守门的白帽长者问:是穆斯林吗?我摇头,于是买两元门票进去参观。
正门是在望月楼下面,但现在只有重要的穆斯林节日才会打开,据说阿訇要登楼望月,确定斋月的日期。北京的回教兴盛于宋代和明代,牛街清真寺即是尚存的见证。尤其是它的所有建筑,包括邦克楼都是传统中式的,成为文化的结合体。在东北角拓展出的部分,新建了女礼拜室。我在庭院里四下转的时候,邦克楼上正放着唱经的音乐,是西域的风格。
出清真寺向南,再折向东,就是法源寺。寺门外的影壁荫凉下,一位蹬三轮车的师傅正歇在那里待客,有对儿外地母女要坐车,师傅问清了去处后劝人家:您不如到路口去打车。母女不解,师傅说因为我这车贵。母女还是问为什么呀?师傅说因为我这是人蹬的,跑远道您不如打车划算。这也是老北京的做派吧。
再看这车,通体锃亮,收拾得特别顺眼。师傅很自豪,让我骑上去试了试,大梁很长,车把也宽,但很得劲儿。师傅说,那些梁短的不成,拐急了就翻车,重心不对。他又讲了些有趣的事情,比如眼前的法源寺,与长椿寺、雍和宫并称三大皇家寺院,而现在寺前的这两对石狮子,并非本来的一对,东边这尊是后搬来的,至于两尊颜色不同,那是因为一个有荫凉一个没有,天长日久就见了区别。再看这扇打开的东侧门,一直向里望进去,这几道门都有一个特点,它不是正的,都斜向东南方向,因为讲究紫气东来。而西侧门就没有这种情况。
又到虎坊桥的湖广会馆里转了转,现而今这里是吃湖北菜的庭院。在骡马市大街路南,有杨黑子卤煮火烧,家传的小馆,主做这一样,干净,地道,添了几样凉菜,方桌,一碗卤煮,一杯“牛二”,食者难有不满意的。
就近走走八大胡同,穿樱桃斜街,过煤市口,想当初连骆驼都常到这里,可想那份兴盛。不经意间进了大齐家胡同,二层的老式砖楼,外侧不见窗,旁边的人说这是大钱庄。又一座同样灰黑的砖楼,人家告诉我说,是个麻袋庄,专做批发的,可以看出当时也够气派,想当初这不就是物流吗。
拐到大栅栏,新修的前门大街,看着像影视基地的布景。离得不远,能看到鲁菜的老字号丰泽园。
路口再向南,就是天桥,有现今出名的德云社。至于对面的天桥剧场,足够宏伟,可是缺少了应有的市井气,不知现如今的平民百姓有几个能进得去了?
闲走北京内城,关键的一点,是不能只走街面,一定要从街面往巷子里穿,所谓穿街走巷。如果只是把东四西四东单西单那么一走,就以为逛了京城,那可是错了。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一连串的地方可不是一天就能闲走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