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分析

2012-04-09 06:52武文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意义

武文杰,徐 艳

(1.河北大学 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社会科学处,河北 保定 071002)

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分析

武文杰1,徐 艳2

(1.河北大学 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社会科学处,河北 保定 071002)

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的状态、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具有渐变性,在词义的“虚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语法化现象比较典型的是“看”“见”“望”“相”四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由于语义特征方面的不同,它们在语法化的动因和过程中均存在一定差异。

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语义特征

一、语法化理论和视觉行为动词

1.语法化理论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是语言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这个现象最早在13世纪已由我国元代的周伯琦论及①周伯琦认为:“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六书正讹》)。。沈家煊(1994)指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1]。吴福祥(2004)认为,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2]。

沈家煊(1994)通过对已有的语法化原则加以补充,共归纳出语法化的9个规律,分别是: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降类原则、滞后原则、频率原则、渐变原则和单向循环原则。

2.视觉行为动词

视觉行为动词是在一种语言中,对人类②动物也存在视觉行为,但是词语中对人类视觉行为的描写更为广泛和详尽,而且从认知的顺序角度看,人类首先从自身视觉行为开始认知并加以描述,以此作为原型范畴,然后才把这种描述用于其他动物。视觉行为的状态、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相对于其他活动,人类的视觉行为具有动作性弱和空间属性强这两个主要特征。与视觉行为形成对应,在视觉行为动词的语义属性中一般也都具有[+弱动作性]和[+主客体之间有距离]这两个特征。这两个特征——尤其是后者——对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的过程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发生语法化的视觉行为动词

汉语中表示视觉行为的动词是身体动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是对人类视觉行为的状态、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语法化现象在多数现代汉语的视觉行为动词中并不显著,在少数几个单音高频动词上则表现得较为明显。

词语的语法化具有渐变性,在词义的“虚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别。本文将着重分析那些语法化结果较典型即词义的虚化程度非常高,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而只有语法意义,从词性角度看已经属于虚词的视觉行为动词。视觉行为动词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典型词语是“看”“见”“望”“相”四个,它们在语法化过程中既受到上述9个规律的制约,同时表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语法化轨迹,下面就分别进行阐释。

三、语法化分析

1.“看”的语法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看”有“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试一试”的义项,这个“看”属于语气助词。陆俭明先生(1959)最早注意到“看”的这个意义,他指出,“从意义上看,这个‘看’已经不同于动词‘看’了,它的意义已经虚化,只表示一种试探语气,具体说表示一种试作的语法意义”。陆先生认为,语助词“看”在唐代开始逐渐在口语中出现,《水浒》以后成为道地的语助词[3]。而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举例可以看出,至少早在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看”就已经作为语助词在书面汉语中使用了,例如:[1]尝看,若不大涩,杬子汁至一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菹藏生菜法》。石声汉注:“‘尝看’是本书常用的一句话,即今日口语中的‘尝尝看’。”)[2]身上有何伎艺?消得五百贯钱。至甚不多,略说身上伎艺看。(唐《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对“看”表示“尝试态”的演变过程,吴福祥(1995)有较为详尽的阐述。吴先生指出,尝试态助词“看”产生于魏晋六朝,发展于唐宋,而成熟于明清;“VP看”并非在北方话中逐步发展起来的;“V一V看”始见于宋代,“VV看”则始见于元明;宋元以后,动词重叠形式:“V一V”“VV”的兴起,分担了“看助”的语义功能,减少了“看助”的使用机会,以致“看助”在某些方言里最终消失[4]。

“看”之所以能够衍生出语助词的功能,是和视觉行为的自身特征分不开的。通过对562万字的大规模真实文本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的测查,“看”共出现了8858次,占全部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使用频次的42.3%[5]70。“看”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视觉行为动词,具有表示“估量”的心理意义,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表示“一边做某事一边对行为的结果进行估量”。语言表达过程中,受语用经济性原则的影响,往往把“估量”的对象加以省略,例如:[3]你试试看。—→你试试看衣服合不合身。(“衣服合不合身”可以被省略)

句法结构的变化对“看”的功能产生了影响,使其实词意义弱化。语用省略是“看”弱化为语助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语法化发生的时间晚于其他几个发生语法化的视觉行为动词,这使它在用作语助词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原来实词的某些特点。汉语动词重叠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表示“尝试”的语气,这与“看”向语助词语法化后的功能一致,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VV看看”的形式,例如:[4]叫你爹明儿赶集买斤蜂蜜回来,也试试看看。(冯德英《苦菜花》)[5]倘若我们再仔细想想看看,就会发现麦当劳与中国的烹调反差巨大,截然不同。(北大ccl在线语料库)

词语重叠是汉语实词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石毓智、李讷(2001)认为,“……现代汉语的动词重叠式直到元明之际才开始萌芽。动词重叠式之所以不能在此之前出现是受当时的一条语法规律的限制”①石毓智所说的“语法规律”是“动词并列结构与动词重叠式的不相容性”。[6]151-157。可见,“看”作为动词重叠表“尝试”意义出现的时间应是在“看”作为语助词表“尝试”意义之后,之所以出现例句中的用法是“看”原有的实词特征,是语法化规律中的“保持原则”作用的结果。

例[4]和[5]中的“看看”虽仍然表示“尝试态”,但不应当被视作语助词的用法,这里的“看”具有较强的动词词性。有时在“VV看看”之后会出现对“看”的结果加以阐述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看看”应当被视作动词性用法,例如:[6]宋慈淡然一笑:“那就不妨试试看看宋某能不能从鸡蛋里真的挑出一两根骨头来。”(钱林森、廉声《大宋提刑官》)

例句中的“宋某能不能从鸡蛋里真的挑出一两根骨头来”是“看看”所支配的结果,这时“看”所表示的是“观察并估量”的意义。例[6]还可以变为:[7]那就不妨试试,看看宋某能不能从鸡蛋里真的挑出一两根骨头来。

在例[7]中“看”的实词性质就更为明确了。本文认为,在“VV看”或者“动词性结构+看”的形式里,“看”是作为语助词使用的;而在“VV看看”“VV看看~”以及“~VV,看看~”等形式中,“看”并不作为语助词来使用。

2.“见”的语法化

“见”的语法化的历史非常久远,在上古汉语中“见”就已经弱化为被动标记。例如:[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2]非不知穷厄而不见用,悼痛天下之祸,犹慈母之伏死子也,知其不可如何,然恶已。(《盐铁论》)[3]王僚见杀,贼由专诸。夫差轻越,取败姑苏。(《史记》)

“见”的语义特征强调视觉行为的结果,是它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主要原因。“见”与所看到的对象之间的正常短语组配应当是“V+O”式,当视觉行为的施事不在句中出现或者需要对受事加以强调时,受事需要前置形成“O+V”的短语组配形式,这时的“见”所表示的是“被……看到”的意义,例如:[4]不予诸侯之专封,复见于陈蔡之灭……(《春秋繁露》)

当“被……看到”中的动词意义弱化,表示被动的功能就会进一步凸显出来,“见”就逐渐具有了表示被动态的句法能力,与其他实义动词构成“见+V”的短语形式。与汉语中另一个典型被动标记“被”不同的是,“见”所构成的被动形式是“见+V”式,而“被”除了能够构成“被+V”式之外,还能构成“被+O+V”式。

由“见”所表述的被动意义在句子中一般对句法主语有某种消极意义。从“见+V”式中“见”所接引的动词来看,通常都是不利于句法主语的行为,如“杀”“弃”等;当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消极意义时,则在“见”前面加上否定形式以表达消极意义,如“不见用”“不见保”等。

现代汉语中“见”已经不作为被动标记来使用,但是许多合成词中仍然保留着这种被动意义,如“见笑”“见怪”“见背”“见罪”等。

3.“望”的语法化

“望”是使用时间长、频度高的一个视觉行为动词,它的语法化比较明显,目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的是“望”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其作用相当于“朝”或者“向”。例如:[1]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如今越发了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红楼梦》)[2]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朱自清《背影》)

“望”属于“远看类”动词,时间量相对于一般视觉行为动词更长,人们对于方向的认知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即以头部正面所对为基本坐标,确立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望”的长时间固定动作特征是它与方位系统建立联系的认知基础,与方位词共同使用的几率非常高,例如:[3]彼惧而奔郑,缅然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国语》)[4]孔子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尔志。丘将听之。”(《刘向说苑》)

从“望”与方位词的句法位置关系来看,有“方位词+望”和“望+方位词”两种短语组配方式。其中后一种组配方式中一旦“望”的视觉意义弱化消失,在“降类原则”的作用下,就会出现“降类”使用的情况,这时“望”就发生由动词向介词的语法化。

另外,“望”的语法化还呈现出多样性的面貌,表现在“望”还衍生出“朝”、“向”意义之外的虚词用法。比如:[5]朝之室也聚酒千钟,积曲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列子》)

这里的“望”所表示的是“到”“至”的趋向意义,语法化的手段是通过“望”在空间上的[+远距离]特征建立与现实意义的空间距离之间的联系,这种意义上的关联也会随“望”在特定语言情境下视觉意义的弱化消失而得到强化,“到……的距离”这个意义最终被凸显了出来。“望”的这个语法化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基本不使用了。

4.“相”的语法化

“相”在《说文》中释作“省视也”,本义是“看”,现代汉语的视觉意义为“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在现代汉语中有偏指、互指代词的用法,构成“相+V”的短语搭配,例如:[1]与高悬在村后的蛟龙河相比较,村子里的房屋就像用黄泥捏成的玩具。(莫言《丰乳肥臀》)[2]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余秋雨《文化苦旅》)

吕叔湘先生(1942)指出,“相”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表示互指的意义,如“安危相易,福祸相生”(《庄子》),偏指的意义出现于汉代,如“易世矣,宜勿复相怨”(《史记》)。对于“相”由互指向偏指的演化,吕先生认为:“相字原来以互指为其本用,何以又演为偏指?……相字之为偏指,有藉以省略宾语之用,当为甚有用之方式。是则偏指之相之所以独盛于宾语为第二或第一身之句,不为偶然也”。[7]韩玉国(2003)认为,“‘相’的这种用法也可以假设是基于‘可见性’。‘相’在视觉域内隐喻为所看到的事物,再进一步指称化,形成指代词用法”[8]。

本文认为,“相”的语法化的依据在于视觉行为的关系特征。视觉行为的过程是一方对另一方或者彼此以视线投射的过程,行为中隐含着对彼此关系的描述,这种隐含的关系会在一定的条件(视觉意义的弱化)下得到凸显,从而使“相”衍生出表示关系意义的功能。现代汉语中“相+V”除组成大量短语外,还有许多以合成词的形式存在,比如“相信”“相对”“相等”“相逢”等等。

四、结 论

从上述四个动词语法化的情况来看,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主要是以视觉行为与人类其他行为之间的相似关系作为基本关联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视觉行为动词都是从视觉行为的某一特征出发同其他意义建立联系。其中,“看”是从与视觉行为相伴随的心理活动的角度出发;“见”的词义中强调视觉行为的结果,兼有表主动和被动两种句法意义的功能;“望”的词义中强调视觉行为的时间和方向,在方向特征这一点上与其他意义建立了联系;“相”的词义强调视觉行为的过程是一方对另一方或者彼此以视线投射的过程,在这个意义基础上与其他意义建立了联系。

从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同一类属的动词语法化的动因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求我们在对它们进行考察时,必须对每个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更准确地揭示它们语法化过程的全貌。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9—20.

[2]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新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18.

[3]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J].中国语文,1959(10).

[4]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2):164—166.

[5]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吕叔湘.相字偏指释例[C]//吕叔湘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3—115.

[8]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2003(4):10—13.

An Analysi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Visual Behavior Verbs in Chinese

WU Wen-jie1,XU Yan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xchang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2.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Visual behavior verbs are the main method to give language descriptions to the states,processes and results of visual behaviors.The grammaticalizations of visual behavior verbs are gradual,and different word has different grammaticalize level.“kan”,“jian”,“wang”and“xiang”are the typical grammaticalized words in visual behavior verbs.The result of the analyses shows that the words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and processes of grammaticalizations based on their meaning features.

visual behavior verbs;grammaticalization;semantic features

H030

A

1005-6378(2012)05-0103-03

2012-06-06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义网络视角下的汉语感官动词研究》(12CYY055)

武文杰(1973-),男,河北保定人,文学博士,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卢春艳]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语法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有意义的一天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生之意义
跟踪导练(二)4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