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兵 王 晗 华茉莉 代 华 赵仁杰
(1.湖北省植保总站 430070; 2.崇阳县沙坪镇人民政府 437500; 3.崇阳县农业局 437500)
崇阳县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不同的地形,形成了不同小气候环境,使境内农业有害生物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有害生物给崇阳县水稻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时导致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为了模清崇阳县水稻主要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科学制定防控技术方案,自2009年以来,崇阳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结合历史合资料,形成本文综述。
主要害虫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其次是大螟、稻苞虫、稻蓟马、中华稻蝗、黑尾叶蝉、稻瘿蚊、稻负泥虫、稻象甲、稻赤斑沫蝉、显纹纵卷叶螟 、褐边螟 台湾稻螟、稻褐眼蝶、稻螟蛉、稻切叶螟、稻筒水螟 、稻水螟、稻金翅夜蛾、稻巢螟、直纹稻弄蝶、稻秆潜蝇、稻潜叶蝇、稻绿蝽、稻刺缘蝽、长肩刺缘蝽、短肩刺缘蝽、大绿蝽、稻黑蝽、电光叶蝉、白翅叶蝉、小绿叶蝉、稻筒管蓟马、花蓟马、禾蓟马、端大蓟马、水稻田蚜虫、稻田棉铃虫、稻田粘虫、芋蝗、稻白粉虱、稻眼蝶、山稻蝗、稻铁甲虫、周斑水虻、长腿水叶甲等。
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1971年以前在本县晚稻上零星为害,后逐步上升为主要虫害之一。常见为害水稻以褐飞虱为主,其次是白背飞虱、灰飞虱。各代田间发生期:从4月下旬或5月上旬始见长翅型成虫起至10月中旬止,由于世代重叠,一年内在本县水稻上发生不完整5代,个别年份发生6代。危害期在7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中稻和双季晚稻受害最为严重。第三(1)代(即迁入代)长翅型成虫盛期为6月中下旬,主要迁入早、中稻大田;第四(2)代若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孵,成虫7月中下旬羽化;第五(3)代若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孵,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并有少量短翅型成虫;第六(4)代若虫8月下旬至9月上旬盛孵,成虫9月中下旬羽化,第七(5)代若虫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盛孵,这时大部分双季晚稻进入乳熟期,迟熟期晚稻正处灌浆阶段,对双季晚稻危害很大;10月中下旬羽化为长翅型成虫,随着双季晚稻收割和降温,成虫向南回迁,残留在稻蔸的成若虫11月中旬出现死亡,12月上旬田间查不到稻飞虱的任何活的虫态,以此完成全年生活史。2000年后稻飞虱迁入时间比90年代普遍提前,但不同年份间初次迁入时间相差40d。迁入峰次和迁入量明显增加,世代重叠严重、为害损失逐年加重,有“小虫大灾”之说。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70年代前在本县为次要害虫,后逐渐上升主要害虫之一。1976年以前主要集中在平畈稻田危害,1976年以后开始扩散到丘陵和山区稻田危害。各代田间发生期:在本县发生五代,第一代卵孵盛期在5月中下旬,第二代卵孵盛期在7月上旬,第三代卵孵盛期在8月上旬,第四代卵孵盛期在9月上旬,第五代在卵孵盛期在10月上中旬。第一代危害早稻,其发生程度较轻,第二、三、四代危害中、晚稻,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第五代基本上未产生危害,大部分化蛾迁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耕作制度比较单纯,栽种的是一季中稻,基本没有晚稻,二化螟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中稻枯心约5%~10%,严重为害时达30%~50%。从50年代中期开始,“单改双,籼改粳,高改矮”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常规改杂交,引起了水田生态系统的变革,恶化了二化螟的生存环境,二化螟种群数量随之逐年下降。但其近几年双季稻面积的减少,早、中、晚稻混栽区面积的扩大,加上直播技术的推广导致种植密度的提高,使二化螟的危害又逐年加重。二化螟在本县为三代多发型,第一代卵孵盛期在5月上旬,第二代卵孵盛期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卵孵盛期在8月中旬。
三化螟历来是我县的主要害虫,20世纪80年代前,崇阳县境内以种植中稻为主,农事活动对三化螟的生长发育无重大影响,三化螟一般只有三代,且各代危害无明显差异。随着双季稻的推广,春耕季节逐渐提早,三化螟越冬幼虫来不及化蛹羽化,就被翻耕入土,浸水淹死,有效虫源越来越少,第一、二代三化螟为害随之减轻,但第三代三化螟的危害没有受到农事活动的影响,且由于晚稻收获季节比中稻延后,第四代三化螟开始在我县出现危害。20世纪90年代末期双季稻面积的减少,早、中、晚稻混栽面积逐渐扩大,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形成四代并重的局面。2007年受连续冰雪天气影响,三化螟越冬基数明显下降,随后三年三化螟发生均较轻。三化螟在本县境内各代田间卵孵盛期:第一代一般在6月上旬,第二代一般在7月上旬,第三代一般在8月上旬,第四代一般在9月上旬。
20世纪60年代前稻负泥虫、稻象甲有一定面积的发生,后逐步减少。稻蝗、稻苞虫20世纪60年代前危害较重,为当时主要害虫之一,60年代开始危害大幅度下降,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成为次要害虫。稻叶蝉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普遍、危害重,后逐年减轻,进入21世纪后又逐步回升。稻蓟马20世纪70年代前发生量少,后逐年上升,近年来主要在晚稻秧苗,早稻和晚稻本田分蘖期为害重。稻瘿蚊、稻赤斑沫蝉2000年前在本县没有造成危害,近几年基数逐年上升,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崇阳县境内常年发生的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矮缩病,其次有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其它在本县境内发生过的病害还有:水稻苗疫病、水稻白绢病、水稻叶鞘腐败病、水稻紫鞘病、水稻叶鞘网斑病、水稻叶黑肿病、水稻菌核秆腐病、水稻云形病、水稻叶尖枯病、水稻窄条斑病、水稻谷枯病、水稻一柱香病、稻粒黑粉病、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黄叶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橙叶病、水稻干尖线虫病、水稻根结线虫病、水稻青枯病、水稻赤枯病。20世纪60年代前稻胡麻叶斑病、绵腐病、立枯病在我县发生普遍,70年代后下降成为次要病害。水稻恶苗病20世纪90年代前危害重,发生普遍,后逐渐减轻。霜霉病、细菌性谷枯病在2000年前本县境内不常见,2001年后开始发生,后危害逐渐加重。
二十世纪60年代前在本县仅局部发生,后由于品种更换及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的提高,危害逐渐加重。70年代~90年代重病区由丘陵山区向平畈扩展,发病面积和程度逐年增加,90年代末由于农户在老病区和重病区改种旱作,发病面积和程度有所下降。穗颈稻瘟在主要年份,发病田块的产量损失率达60%左右。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纹枯病仅为零星的轻微发生,未列入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范围,70年代以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密度和化肥施用量的大幅度提高,稻田荫蔽加大,植株嫩绿,原本发生轻微的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迅速上升,成为本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2000年后移栽田由于稀植和氮素化肥施用量的下降,发病程度减轻,但直播田由于密度加大,通风状况不如移栽田,发病程度加重。
20世纪70年代前在本县极少见,后来由于种子的大量调运,使带病种子到处扩散,为害逐渐加重。1973年~1977年在崇阳县和平区、沙坪区、华陂区、路口区和白义区种植文胜一号、南育二号、先锋一号、文胜糯等感病品种的地方发生较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1%~68%。1988年~1999年白叶枯病发病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2%~10.6%之间。90年代后期由于植物检疫手段加强,基本杜绝了带病种子的传入。2000年以后白叶枯病就基本上没发生过。
2000年以前发病较轻,后危害逐渐加重,成为本县主要病害之一,2004年在红莲优6号和粤优938等品种上病穗率达30%以上。
本县为害水稻较重的矮缩病主要有黄矮病、青矮病和黑条矮缩病。黄矮病和青矮病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崇阳县为害,进入70年代后危害程度逐年加剧,为当时主要病害之一,一度造成很大的损失。80年代后黄矮病,青矮病危害地位下降,成为次要病害,1986年后基本绝迹。黑条矮缩病于2007年开始在崇阳县发生和流行,主要为害晚稻,其次是中稻,早稻未见发生。
1987年7月在青山镇城万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时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面积有13亩,这在湖北省境内尚属首次发现。经调查,病菌由咸宁地区种子公司从湛江市种子公司调入的的母本珍汕97A中带入。由于前期采取的扑灭措施不彻底,病菌已扩散,春季发病田周边的晚稻和秋季制种田共计10.37hm2。农牧业局和青山镇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将出现病症田块的种子统一收起封存消毁,对发病田块在收割后施石灰25kg~37.5kg,再翻耕坑土,并要求整个城万村以后不能作水稻种子繁殖基地。
水稻田杂草发生频率高的是:矮慈菇、稗草、节节菜、异型莎草、鸭舌草、牛毛毡等6种杂草,占水稻田杂草种类的14.29%,稻田发生较重的是:稗草、牛毛毡、矮慈菇、节节菜、异型莎草、鸭舌草、四叶萍、鳢肠、空心连子菜、陌上菜、槐叶菜、三梭菜、酸模叶蓼、水藻、茨藻、野荸荠、水虱草、双穗雀稗。本县在80年代后双子叶杂草的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多年生杂草呈上升趋势,水藻、茨藻在局部稻区发生严重,且有继续加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