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1]。目前对DVT的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如果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还有部分病人可能会因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2]。我院手足显微外科于2011年1月29日收治1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在我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通过精心的治疗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病人,女,43岁。已婚,主因双下肢疼痛、肿胀10余天收住院。入院前病人双下肢疼痛、肿胀,未予重视,也未经正规治疗,后症状加重,于2011年1月28日在上级医院就诊,查双下肢静脉彩超,示右下肢胫后静脉中上段栓塞,左下肢髂总静脉至腘静脉上段栓塞,1月29日来我院手足显微外科就诊,以“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收住院。病程中病人无恶心、呕吐,无头昏、心悸,无腹痛、腹胀,大小便正常,专科检查,左下肢肿胀明显,有明显压痛,皮温较高,右下肢稍肿胀,压痛较左侧轻,Homans症(+),双下肢无明显青紫及色素沉着,病人诊断明确,给予溶栓、抗凝治疗,为降低栓子脱落风险,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中于病人右腹股沟股动脉搏动点内侧距腹股沟韧带1.5 cm处为穿刺点,取18 F穿刺针行股静脉穿刺,予5 F血管鞘沿导引导丝进入股静脉,沿血管鞘导入0.035交换导丝,C臂机下透视确认导丝位于下腔静脉内,予猪尾导管沿导丝进入下腔静脉后取出交换导丝,予碘海醇20 ml静脉推注,同时C臂机下透视,见下腔静脉通畅,未见血栓,确定双侧深静脉开口于腰1椎体上缘,再取0.035导丝导入,取出猪尾导管,后沿导丝导入腔静脉滤器导管,予推入器将8 cm×5 cm滤器推入,定位于腰1椎体中段,释放滤器,再取碘海醇20 ml推入,C臂机下透视见下腔静脉通畅,滤器完全释放且定位于腰1椎体中段,退出导管,局部加压15 min后,见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加压包扎创面,全程手术顺利。术中出血50 ml,手术历时40 min,术后给予抗感染、抗凝、扩血管等对症治疗,治疗后复查凝血功能,于2月15日病人出院。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肢发生DVT,影响血供,有截肢的危险;若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有猝死的危险;加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配合溶栓治疗是一项新技术,病人往往对新技术不了解,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术前对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认真介绍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病人负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前准备 每班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等症状,注意有无早期肺栓塞的表现。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血液回流。切忌用手按摩患肢,避免频繁的翻身、深呼吸、咳嗽,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每日测量、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协助判断疗效。术前1 d双侧腹股沟区备皮,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碘过敏试验,术前晚及术日晨进无渣半流质饮食。
2.3 术中护理 术中对病人进行心电、血压监护,观察其意识、瞳孔变化。注射造影剂时,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发生。
2.4 术后双下肢护理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8~12 h,穿刺肢体制动24 h,禁止蜷曲。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监测、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青紫,观察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病人疼痛、感觉变化。术后24 h可下床活动,不主张长时间制动,防止血栓再生[3]。
2.5 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 手术后常规予溶栓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肝素、华法令。一般溶栓药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给药,严格掌握溶栓药的滴速,不宜过快。观察穿刺切口有无渗血和血肿,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和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瘀斑,有无牙龈出血以及尿血和便血。观察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为了避免外伤后出血,在完成各种注射治疗后还要增加局部按压时间。
2.6 出院指导
2.6.1 坚持抗凝治疗 指导病人按医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令6个月以上,不能漏服或随意停服,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时间。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以保证用药安全和疗效。
2.6.2 自我观察护理 教会病人如何观察静止、活动后有无患肢肿胀,避免静止站立或久坐。经常抬高患肢,做足背伸直运动,长时间行走时使用弹力袜,以补偿由于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缺损。
2.6.3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 指导病人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自我预防意识,如刷牙时动作要轻柔,防止跌伤,避免抠鼻而导致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其中50% ~70%并发肺栓塞[4]。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已广泛推广和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使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率由60% ~70%下降至0.9% ~5%,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有效方法[5,6]。为了达到治疗目的,应加强手术前后护理。积极妥善的术前护理可使病人对该手术有充分的认识,消除心理顾虑,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使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的严密观察,定期监测生命体征,重视患侧肢体的护理,加强呼吸功能监护,防止肺栓塞发生,按医嘱准确及时执行溶栓抗凝治疗,做好住院及出院指导,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总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安全有效手段,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
[2]魏 丽.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护理[J].交通医学,2010,24(6):34.
[3]廖桂红,刘丽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4(8):32.
[4]陈彩霞,魏丽仪.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1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8:22.
[5]朱冬岩,杨淑华,杨丽霞.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10):74.
[6]梁善兰,康俊升,周玉藤.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1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