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会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周围血管病变中占40%。深静脉血栓形成隐匿,常常在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1]。目前,我国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老年住院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会掩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困难,严重时并发肺栓塞,成为老年患者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老年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很高,如果没有预防性措施,发病率为10% ~20%[3],因此,做好DVT早期预防和护理至关重要。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合老年患者自身特点,采用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完全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现将预防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10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65~87岁。其中心血管疾病5例,脑血管疾病4例,右肾造瘘术后1例。病程2~10 d。入院时患肢较健肢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皮肤发绀及皮温增高。所有病例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确定了血栓的部位、大小及栓塞的范围。10例患者均放置下肢静脉滤网置入后行微量泵动脉溶栓抗凝治疗。
1.2 治疗方法 10例患者下肢静脉滤器均为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永久性滤网,在局麻下,采用SeIdinger技术,行健侧股静脉穿刺插管,根据血栓的大小及范围置入适宜的长血管鞘,将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下缘水平以下2 cm的下腔静脉内。经造影显示滤器放置位置正常,无移位、无倾斜,永久性滤网释放完毕后拔管,局部压迫止血10~15 min,并给予加压包扎[4]。从健侧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入患侧的股动脉中段,造影确定导管位置后固定导管回病房,直接将溶栓药物经微量泵输入行溶栓治疗。在持续溶栓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同时应防止导管移位、脱落及堵塞。
1.3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24 h患肢肿胀逐渐消退,痛感减轻,皮温恢复正常,7~14 d治愈而正常出院。10例患者通过随访12个月,无1例发生并发症,超声复查滤器位置正常,下肢血流全部通畅而无肺栓塞发生。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患肢疼痛、活动障碍,给老年住院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焦虑,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以极大的同情心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原则,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其恐惧及紧张心理。通过看报、听音乐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作为护理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的各项护理操作轻柔、娴熟,从而获得患者信任,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性,血小板计数等。手术区皮肤备皮并做碘过敏试验。术前在双下肢大小腿处同一水平处做好标记,以做对比。备好溶栓用物,如0.9%氯化钠、尿激酶、肝素钠、微量泵、延长管、输液三通及50 ml注射器。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患者神志的变化,如呼吸困难是肺栓塞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一旦发现,及时给予高流量吸氧,并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医师给予紧急救治。
2.2.2 体位及穿刺导管的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及皮肤的清洁,穿刺侧肢体处于伸展位,注意观察患肢皮温、末梢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因溶栓的导管留置于动脉内患者需取平卧或半卧位,穿刺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导管折叠、断离、滑脱[5]。每班护士应班班交接导管的刻度线,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及血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3 d,以预防感染。
2.2.3 溶栓中的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遵医嘱给予尿激酶30万U、肝素钠0.625万U加入0.9%氯化钠混匀至50 ml,以2 ml/h的速度微量泵持续溶栓3~7 d。微量泵使用时应放置在安全位置,以防摔坏仪器及使导管脱落[6]。每次更换注射器时应注意排气,避免引起空气栓塞,同时注意无菌操作,出现微量泵报警时,立即查找原因,排除故障,以免影响溶栓效果。
2.2.4 患肢及并发症的观察 抬高患肢20°~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保持患肢局部皮肤的清洁,经常用手背测试皮肤温度,注意观察患肢周径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好记录。避免挤压患肢,严格制动,严禁按摩、热敷,以防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7]。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发病10 d左右可床上活动,定期做屈伸运动,2周后下床。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久坐、久走,避免剧烈运动[8]。对老年卧床患者,经常协助其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警惕皮肤破溃造成感染。
2.2.5 住院宣教与饮食护理 (1)目前认为血管内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DVT发生的三大主要原因[9],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多喝汤、水,以补充水分,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饮食讲究清淡,忌油腻辛辣的食物,宜进食低脂肪、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2)要保持老年患者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3)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湿温度适宜,病房内禁止吸烟,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因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为保护患者静脉血管,避免因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而发生静脉血栓[10]。(4)因需较长时间服用抗凝药物,教会患者、陪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学会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出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5)指导老年患者做康复训练。
出院后需遵医嘱继续服用抗凝药物,不得自行增减。指导老年患者卧床时抬高患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嘱患者多饮水,预防便秘,减轻腹胀。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避免久站、久蹲,适量运动,防止关节挛缩。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反应随时就诊。
[1]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5):527.
[2] 张培华,蒋米尔主编.临床血管外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68-573.
[3]罗春梅,任 敏.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加静脉溶栓术后病人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1047.
[4]刘 青,尹素芹,刘贤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42.
[5]王秀梅.微量泵动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B):36 -37.
[6]阚文静.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68.
[7]赵 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内溶栓29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67.
[8]王 琴.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8(12):204.
[9]任新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J].临床医学,2009,29(4):124-126.
[10]郑普春,陈晓云,李 宁.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0,2(8):258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