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菊,邱冬梅,刘文莉,刘福川
(达州市中心医院乳腺科1、影像科2、病理科3,四川 达州 635000)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系非感染性乳腺炎性病变,是一个以阶段性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动态性病变。因临床极易误诊为恶性[1-2],有报道误诊率高达56.9%~73.1%[3],因此,分析其临床诊治特点,对于提高该病得临床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现特收集我院2004年9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病例58例,分析其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均为女性,年龄21~56岁,平均38岁。21~45岁年龄组41例(70.7%),左侧37例(63.8%),右侧18例(31.0%),双侧3例(5.2%),病程1个月~3年。临床均有包块,豌豆至鸡蛋大小;肿块进行性增大5例,经抗炎治疗缩小者14例,无明显变化者39例。伴疼痛者21例,疼痛为隐痛、刺痛、触痛,程度均轻微能忍受。疼痛间歇无周期性。伴乳头溢液者7例,仅2例伴局部红肿热痛、有小脓栓溢出、窦道形成。患者月经史无异常。
1.2 辅助检查
1.2.1 血象 血象均未见异常。
1.2.2 钼靶摄影 见腺体呈大片絮状,内有成形肿块或腺体密度明显增大影。密度增高影边界或光滑清楚,或欠清、分叶状;伴颗粒状圆形钙化影7例。考虑炎性病变,疑炎性乳癌6例。
1.2.3 彩超 包块区可见回声减弱,回声不均质,液性暗区及散在强回声光点。边缘隐约可见、欠清,也有呈蟹足回声。包块内有较多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肿大淋巴结结构正常。提示炎性病变19例,疑癌3例。
1.3 专科检查 有3例可见乳头变形、凹陷,表面皮肤呈橘皮样,余表面皮肤未见异常。有2例乳头偏斜。触诊可扪及大小不等结节或肿块,质硬或韧,边界清,活动度欠佳,无或有压痛;伴腋窝淋巴结肿大11例(18.96%),活动,有/无触痛。有3例挤压有分泌物溢出。术前诊断包块性质待定,疑癌5例。
1.4 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者均行术中冰冻切片,结果有35例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炎,23例囊性增生症伴感染。术后石蜡诊断为导管扩张症3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1例。手术方式:病变小者行局部浸润麻醉,大者行持续硬膜外麻醉,放射状梭形切口,楔形切除肿块及周围部分腺体。术中感觉质稍硬,边界欠清,与周围腺体粘连,部分包块内容物为淡黄色液体。用双氧水、甲硝唑、生理盐水清洗创腔,并彻底止血,置橡皮引流或潘氏管引流后缝合腺体。窦道形成及“脓液”明显者加链霉素粉剂于伤口。有5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二期愈合。随访中未见复发。
PCM自1931年Cheatle等首次报道以来,Adair于1933年报道其临床诊断中很难与癌、创伤性脂肪坏死、慢性泌乳性炎、感染性乳腺囊肿相鉴别[4]。由于该病是一种动态性疾病,不同病程有不同的临床及形态学表现,因此,其至今一直是众多乳腺工作者临床诊治中的研究难题。
关于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认为其可能与乳头发育异常、炎症、乳腺退行性变、生育哺乳、细菌感染、外伤致输乳管闭塞以及内分泌失调、吸烟等有关。由于大多患者无明显诱因,故认为其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局部细胞学以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也提示与免疫有关。本组资料也支持各种病因学说,如乳头变形或凹陷者3例,35岁以下患者占32.8%,35~45岁占37.9%,说明本病多发生在中年前妇女。PCM与增生症患者好发年龄段一致,症状也极相似,可能与哺乳、乳腺增生与退变紊乱有关。临床经抗炎治疗缩小者占14例(24.1%),且伴腋窝淋巴结肿大(病检示慢性炎或反应性增生)者多达11例,说明该病也与炎症有关。影像学见囊性病变、囊性增生较多,说明与该病囊性增生继发乳孔闭塞、分泌物潴留、管周反应性炎细胞渗出有关。
辅助检查:因并非感染性炎症,患者全身反应不明显,血象均无明显变化。尽管本组资料中2例有小脓栓溢出,但血象及病理都不支持感染性炎。影像学彩超发现弱回声区,回声不均,间以点状无回声区,或大小不等囊性回声区,有助于与恶性相鉴别。庄华等[5]将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超声表现分为4型,其中Ⅲ型(周围有弱回声带及实性稍强或不均匀回声团块)为炎性与实性肿块,与术中及术后病理符合率高。钼靶可显示腺体密度局限性增高或肿块、界限有或无,有7例伴颗粒状钙化,6例疑为癌,因此有一定的辅助意义,但无特异性。有报道多层螺旋CT可见小结节、结节间桥样连接是其特征,但笔者认为缺乏特异性,且多层扫描有放射性,故不主张作为主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临床专科检查,可见少数患者乳头变形、凹陷,表面皮肤呈橘皮样,可扪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肿块,质硬或韧,边界清或欠清,活动度欠佳,无或有压痛;部分患者伴腋窝淋巴结肿大,可活动,有/无触痛。部分患者挤压有分泌物溢出。此特点与增生症、其他良恶性肿瘤难以鉴别。但结合彩超、钼靶有囊性病变则提示该病可能,虽仍有8.6%(5/58)疑为癌,但与报道相比[2]明显降低。
在治疗上,由于病检前很难确诊是本病,抗生素、活血化瘀等保守方法难有明确疗效。因此有文献报道[6-8],可据临床分期、分型选择非手术或不同术式治疗的说法难以掌握。笔者认为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最彻底、有效的方法,也是确诊该病的必由途径,因为该病与许多疾病临床上都难以鉴别,未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可信度低。故有报道13/43例患者经局部理疗、乳管冲洗、抗炎等治疗而痊愈[9],其入选资料可信度低,因而手术术式的选择更值得研究[10]。
综上所述,该病好发于45岁以前,患者均自觉有肿块出现、伴或不伴疼痛与溢液,疼痛为非周期性,可伴腋窝淋巴结肿大,但活动度好,超声提示淋巴结结构清晰。专科检查与乳腺其他疾病难以鉴别。许多报道消炎治疗效果不明确,但本组资料有14例包块缩小,说明消炎有一过性效应。有不少文献报道该病有分期、分型,但由于患者就诊时难以提供详实的诊治经过,因此,该分期在临床上很难体现。
[1]张 云,徐 红.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6):506-508.
[2]刘任玮.乳腺导管扩张症42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8,19(5):72-73.
[3]耿翠芝,吴祥德.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6):376-377.
[4]Rdman JS,ngleby H.Plasma cell mastitis[J].Annals of surgery,1939,109(6):921-928.
[5]庄 华,彭玉兰,罗 燕,等.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高频超声表现[J].华西医学,2007,22(3):501-503.
[6]杨维良,张好刚,张浩民,等.乳腺导管扩张症243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4):237-239.
[7]高雅军,汪 洁,马祥君,等.浆细胞性乳腺炎外科治疗方法初步探索(附62例报告)[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14(1):36-38.
[8]李宏江,赵扬冰,敬 静,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2,31(3):205-206.
[9]巩 艺,姚 明,李震寰,等.浆细胞性乳腺炎43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2):202-204.
[10]周 毅,胡 纲,刘锦平.浆细胞性乳腺炎手术84例报告[J].华西医学,2007,22(3):500-501.